分享

人体12经络之---足阳明胃经

 吟月白鸽 2013-04-12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流注时辰为上午七至九点(辰时)

  1,  循行: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沿眼眶下缘承泣穴下行,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头维穴。

    内行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冲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冲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修炼上相互影响,在攻击时相互为用。
 
 
 
 
 

足阳明胃经循行语音解说

 
 
 

 

 

足阳明胃经穴(一)

  承泣(ST1):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O.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四白(ST2):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正坐位,在承泣直下3分,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

  巨髎(ST3):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正坐或仰卧,目正视,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平齐处取穴。

  地仓(ST4):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

  大迎(ST5):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闭口鼓腮,在下颌骨边缘现一沟形,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颊车(ST6):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下关(ST7):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隐中。正坐或侧伏,在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稍前方,闭口取穴。

  头维(ST8):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当鬓发前缘直上入发际O.5寸,距神庭穴4.5寸处取穴。

  人迎(ST9):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处取穴。

  水突(ST10):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正坐仰靠,在人迎与气舍之中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足阳明胃经穴(二) 
 
  气舍(ST11):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正坐仰靠,在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缺盆(ST12):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正坐仰靠,在乳中线上,锁骨上窝中点处取穴。
 
  气户(ST13):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当锁骨中线与第1肋骨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库房(ST14):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第1肋间隙中取穴。
  
  屋翳(ST15):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第2肋间隙中取穴。
 
  膺窗(ST16):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乳中线上第3肋间隙中取穴。
 
  乳中(ST17):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乳头正中央。
 
  乳根(ST18):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乳头直下,在第5肋间隙中取穴。
 
  不容(ST19):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6寸,巨阙(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承满(ST20):在l七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梁门(ST21):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关门(ST22):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3寸,下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太乙(ST23):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2寸,下脘(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滑肉门(ST24):在上腹部,当脐中上l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天枢(ST25):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外陵(ST26):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天枢下1寸,阴交(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足阳明胃经穴三)

  大巨(ST27):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天枢下2寸,石门(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水道(ST28):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天枢直下3寸,关元(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归来(ST29):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水道下1寸,中极(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气冲(ST30):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在天枢下5寸,曲骨(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髀关(ST31):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仰卧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的连线上,平臂横纹,与承扶(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伏兔(ST32):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处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缘上6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阴市(ST33):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梁丘(ST34):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足阳明胃经穴(四)

  犊鼻(ST35):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ST36):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上巨虚(ST37):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条口(ST38):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

  下巨虚(ST39):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丰隆(ST40):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条口穴后方一横指取穴,约当犊鼻与解溪的中点处取穴。

  解溪(ST41):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躅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姆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冲阳(ST42):在足背最高处,当躅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正坐垂或仰卧位,距陷谷穴3寸,当足背动脉搏动处取穴。

  陷谷(ST43):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ST44):在足背,当第2、3趾问,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跖趾关节前方,第2、3趾缝间的纹头处取穴。

  厉兑(ST45):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O.1寸(指寸)。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2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处取穴。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
                     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
                     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
                     入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
                     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
                     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
                     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讫穴君顺明,
                     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临,
                     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
                     髀关膝上交分取,伏兔膝上起肉形,
                     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虚,踝上八寸丰隆盈,
                     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五寸明,
                     陷骨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
                     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顺记清。

 

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承泣 [经穴]
【定位】:在面部、鼻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②眼睑(目闰)动,口眼喎斜。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四白 [经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隐处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①近视,目翳,目赤痒痛。②眼睑(目闰)动,口眼喎斜。③面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巨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作用】:疏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①口眼喎斜,眼睑(目闰)动。②鼻衄,牙痛,唇颊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地仓 [经穴]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作用】:疏风活络
【主治】:①口喎,流涎。②眼睑(目闰)动,口角抽动。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大迎 [经穴]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博动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主治】:①颊肿,牙痛。②口喎,口噤。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颊车 [经穴]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牙关。
【主治】:①颊肿,口喎。②下牙痛,牙关紧急,张口困难。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下关 [经穴]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作用】:疏风清热,活络止痛,通利牙关。
【主治】:①耳聋,耳鸣。②牙痛,鼻塞。③口眼喎斜,张口困难,面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头维 [经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作用】:疏风止痛,清头明目。
【主治】:①头痛,头晕目眩。②眼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眼睑(目闰)动。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人迎 [经穴]
【定位】: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动脉搏动处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
【主治】:①咽喉肿痛,瘰疬,瘿气。②哮喘,咳血。③高血压,中风偏瘫。④膝关节疼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水突 [经穴]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主治】:①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气舍[经穴]
【定位】:在颈部,当锁骨内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散结降逆。
【主治】:①胸满咳喘,呼吸困难。②瘿瘤,瘰疬,颈项强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缺盆 [经穴]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清肺利咽,理气化痰,清热散结,疏经活络。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缺盆中痛,瘰疬。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气户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疏经止痛,止咳平喘。
【主治】:①咳喘。②胸痛胀满。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库房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降逆化痰。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国际代码】:Kù fáng(ST14)
穴位名称: 屋翳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疏风活血。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膺窗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
【主治】:①咳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乳中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乳头中央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乳根[经穴]
【定位】:在胸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作用】:宽胸理气,活络通乳。
【主治】:①乳痈,乳汁少。②胸痛,咳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不容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调中,和胃止呕。
【主治】:①胃痛,呕吐。②食欲不振,腹胀。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承满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梁门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理气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关门[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利水止泻。
【主治】:①腹胀,腹痛,肠鸣泄泻。②水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太乙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理肠胃,宁心安神。
【主治】:①癫狂。②心烦。③吐舌。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滑肉门 [经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理肠胃,止呕豁痰,宁心安神。
【主治】:①癫狂,呕逆。②吐舌,舌强。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天枢 [经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旁2寸
【作用】:健脾和胃,行气活血。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癥瘕,痛经,闭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大肠募穴
穴位名称: 外陵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调经止痛,和肠理胃,理气活血。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大巨 [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肾补气,益肾固精。
【主治】:①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②疝气。③遗精,早泄。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水道[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调血,通利三焦。
【主治】: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痛经,不孕,疝气。③便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归来[经穴]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
【主治】:①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②疝气,腹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气冲[经穴]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
【主治】:①疝气。②月经不调,不孕。③阳痿,阴肿。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髀关 [经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作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
【主治】:①下肢痿痹,中风偏瘫。②腰膝冷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伏兔 [经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作用】: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
【主治】:下肢不遂,腰膝冷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阴市 [经穴]
【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作用】:温经活络,疏风祛湿。
【主治】:①腿膝冷痛,屈伸不利。②疝气,腹胀,腹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梁丘 [经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作用】:疏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①急性胃痛,乳痈。②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 犊鼻 [经穴]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作用】:疏经利节,祛寒逐湿。
【主治】: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足三里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肠鸣,泄泻,消化不良,痢疾,便秘,腹痛,乳痛。②虚劳羸瘦,心悸气短,纳差乏力,头晕失眠。③咳嗽气喘。④膝关节疼痛,中风偏瘫,脚气水肿。⑤癫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上巨虚[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肠胃,通腑化滞,行气活血,起痿缓挛。
【主治】:①肠痈,腹痛,肠鸣,便秘,泄泻。②下肢痿痹,脚气。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条口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疏经活络,祛风逐湿。
【主治】:①肩周冷痛,抬举困难。②下肢痿痹,跗肿,转筋。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下巨虚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作用】:调理肠腑,疏经活络。
【主治】:①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②泄泻,痢疾。③下肢痿痹。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丰隆 [经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作用】:化痰祛湿,疏经活络。
【主治】:①咳嗽,痰多,哮喘。②癫狂,癫痫。③头痛,眩晕。④下肢不遂。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解溪 [经穴]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作用】:调理肠胃,疏经活络。
【主治】:①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②头痛,眩晕,癫狂。③腹胀,便秘。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冲阳 [经穴] 
【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作用】:理气和胃,宁神通络。
【主治】:①胃疼,腹胀。②足背肿痛。③面肿牙痛,口眼歪斜。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陷谷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经通络,疏风利水。
【主治】:①上眼肌无力,睁眼困难。②面浮身肿,足背肿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内庭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胃泄热,通络止痛。
【主治】:①上牙痛,咽喉肿痛,口喎,鼻衄。②腹胀,便秘,胃痛。③足痛肿痛。
【归经】:足阳明胃经
 
穴位名称: 厉兑 [经穴]
【定位】: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风清热,理气和胃,宁神苏厥。
【主治】:①面肿,牙痛,鼻衄,咽痛。②梦魇,癫狂。
【归经】: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四白穴:可以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给眼睛供血的穴位。

  天枢穴:肚脐眼旁边2寸。治大肠功能不好,慢性结肠炎、便秘腹泻双向调节。

  梁丘穴:在膝盖上2寸。治急性胃痛。是胃经的郗穴,治急和妇科急性乳腺炎。

  足三里(犊鼻穴):膝眼下3寸旁开一横指。强壮穴及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虚,也是消气穴吃的不舒服有胀起要揉足三里。还专治慢性胃痛。小贴士: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要是肝胆从右边好

  上巨墟:足三里往下3指。治疗大肠疾病。

  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穴:下巨墟旁边。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向后)离穴不离经。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痰湿重适合。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小结: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