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深“洗马”有任宅

 苏迷 2013-04-13

        穿行苏州古城西部的王洗马巷不止一两次了,每当经过巷子中间那栋高深但不显山不露水的宅子,记者自然而然会望两眼,门前立着的一块石碑十分显眼——任道镕故居。试着轻轻叩门几下,却无人回应,心想:多去几趟,说不定能遇上宅子主人呢?

终于,通过金阊区房管局工程师肖永和,记者有幸进入任道镕故居。据肖永和介绍,这栋宅院他修了两年多,目前基本完工。这是一处“园中园”,里边别有洞天,漂亮得很!他们接手的时候,这里住了40几户居民,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幸好这些精华部分虽历经磨难,但最终保留了下来。”肖永和说道。妥善安置好拆迁居民后,在肖永和的坚持下,王洗马巷任道镕故居的维修整治工程从2003年一直修复至今,大到庭园的整体布局,小到一花一木的选择布排,无不精雕细琢。“要修就要严格按照文物部门的批复要求,尽量恢复它的原貌,充分体现原有的风格。”

任道镕故居,现也称万宅,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宅园。在查阅史料中,记者无意发现任宅在苏州园林宅第中占有显赫地位:在《苏州市志》的“古典园林”章节中,任宅与拙政园、留园等27座名园并列其中,在《苏州市志》的“宅第民居”章节中,又将其列入19处典型古宅民居之一。想必它有很多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精妙之处吧!

坐落于这条千年古巷深处的任宅,清光绪年间由河道总督任道镕所建,民国初年归富商万氏。现有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是一座中型宅园。2009年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命名为任道镕旧居。苏州解放后,先后为美和布厂、大众染织厂及疗养院等使用,后散为民居。如今被一位在上海拓展事业的苏州女商人买了下来,自此,这里就真的成为私家园林了。“这位女商人是位地道的苏州人,对苏州老宅子情有独钟。多年来她一直想寻找一处满意的苏式庭院,终究圆了梦。”肖永和告诉记者。

私家园林,借得一泓清水,垒上几块湖石,便能营造出一种庭院小筑的气氛。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甚至用作移步换景的漏窗,还有那甬道上的花径,这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的细微之处,正是苏州人造园的精到之处。在任宅闲庭游走一小会,这般感受油然而生,仿佛把相机怎么摆都能拍出别样的园林之美。

任宅为前院后宅布局,进大门右拐,即达花园。花园中部有墨池一方,苏州造园池岸一般采用曲折手法,而墨池却做成正方形,如此规则的池塘,并不使人感到呆板,池岸边有多变的亭、榭、廊,水榭临池巧架,池东曲廊环绕,池北古树参天,亭角飘逸,站在池边,可以把人的视线引向曲折的庭院深处,感受到庭院内多变的空间。花篮厅在园西北,是全国雕刻最精美的厅堂,花篮厅构架由扁作五界回顶、菱角一枝香轩、鹤顶一枝香轩和鹤颈轩四部分组成,梁枋全部精雕细刻各式花卉,堪称姑苏城内首屈一指。墨池东南的书斋庭院是万宅之精华,多篇古典园林论著对书斋庭院作过介绍。庭园位于宅园东南一隅,面积不大,然迂回而有层次,景观疏密相间,书斋四周均置槅扇和槛窗,四面都有景可赏。东向正对庭园,靠墙堆—土成阜,叠湖石假山、山洞、花台。南北两侧俱接以廊,由书斋经爬山廊至方亭缘曲径登山穿洞而下。西侧设小院,内点湖石。庭园仅180平方米,庭园建筑、花木、山石配置相宜,比例恰当,堪称书房庭院的典范。书斋庭院北侧,为一琴室小院,环境尤为清幽。

想象一下,当年都攻于书画的任道镕和夫人吴兰婉,静坐书斋庭院,一个皓腕绘山水、一个昂首颂文章,那是多么令人向往、憧憬的苏式生活那!

而园中最精华之处是轿厅往西的那栋主体建筑——“霭庆堂”,用全楠木建造,极为华丽,只可惜后来被拆除改建为一幢居民楼。“原先的门楼更为高耸壮丽,眼前的门楼不及当年的一半光景了。”住在附近有四十多年的老人说道。从轿厅沿备弄北厅,可达后院生活居住区,有五开间堂楼及内厅各一座,内厅前有“受福宜孝”砖雕门楼,两座楼厅,建筑体量大,居住空间宽敞,在苏州古民居中也是少见的。

 “有资料的我们尽量恢复原貌,无从考据的就根据传统的造园法进行修补。”肖永和说。根据资料显示,墨池北侧破败的民国洋楼处原是一座花园,但是到底是什么模样的花园却不得而知。根据修复设计方案,将洋楼拆除,开挖了一洼清池,四周缀以湖石假山,整座庭园顿时活了起来。

事实上,任道镕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退居苏州后,在苏州有两处宅子,可见他在苏州的家业之大。一处就在王洗马巷,另一处位于人民路乐桥北堍西侧,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任宅坐北朝南,主建筑两落六进。现占地37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门前原来有临河照壁,壁前空场甚大,设东西巷门,气魄庄重宏大。北向原有增荣益誉门楼,砖雕为上乘之作,已毁。面对门楼即为正厅,额署“颐寿堂”。

东落建筑前部为一小园,以南向鸳鸯厅居中,厅内有黄柏木雕明清名人书画屏门,制作精湛。东侧为书楼,西侧为船轩。园南原有方亭与鸳鸯厅相对,昔日可作戏台,用以演剧唱曲。园中栽植繁华佳木,巧置山石池沼,空间处理别开蹊径,在拓建干将路时被拆除。

资料、图片:《苏州古民居》、《苏州旧住宅》、

《园踪》等  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    (陶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