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年级的第一课:怎样迈好初中学习的第一步?

 清梵隐语 2013-04-13

1.怎样迈好初中学习的第一步?

一、小升初后,事关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环境过渡是学生学好初中知识的前提条件。从小学到中学最显著的是有“三多一少”的变化。“三多”即书多、课多、老师多;“一少”即班主任盯得少。如果不能适应学习的这种变化,学生就会习惯性地重视班主任的课,在众多的学科中,只重视熟悉的语文、数学课,而造成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学习的分化。由于对所设学科认识不足;只凭兴趣上喜欢的课,便产生对某些学科的放弃态度。少数同学把班主任盯得少误认为是管得松,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违反纪律。因此,家长要指导学生明确中学所设学科的重要意义,说明分科上课的好处。特别要明确中学阶段的管理教育与小学阶段有所不同,主要应该靠自觉,要习惯于中学的“三多一少”,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做好孩子小升初后学习动机过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家长、教师的直接引导下产生的,如为了受表扬,获得荣誉而学习,为争高分、戴红花、插红旗、得第一等等,也有的为将来考个好点的大学而学习。这一时期的学习动机是低水平的,起的作用也是短时期的。升人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认识能力也有了发展,学习动机也随着提高,已向着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高度阶段发展。在初中阶段家长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孩子的学习动机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和推动力。

二、小升初后学习方法如何衔接?

小学阶段的学习,偏重于传习性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进行学习,以记忆为主。进人中学,教育层次偏重于独立性的教育——着重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指引学生自己读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要求孩子自己动口、动手和动脑。如果仍然沿用小学阶段的方法掌握知识,就不能适应中学的多学科、多思维的特点;再用机械记忆方法进行学习,势必应付不了多学科的挑战,这是孩子进入中学之后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家长要向孩子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智力和打基础的教育,同时应密切配合教师,掌握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并提高效率,要高度重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升初后的心理过渡直接波及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进人中学时期,学生在生理上是身体长得最快,能量代谢快,活动量大,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波动性大,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由于对社会认识浅,经验少,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家长和老师如果引导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会让学生走上邪路,以至犯错误。因此,家长和老师除了要进行一般的卫生保健教育外,还应及时关心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尽心引导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这些特殊情况,并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

生理变化促进了心理变化。中学教材本身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方面比小学要高一步:记忆应从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方式向以理解为主的记忆过渡;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提高;具体分析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或二者协同发展。从个性心理来看,小学生对家长、教师还有很大依赖性,但到了中学,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强,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尤其是评价别人的能力发展很快。因此家长和老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发扬民主作风更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及个性的正常发展,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过渡。

三、帮助学生养成计划学习的习惯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让学生学习不打乱仗。

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习惯不养自成。学生学习无计划,作业少时就玩,作业多时就干到第二天“东方红”再去上学。上课时无精打采,打瞌睡,没有好好听讲,结果既没有学好知识,又损害了身体。时间一长,学习成绩就垮下来了。学习就像打仗一样,订计划就是制订作战方案,它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不会制定方案的将军是弱将或败将,不会制定学习计划的学生一定不会是个优秀学生。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学生订好计划。

2、订计划要讲究科学性。

一些孩子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就是“算命”式的,大概估计,胡乱编造一通了事,结果计划只是个形式,收效甚微。家长和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生理、心理、生活和学习等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首先要按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作总体部署,确定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单元做具体安排,分工到位,设想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再筛选,择优选用,最后家长和老师还要检查计划执行落实情况,评价学生的行为与计划的“间距”,逐一校正,看看计划是否能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紧还是松,并检查学生是否按计划完成了,及时改变那些不科学的地方,使计划趋于完善。

3、有张有弛,变被动为主动。

有了学习计划,也不要让学生做学习计划的奴隶。要根据自己当天的实际灵活安排。如在当天语、数、外学习中,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把握知识重、难点,确定主攻目标。对需要“补课”的学科,要多花一点计划中的机动时间,使计划的“弹性”增强。若当天的学习任务提前完成了,就可让学生自行处理和分配时间,或弥补以前学习中的缺陷,或寻找下次课中的难点,以便上课前就做到“早知道”,先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培养自学能力。不过使用计划的伸缩性不能超过当日计划的“限度”,打乱仗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2.培养观察力的有效途径

伟大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经典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到一所寺院去游玩,他的目光被一幅壁画吸引住了。回家以后,他将画面默了下来,结果这幅画不仅物象的轮廓比例与原画一样,而且连细节点缀也酷似原作,色彩的明暗极其逼真。可见达·芬奇具有非凡的观察能力。作为一个初中生,正是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老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感官,去看、听、闻、尝、摸,广泛地收集信息,丰富大脑,为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事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捕捉阶段。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听到或见到的材料和事物没有留心观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是重要的也“熟视无睹”,毫无觉察,在头脑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说明学生明显地缺乏调动所有感官参与观察的意识。这主要是我们没有对学生的观察提什么要求。平时不注意观察收集资料,酿成学生写作文,两眼一抹黑,或信笔胡诌,或无事实依据,空洞无物。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教育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一个“捕捉机构”,眼观六面,耳听八方,随时注意认真观察。

2、感受阶段。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一位美术教师有一次让同学们欣赏徐悲鸿画的马,有的同学连声叫绝,称赞“这匹马画得真像!”“这匹马向我这里跑来了”。可有的同学默不作声,细致观察飞马快速奔跑的脚步和迎风飘散的鬃毛,从中获得了这匹马豪放、刚毅、奔腾向前的感受。美术课后,喧闹的同学只有一时的新鲜感,除此之外无任何印象,而默默观察者却能大体描摹出这种形体的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马的特点、特征有了感受。老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在有意观察前,做好观察准备,创设自己所要获取的外界环境和条件,制定观察目标和计划,运用教师讲解的观察方法。对无意观察要临时开动“机器”,对所观察的事物要仔细“品味”,或由外到内,或由整体到部分,或由现象到本质。总之,无论是有意观察还是无意观察,均应对观察中所获得的事物的“印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并通过个体的感受,用头脑“记录”下来,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素材”。感受是理解的前提,只要我们对观察到的东西认真地去感受,钻进去一定会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3、储存阶段。对学生观察中所获得的一连串的“感受”材料,要教学生分期分批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储存的办法可分为:

(1)分类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对观察所得即使有长期的“记忆”,但时间一长,还是容易忘记。所以我们要把观察到的东西,按对象分学科、分种类、分项目进行整理加工,如让孩子按语文、数学、英语分学科“储存”。有了积累的素材,使用时就方便多了。

(2)列表法。对观察中的“感受”认为价值较高的,并在观察中获得了系统的、明确的印象的,可让学生按学科或系列列表记到有关的笔记本中去,作为一种永久性的记忆库存。

(3)重、难点法。学生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印象几乎无时不有,多如牛毛,一个初中生不能也没有能力全部收集,所以,观察要选择重点。对于观察中的疑难问题,一时又无法着手“感受”,或者印象不深刻,也应记录在案。或日后请教老师,或自己查阅典籍,或求助于同学。只有这样教育培养学生,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3.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学习思考有三个“关卡”需要冲破,才能提高思维能力。

第一关卡:勤思。会思考是我们人类最优越的天赋,同时,也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形式之一。而刚上初中的学生一般缺乏意志力,容易受外在条件的诱惑,遇到学习问题时不是懒得想,就是留到以后想,或者等老师的现成结论。思考一定要勤,而不能懒。要勤思就要做到:

1、让学生善于寻找思考的“点”。爱迪生小时候闹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次,当他抬头看见天空的鸟飞翔时,突然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在思考中他找到了“突破口”:如果在人的肚子里充满气体,不就会像气球那样飞上天吗?于是他弄了一种能产生气体的粉,动员他的小伙伴米吉利吃下去。不久,米吉利肚子痛得趴在地上打滚……。当他爸爸、妈妈打他时,他还在想:“实验还只进行到一半,米吉利不肯忍耐,真可惜!”这虽然已成笑料,但爱迪生这种寻找“思考点”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让学生做一个多“疑”的人。在学习中,初中生往往对问题回答不全面。其原因就是对课文和题目中的“疑点”没有质疑和解开。当阅读作品时,能否将“疑点”寻找出来是学习的关键。同一篇文章,有的同学只追求故事情节,回答问题就事论事,有的同学则在读课文时就善于设“疑”,能看到文章的内涵悟出真谛。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脑力操”,在学习过程中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循环往复,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深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才能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发散,产生联想、异念;才能创新,发现真理。

第二关卡:苦思。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加,信息量不断扩大,加之遇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只要不断探索思考,分析能力是会逐渐增长的。学生能否学好各科知识,以能否坚持思考为前提。学习知识往往有一个从“痛苦”到乐趣的过程。所谓“痛苦”,就是要经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和执著顽强的精神。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次在思考问题时,竞在雨地里站了一昼夜。因此对于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一时认为是啃不烂的“骨头”,此时老师和家长应给学生提出“苦思”的要求,不做思想的懒汉,让学生的思维机器高速运转,直到战胜困难为止。

第三关卡:巧思。思考的过程是一种辨疑解惑的过程,是理解的前奏,是记忆前必不可少的一环。孩子对问题中“疑点”的思考,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是不得要领的。有时一头钻进牛角尖里就出不来了,既浪费了时间,又误人歧途。因此老师和家长教育学生要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巧思”。所谓“巧思”就是要指导孩子有正确的“切入点”,正确的思路,寻找事物的联系,找到事物发生、发展、量变、质变的关键环节,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逆向思维;学会“假设”甚至遐想、幻想,进行创造思维。

 

4.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孩子刚进入初中,自学能力还较差,对一些新学科还不知道如何学习,上课时就像一个“容器”,从老师哪里获取的知识纯属“灌”进去的。自学能力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十分注重学生的阶段性自学能力培养。

一、帮助学生创设自学条件阶段。

要想学生学会自学,还得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着眼。首先把学生课前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遵循“七步预习法”:一读书;二查字典识字;三解词;四分段落层次;五找出中心思想或主题;六写预习笔记;七发现问题填写质疑卡。在这一阶段中以语文预习为轴心,数学和英语逐步跟上,用语文预习带动数学和英语的预习,把自己“逼”到自学这条路上来。

二、牵引学生摸索自学方法阶段。

初中生大多向往将来,求知欲望强,有进取精神,爱动脑筋思考问题。这里介绍“十步自学法”:一审题,二读文,三识字,四解词,五标节,六层次,七段意,八中心,九编纲,十写法。不少学生按此法学习,到初中毕业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其他方法也可借鉴和试用,一句话,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适合学生自身的自学方法。

三、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粗具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后(如自觉预习、自动写日记、写课堂笔记、作摘抄、填写质疑卡等),还要学生形成一种稳固的自学意识。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要深思多问。一问不行,不妨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三人。始终要遵循消化→吸收→运用→发现问题→跟踪追击的原则,让学生把阅读、观察、思考、实践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提出问题,请示解答,独立完成”的自学步骤,做到一课一“新”,通过在实践中分析、综合和概括,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心中必须明白要预期达到什么目的,通过什么方法和计算什么才能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四、融入孩子的求问作答之中。

老师和家长要有意思地和学生进行求问作答活动。求问作答活动有助于解决孩子学习过程的许多难题,特别是锻炼孩子的思维,增强应变能力。例如,假设某地正在发生地震,走廊倒塌,又无法逃脱,那怎么办?问学生准备怎么应付这突如其来的事故?“从后门出去。”“后门出不去,怎么办?”“从窗户跳出去。”“窗户高度和围墙高度一样,怎么办?”“再从围墙跳出去。”“围墙倒塌了,怎么办?”……

这种设想一环套一环,重复地加以练习,学生若碰到真正的地震时,就能马上出现解决的办法,逃脱大难,得以生存。这种“求问作答”的训练,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一是容易被忽略的;二是要有一点难度的;三是内涵深藏的;四是有分歧意见的;五是比较特殊的。并且在求问作答中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以后,才能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别人认为的“禁区”,不受陈规的束缚,善于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异议。要教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要急于马上下“定论”。可以提出多种设想,找出多条途径,筛选出合理的答案和结论。如回答数学题时,要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从纵向、横向、逆向各种方位进行各种探索性思维,使回答的结果更贴切、自然、准确。通过学生求问作答所学到的知识十分牢固,能长期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若在考试时遇到一道数学题一筹莫展,这时可以利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解剖”它,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取得意外的收获。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边阅读,边提高,边思考,边设问,边解答,边笔记,那就达到了自学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五、指导学生记忆知识的方法。我们常见到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思考,不一会,把大腿使劲一拍,“嘿,有了”。好像来了“灵感”似的,马上就完成了解题的任务。难怪有句谚语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学生闭目养神时,它可以割断自己大脑与外界的各种沟通,具有一种抗干扰能力,容易回忆起曾经记过的知识,容易产生独特的想象。初中记忆知识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再现法。日常学习时,学生可以按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成某种形象,然后再通过想象,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反映到人脑里也是相互联系的。如在语文学习时,作者的思路各异。如小说情节的发展,议论文的论证过程,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由这些作家独特的构思,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风格。只要我们在脑子里打下了这些烙印,关上书后,闭目回忆,这些线索就会清晰地再现在我们眼前。如英语单词的拼音与音节的组合,若某时要运用它,一时又想不起来,这时可以闭目回忆它在书的什么地方,这个单词的前面是什么词,后面又是什么词,即可以从见到的题想起与此题有关联的事物,这样反复在头脑中再现,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平时学生对英语句型,数学公式和图形,语文文体结构,也可以借助各种形体,闭上眼回忆,把它们建构成某种形体储存于大脑中,在遇到考试时可以闭目养神,获取过去建构的图像,让过去的记忆立即浮现,达到预期效果。

(2)编造联想环法。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知识就像一张打鱼的网,网绳、互相联络、形成网络。要想做有效的联想,先可以采用编写提纲的方法。编写提纲就得经过自己的仔细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去编织知识的网络。所谓提纲,就是要像一根线把零散的珍珠穿连成一条项链一样,对零散的知识,我们在编提纲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让人能见其一点,波及全面。如数学的有理数,用列提纲的方法可以把它做一个联想示意图。有的学生提出,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使用联想的方法,用孩子身边最近的生活素材来引起联想,编成写作提纲,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很有好处。另外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知识的相似点和相同点,让学生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引起这类知识或材料的联想。有些还可以利用对相反事物或知识的联想,达到目的。如由冷可以想到热,由左可以想到右,由愚昧可以想到文明,并通过这种联想找出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如在英语学习中,运用联想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知道了good(好的),就联想到了bad(坏的)。自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这要靠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