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驗方

 pp.lily 2013-04-14

冬病夏治,就是對一些以陽虛為主要見證的疾病,採用夏季內服或外用溫補藥物進行治療,可使病人冬天不致發病,即使發病症狀也大可減輕。現介紹幾種切實可行的冬病夏治驗方,供讀者選用。

經常性感冒 衛表不固,易犯感冒者,可在夏季服用玉屏風散,每次服10克,每日服一次。連服40天,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慢性結腸炎或虛寒性胃痛 如屬於脾腎陽虛者,可在夏季進服附子理中丸、四神丸、溫胃舒、香砂六君子丸等,亦可用公丁香、內桂、吳茱萸、麝香等研末貼肚臍。

凍瘡

冬季易發凍瘡者,可在三伏天取獨頭蒜適量,搗爛,中午放在太陽下曬熱(約曬1小時),然後涂敷于凍瘡易發處,待1小時後除去,連續涂敷3天。

治療時患處忌著水。或用生薑60克,搗爛,加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后,每天3次外搽患處,連續一週。或取白中稍帶紅的鮮西瓜皮,輕輕揉搓生過凍瘡的部位。每天一次,每次3分鐘,連續5天。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

白芥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

每次用1/3的藥粉,加生薑汁調成膏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5釐米的塑膠布上,貼在背部的肺俞、心俞、膈俞(即在第三、五、七胸椎旁外開1.7~2釐米處),用膠布固定,約3~4小時去掉。每隔10天貼一次,即頭伏、二伏、三伏,共貼3次。

風濕性關節炎

①老寒腿藥墊方 川烏50克,艾葉、透骨草各9克,研為細末。把藥末用紙包後,外用紗布重包,用線縫好,墊在腳心上。從初伏開始使用,二伏換一料藥,三伏再換一料。

②風濕性關節炎貼敷方 肉桂、幹姜各100克,白胡椒、細辛各100克,公丁香50克,共研為細末。再將200克蜜熬成膏,將藥末納入蜜膏內拌勻,攤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開始貼患處,到三伏末日時解開。貼後患處有濕熱感和奇癢,屬正常現象。

③白花祛風散 白花蛇舌草籽、川烏、草烏、蟾酥、透骨草、杜仲炭各等分,研為細末,煉蜜調和成膏。攤布上,初伏第一天時貼患處,約在20小時內患處可有奇癢,或出現水皰時即去藥。待水皰消失後,二伏時再敷之;三伏時再治一次。

肩關節周圍炎

①熱敷藥袋 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片姜黃、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將上藥入砂鍋內加水煎煮成汁,再用麥麩皮300~400克放鍋中炒黃,趁熱將煎好的藥汁拌入,加陳醋一湯匙,盛入紗布袋內,趁熱敷肩關節痛處,每個藥袋可用一週。從初伏起,每日1次,一直敷到三伏末。

②漏肩風藥酒 桂枝100克,千年健、當歸、落地風、川牛膝各60克。將上藥研細,與白酒混合,放置陰涼處,每天抖動一次。10天后即可服用。每日25克,分2次服用。

風濕性筋骨痛

①熱瓦灸 伏天把瓦塊放在陽光下曬至發燙。在病人可耐受的情況下,將瓦塊貼于筋骨痛部位,每天半小時,以不燙傷皮膚為度。也可在疼痛部位作艾柱灸。

②防風夏治湯 獨活、秦艽、防風、川芎、牛膝、杜仲、桂枝、白芍各6克,桑寄生18克,黨參、茯苓、當歸各8克,地黃15克,甘草、細辛各3克。水煎,兩日1劑,有溫經活絡、搜風除濕、活血止疼的功效,是風濕性關節炎與筋骨痛夏治的一劑良方,適用於病情較重者。

③五加皮藥酒 用五加皮250克,泡于高梁酒1500毫升中,兩周後服用,每次15毫升,每日2次。

(以上內容轉載自新浪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