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多一些心眼,不掉入陷阱

 赫堇轩 2013-04-14

 

第三章 多一些心眼,不掉入陷阱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一些小人,这些小人大错不范,小错很令人痛恨。这时候,你要多一个心眼,多提防小人,用智慧识破他们的伎俩,实在不行就见机行事,附和他。总之,要多一些心眼,不掉入陷阱。

 

     1.口蜜腹剑,准是坏蛋

     “口蜜腹剑”的意思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得很好,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叫人愿意结交,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正地去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他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他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

       曾几何时,人们普遍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需要和一种社会的道德规范。时间在历史年轮的推动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繁荣,随着现代思潮日益泛滥,导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发生着根本的改变。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像李林甫这样的人不断涌出。
口蜜腹剑,耍两面派的人不可不防,很多事端都是由他们而起。企业里也有许多这种两面人在大家的面前假装讲义气,够朋友,但是私底下却揭人隐私到处造谣。

      生活中,这类人也不少,面对这种人,如果他是你的老板,你要装得有些痴呆的样子,他让你做事情,你都唯唯诺诺满口答应。他和气,你要比他更客气。他笑着和你谈事情,你就笑着猛点头,万一你感觉到,他要你做的事情实在太毒了,你也不能当面拒绝或翻脸,你只能笑着推诿,誓死不接受。

       如果他是你的同事,最简单的应付方式是装得不认识他。每天上班见面,如果他要亲近你,你就要找理由马上闪开。能不做同一件工作,尽量避开不要和他一起做,万一避不开,就要学着写日记,每天检讨自己,留下工作记录。
如果他是你的部下,只要注意三点:其一,找独立的工作或独立工作位置给他;其二,不能让他有任何机会接近上面的主管;其三,对他表情保持严肃,不带笑容。

    小王和小张大学毕业后同时进了一家药检公司,小王进公司后,见了谁都是一脸的笑容,不管见到谁都是好话连篇,工作效率虽然不太好,但人缘却混得不错。小张为人谦和,由于专业知识过硬,对药物的配方,验究上很有一套,在公司的声誉也是相当高的。
在一次公司要提拔新人时,老板为了公平起见,以考试从二人中提拔一位当检验代表。在没有考试前,小王对小张说:“我们是同学又是同事,谁当代表都是一样的,其实我根本就不想参加这次考试,不过没办法,老总的命令,就考吧。”小张听了小王的这番话,认为自己没有交错朋友,对小王更是如亲兄弟般看待。

   考试的题目是写出几份准备好的药物成分的名称,并写出哪几种成分结合会练制出什么样的药物,此药物有哪些功能,并在考试现场当场做实验。

   这些题目对小张来说,根本都难不住他。药物成分的名称、结合后炼制出后的药物、药物的功能,很快就小张就完成了这些。在作实验的时候,前几个药物都顺利制作完成,并成功的通过了测试,在测试最后的一个的时候,药物却没有任何反应,只能宣布此药制作失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小王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当上了代表。

    小张回去后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但怎么想也想不出自己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便想:或者自己在作实验的时候,某个成分的量没有加错啊,或许是因为这几天自己感冒了,一时失误忘了某个步骤吧。

     第二天,小张为向同学小王祝贺他当上代表,便早早的来公司。当就当办公室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有二个人在谈话,小张无意间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好奇心便上来,便停在门口没有进去,听听他们在说自己什么。

     不听还好,一听差点把小张给气死,原来是小张和公司里一位较好的同事在谈话,昨天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失误,而是小王在没有考试以前己向自己关系很好的同事打听到了考试的题目,已早有准备。为了自己能稳拿胜权,便叫让同事在小张的药物成分里作了手脚,在考试当天,把真药物成分换成了假的。小张越听越气,便推门而入。小王和那位同事见小张来了,小王立马改了话,身微笑着朝小张走了过来,说:“小张啊,感冒了,还来这么早?还不严不严重啊,昨天路过药店,随便帮你拿了一盒感冒药,很好的,我去给你拿。”听了他的虚伪话,小张更是气得说不出话来。

    口蜜腹剑的人,准是坏蛋,坏蛋即使装出十分善良的样子,聪明的人也会知道他们是口蜜腹剑的人。这种人又称“笑面虎”,“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当你遇到这种人的时候,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微笑着打哈哈面对这种人,敬而远之,能避就避,能躲就躲。


    2.笑里藏刀,小心设防
    笑里藏刀常用来比喻外表和气,心里阴险狠毒的人。人们对笑里藏刀人的行为解释也是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做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一只狐狸被猎人追赶,它看到樵夫,赶紧向他求救。樵夫让它躲在自己的小茅屋里。不久,猎人追到,问樵夫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经过?樵夫虽然说没有看到,手却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

   可是猎人没有看到樵夫的手势,就离开了。狐狸看到猎人走了,立刻跑出来,没有向樵夫道谢就要离开。樵夫责备它不知感恩,狐狸回答说:“如果你的心口如一,我就会向你道谢了。”

    笑里藏刀,言行不一致,便是两面人。故事中的樵夫嘴里想讨好狐狸,又想讨好猎人,想两边都得到好处是不可能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种两面人,在大家的面前假装很讲义气、够朋友,但在私底下却揭人隐私,到处告状。对待这种人,要小心设防。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约定时间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表示赞同。

    公孙鞅见昂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敲开了吴城城门,占领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这则故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虽然现代社会早不是那个你争我战的时代了,但人心难测,你不得不小心提防身边的人,小心那种“笑里藏刀”的人害你于无形之中。

    以善意掩饰杀机,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王”。燕国太子丹为了避免被秦国征服的命运,决计向秦始皇“示好”,派刺客荆轲、秦舞阳赴秦,献上燕国的督亢地图,及秦国叛将樊于期的头颅。谋刺行动瞒过了秦始皇,进行十分顺利,却在紧要关头,被秦舞阳坏了大事。这名杀人不眨眼的少年,没见过世面,有勇、无谋、没胆,临场惊怯,乱了步调,秦始皇起疑,要看秦舞阳手中的地图,荆轲被迫仓促出手行刺,功败垂成。这段鲜活、惊悚、悲壮的历程,为“笑里藏刀”做了最佳的注脚。

    笑里藏刀的“笑”,是伪装的善意、是设诱、讨好、略施小惠,目的是先予后取。先诱人上钩,然后原形毕露。
    记住,在你相信一个人之前,要学会对他进行全面地观察和考验,不要一味地给自己一个“对方是善良的”这类假设,因为每个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无法阻止他们利用你的善良去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

    那些喜欢笑里藏刀的人,一般喜欢低着头,不太去正视别人的眼睛,目光萎缩隐藏。生活中,要小心这类人,以免被其所害。


    3.识破惺惺作态的小人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看着他们是那么有绅士的风度,俨然是君子,可那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很多这类人私下里往往是惺惺作态的小人。
    小人是善于做情感游戏的,这对很多劳于事功而深感寂寞的好人来说正中下怀。在这个问题上小人与正常人的区别是,正常人的情感交往是以袒示自我的内心开始的,小人的情感游戏是以揣摩对方的需要开始的。小人往往揣摩得很准,人们一下就进入了他们的陷阱,误认他们为知己。小人就是那种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却曾有很多人把他误认为知己的人。随着时间的变动,人们也会渐渐识破他们的真相,但既有旧情牵连,不好骤然反脸。
   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小人。郭子仪对付小人很有一套:如果有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去见他,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封王),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严肃?”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
   擅长于惺惺作态巴结的小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而在小人得志的时候,凡是得罪了他们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自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
   那些善于惺惺作态的人,他的心里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表面上对你好,巴结你,其实只是想利用你成功或者是升职。还有一种人,表面上对你好,甚至把你当亲人,其实越是这样的人,越是要加以提防,千万不可轻信他们的“美言善语”,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是对你有所企图,也必定是对你不利的。天上不会掉陷饼,世上也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地对你好的(除了你的父母)。
   在古代,君子遭小人暗算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李牧曾南征北战,为赵国立过汗马功劳。可让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韩仓等人一玩手脚,反而四处碰壁,大祸临头。一个仓皇逃命,一个流亡异国;燕国名将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攻克城池70余座,几乎将齐国灭亡,为燕一洗历史耻辱,功勋盖世,却架不住燕惠王身边的小人。小人们一挑拨,一捣乱,不要说功,连命都差点丢了,无奈只好逃亡到赵国;还有曹魏名将邓艾,立下平蜀第一功,主帅钟会感觉很没面子,妒火中烧,便给邓艾安了个谋反的罪名诛之……小人总是披着“仁慈”的外衣,让你防不胜防。
    小人似乎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看不见,摸不着,恍恍惚惚、影影绰绰,他们是躲在阴暗角落里的一群龌龊的老鼠。小人即阴又险,阴在外表,险在内心。小人心理复杂、行为诡秘。由于小人“小”,往往引不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小人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他们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深远的。古今中外,也有不少能臣武将、先贤圣哲,惨死在小人手里。小人的阴险、狠毒比猛虎恐龙还要可怕。其实,稍稍观察一下那些披着外衣的小人们,就不难发现小人们往往没有多大实际本领,甚至还有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先天性的缺陷。从骨子里说,他们是自卑的。正是因为自卑,他们才心生妒忌,见不得别人好。小人使奸耍滑,攻于心计。小人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是无心专事于某项工作的,相反,他整天在琢磨于人,算计于人。或许你的能力比他强,或许你工作实绩比他大,或许在某个方面你有明显优势,在他看来,这些都可能对他造成威胁,尽管你与他没有任何矛盾。可能在你专心工作的时候,小人的眼睛已盯上了你,并且是在暗处,你全然不知,你始料不及,你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窜出来暗算你。小人有两大特征:一是害怕阳光,二是见不得美好。小人的“小”根源于灵魂的肮脏龌龊,根源于行为的卑鄙无耻。总之,产生小人的原因就在于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那种自卑。
    这种人在行使自己的目的时,有一个绝招,在对自己有用的人的面前,见人低一辈。明明年龄相仿,却叫对方“伯伯”或“叔叔”,有时在上司面前不易太直露,则见到上司的老婆叫“阿姨”,见到上司的子女叫“亲妹妹,亲弟弟”,来一个迂回包抄。唐朝有个人名叫安禄山,年龄与杨贵妃的爹差不多,却称这位唐玄宗的爱妃为“干妈”,直乐得这位皇帝老儿心花怒放,委他以重任。结果正是这位口称“父皇万岁”的人起兵反唐,端了唐玄宗的老窝,险些让他丢了大唐江山。
   这种举动正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卖身投靠,稍一得势就翻脸,反口咬人。今天喊你为天王老子,明天就会拿刀抹你的脖子。所以,最具奴才相的人往往是最不可靠的人。奴才相是他的伪装,以博得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同情,待时机成熟,就会疯狗般扑过来。这种人最善于以貌取人。见到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人,则点头哈腰,战战兢兢;见到衣衫不整或贫困潦倒的人,则盛气凌人,耀武扬威,摆出一副主子的派头,似乎忘了自己一分钟前还是奴才。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人,难免会遇到惺惺作态的小人。小人总有无穷的精力在小事上与你纠缠。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让小人激动不已,用他的聪明大脑来挑战你的定力。如果你陷入了和小人周旋的局面,那么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因为这样的周旋,注定失败的是你。小人们在亲近领导,阳奉阴违上的功力,远远要高于老实忠厚,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你。你会像被一团乱麻牵扯,即使摆脱,也会伤痕累累。而对于领导而言,小人们的话不听则已,一但听其信,那么你的位置,即便不是他的,也将离你卷铺盖走人的时景不长了。所以,小人不容轻视,不容不防。古人早已说过,对于小人,就要善于识破他的各种面具,敬而远之。


    4.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守口如瓶,防意如城;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大家说话要谨慎。可是,缄口不言是做不到的,那就唯有小心谨慎而已。这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种保护措施。
    社会上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在兴风做浪,把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由此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说某某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如果贸然把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十有八九被认为是颠倒是非,混淆黑自。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当我们明白自己说错了时,我们还能把话从别人的耳朵里掏出来吗?
    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应散布别人的是非,对自己的秘密也应该少开口为妙。每个人都有许多秘密,我们或许会一时冲动找别人倾诉苦衷。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世界是复杂的,我们在“抛出一片心”的同时说不定正好掉进了别人的陷阱。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自己是否很臭,羊说:“是的。”狮子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狼说:“不臭。”狮子又把狼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狐狸活了下来。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而只说三分话的才是恰到好处的。
    遇到合适的人,不是说话的时间只能随便聊两句,遇到刚好的人了时间也允许,但是地方不妥也不能大开座谈会。没遇上谈得来的人地方又不对,说三分话都已经太多了,倒是碰上有趣的谈话对象,如果只说三分反而正好引起对方的注意,再加上环境好时间好,那七分就有发挥的余地。
“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也许有人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呢?要明白,人与人之间只有在舍弃了竞争或明知竞争无用的情况下,才有真正的友谊。在竞争关系中交真心动真情,最终只会更加尴尬而自寻烦恼。这是人性的一种弱点,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
    有些无原则性子比较直的人,总喜欢找一两个“靠得住”的朋友,这样一来,相互间有个照应,二来逢有什么“掖不住的话”时可以找个倾吐之处。但有关研究调查表明,对于社会里道出的个人秘密,只有不到1%的听者能恪守得住。这也难怪,现代社会四处都潜在着利益上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之下,能找到几个真正可以守密的朋友,这就好比“文人自古多相轻”,为什么相轻呢?还不是因为互相不服气?在同一境地里,多是相同利益、相同地位的朋友,如果利益和地位的天平出现失衡,那么原来的朋友就靠不住了,而鲜见利益互让的朋友。如果你对对方任友惟亲地无话不说,甚至暴露自己的隐私,你就无异于犯了一大“嘴忌”——他没有经过“艺术加工”后再给你传出去,这已经就算对得起你了。
    所以,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里,你最好把自己的嘴管好,不要到处诉苦,更不要把同事之间的“友善”和“友谊”混为一谈,以免使自己成为办公室的注目焦点,给老板留下不良印象。
    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斗争与矛盾,社会上到处都有小人。正所谓是“易退易涨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君子又斗不过小人,说话稍有不慎,便有被套进去任人宰割的危险。
    知音难求,我们为了一时的畅快,对并非相知的人畅所欲言,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很可笑!如果双方关系浅薄甚至只有一面之交,我们把自己的秘密都谈出来,就显出我们没有修养。对方会认为我们不配与他深谈,觉得我们冒昧。我们对他肝胆相见,对方也许还不耐烦呢!
由此可见,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诚实,而是一种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我们对他能够说三分话,已经很是不少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和对方不是深交你也畅所欲言,海阔天空无所不谈,那就有些显得自己没有修养,首先你所说的话别人不一定感兴趣,第二就算别人有兴趣也不一定喜欢听你说,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当然也不是狡猾和不诚实了。
聪明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轻率做出决定而没有实现就会惹来耻笑。一件事情只显现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不管事情发展如何你都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把握。


    5.做人要多留一个心眼
    有道是:做学问难,做人更难。“做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不长心眼的人永远都是别人算计的对象。
    “心眼”对一个人来说,有了并非就是坏事,没有才叫可悲。因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世态变化无常,你在做人做事方面不多动些脑子,不多想法子是不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而“使点心眼”倒是可以帮你大忙。人们常用“使心眼”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某些人动机不单纯,善于使诈、耍手段,以至于“心眼”、“心计”、“心机”给人留下贬义的形象。其实,“心眼”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必备的智商、必须注重的心理细节。
    从古到今,人生百种,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不多,小人却不少。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人所陷害或者落入他们的圈套而被他们控制,甚至被人害了还不知怎么死的。因此,做人就要多留一个“心眼”,谨防小人的陷害。
    在生活中,有些人千防万防却还是躲不过小人的暗算,有些人不管在哪方面都做得很周全,还是躲不过小人的阴谋诡计。小人就是小人,不管你是谁,他都会在背后给你一枪。所以,在生洛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为人处事等方面多留一个“心眼”,别中了别人的圈套。
关于为人处事,“人言可畏,人心当卫”这两句话不管在什么时候用都不会过时,对现代的人们来说,依然有不小的教育意义。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确如此。社会本身的特点就是利益与利益互相牵制,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时刻在身边,对待他们除了小心做人就是多长个“心眼”吧!
    李伟在大学期间结束第一份家教工作领取报酬时,对方给了他500元钱,由于是第一次赚钱,他心里很是兴奋,拿过钱转身就走。在回校的路上,想用此钱为室友们买一些礼物,一起分享第一次花自己赚来钱的滋味,在商店中却被老板告之是假币。李伟当时的心情很难受,责怪自己粗心大意被人骗了,找对方理论也说不清楚。
    当你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的时候,也是小人乘虚而入的时候。所以,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得意忘形,要小谨慎做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对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可要小心应付了。碰到气量小的上司,不妨行事说话都更谨慎些,不要让上司多操心,尽量把功劳往他脸上贴,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英明的关键人物;碰到爱听马屁的,要好好学学马屁经,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高明的马屁也是一门艺术,没准还能从中参透说话的艺术;碰到实在是有人品问题、心理阴暗的上司,那可要防着一脚了,做事多留个“心眼”,必要的时候给自己留下物证人证,变被动为主动。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复杂了,什么样的人都存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者有之;阳奉阴违、两面三刀者有之;有明枪也有暗箭;有心黑脸厚者的多端诡计,也有盈盈笑脸背后的许多陷阱。社会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把我们网在了“网”中央。因此,要想在社会上混饭吃,人就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多长个“心眼”,少一点棱角,多一些圆融通达,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心眼”并不仅仅只是“心机”、“心计”等等,它还包括多思考,遇事比别人多想一些。所以,一个人要多留些“心眼”,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
    中田修是日本的一位知名企业家。他年轻时,曾流落街头,正当他第三次准备自杀的时候,他拣到了一张桑泽设计研究院的广告宣传牌。看了设计院介绍后,他觉得干这个很有前途,于是又重新使自己振作了起来,回到东京,成立了一个规模很小的设计院,取名叫“东京设计院”,专门为企业设计新颖的产品和促销方案,相当于现在的点子大王或企业咨询师。由于业务适销对路,“东京设计院”成为日本一流的设计研究院。后来,中田修以“东京设计院”为根据地,将业务的范围拓展更大,成立了日本“综合经营企业”集团,中田修这个寻短见的年轻人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最后终于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集团总裁。
    小李学的是采矿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县里的煤矿厂工作。数年后,煤矿濒临倒闭,小李正准备辞别亲人去外地打工。碰巧有一天,他在一位亲戚家看到一张包东西用的废报纸,上面刊登了一篇通讯,因为看到内容与他所在的县有关,于是他要了这张报纸,拿回家详细阅读。这篇通讯讲的是他所在的县新任县委书记重视人才,破格提拔多名青年科技人才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位是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已经跑到深圳打工了,只是向这位书记写了一份自荐,即被召回,并破格提拔为县麻鸡研究所所长。而小李虽然是煤炭学院毕业的,在全国各地发表各类文章上百篇,于是他也给县委书记写了一封自荐信,结果,被调到县广播电台担任编辑,三个月后又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在宣传部工作期间,他勤奋工作,阅读了大量的经济理论专著,为全国各类报刊撰写经济理论文章,成为报刊界颇具知名度的撰稿人。后来,又有四家新闻媒体向他发去邀请信,他选择了其中一家,成为一名专职记者,再加上一些业余撰稿的稿费,收入相当丰厚。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都诠释了一个道理:成功就是你比别人多一个“心眼”。
    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透过筒孔,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躯,看到别人的形象,看到无处不在的机会和陷阱。人生如棋局,机会如棋子。所以我们不能光依靠卒子过河般亦步亦趋,还要让卒子各显神通;不但要在你的心眼中把握好每个棋子的潜能,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惟有此,你才能处处取得先机,事事赢得胜算。你才能出手不凡,卓尔不群。
     一些刚踏入社会工作不久、涉世未深的年青人,常常会被别人利用而不自知,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应该怎样多留一个心眼呢?
     1.要分清责任界限。别人一时有难,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拉他一把,确实是应该的。但要把这样做的后果想清楚,不能什么事都无条件地承担,不管他是什么人。
     2.不分忠奸被人当枪使。在人生道路上,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与各种人相处,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要善于辨认忠奸,能从自己身边人的言行举动中辨识出真伪。否则,被虚假的现象所迷惑,良莠不识,就会无意中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悔之莫及。
     3.不要乱管闲事。管闲事与管所应当管的事最大差别,在于对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人许多人是被盲目的“热情”所驱,根本不知道他们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他们的“热情”便常常为人们所避之唯恐不及了。
    此外,不是所有的进攻都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同事慷慨地接受能取得显著成绩的项目,以此使自己成为不可缺少的人。或者他们有目的地提供帮助,以便从新手那里夺取大权。对付的策略是:“对别人提供的帮助要多加思考,并向对方表示以后再谈,”作家乌尔里希?德纳说。
    如今这世道,人心险恶,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不要被别人当“枪”使了。更不要在一些本不该去管的事上去管闲事,拿自己当枪使。如果你能过去这个坎,在这件事上办得如鱼得水,游刃自如,足可以让你幸福平安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