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 . . . . . . . . .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等的说法,并非源自于袁黄(注:袁了凡本名。)《了凡四训》之四篇短文(注:原名为《戒子文》;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不过,却也明显的道出我国民族性「顺天命」的修身之道;而我国的这种传统的民族性,与西方民族喜「与自然抗争」的要命思惟大不相同。 中华民族「顺天命」的民族性,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是更早的部落时期;而最具体的实物证据,则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即便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中,也未见任何一家学说提出「与天抗争」的思想;而封建时期的专制统治者,也不敢违逆「天道」;故而皇帝老爷所在的皇城,也必须以「顺天府」、「应天府」名之;而民间反抗势力的口号,也必须以「替天行道」为借口。因此,所谓「顺天命」的民族人生观,就成为我国传统社会修身养性之基本态度;「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人生观,也一直传承至今。 例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北宋吕蒙正《破窑赋》:「时也,命也,运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等;这些一连贯的思维,当然也影响了出世态度浓厚的《了凡四训》;因此,《了凡四训》内容的思维,确实提供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说法,「承先启后」的依据之一而已。 真正首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的文献中,并非在史籍或是论文中;而是在清朝文康先生所撰的《儿女英雄传》小说中的三十八回:「你道安公子才几日的新进士,让他怎的个品学兼优,也不应快到如此,这不真个是『官场如戏』了么?岂不闻俗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果然命运风水一时凑合到一处,便是个披甲出身的,往往也会曾不数年出将入相,何况安公子又是个正途出身,他还多著两层『四积阴功五读书』呢!」;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推敲出当时的民间社会,就已经存在着「一命二运三风水」的说法了;而《儿女英雄传》依据安公子的际遇,又添增了「四积阴功五读书」两项。 至于后面的所谓「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等,则是后人陆陆续续添增上去的;目前已经无法考据何人所添矣。 事实上,流传在民间的口角,除了前五项「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固定不变外;尚有其他几种说法:「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积德,六勤俭,七诚信,八乐观,九勇气,十知足。」、「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仁,五德,六读书,七工,八技,九盘算。」、「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亲,七友,八贤妻,九靠努力,十拜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不怨天,七不尤人,八要立志,九努力;十年有成天下知。」. .等。然而,还是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的说法流传最广,其顺序也最值得品尝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