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父母爱安静,孩子爱吵闹。尤其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得起劲的时候,叽叽喳喳,闹个不 停,令父母厌烦。这是家庭生活中常有的事。有些父母在外面忙碌了一天之后已精疲力竭, 只想安静一下,于是不免吆喝道:“不要吵!”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哪里会就此收场了?! 父母见孩子不听话,气头当然更大了,于是骂:“吵吵闹闹,真讨厌!” 父母口里虽骂:“真讨厌”,并不意味着真的讨厌他们。然而这样骂“真讨厌”,却有 些成了攻击孩子的人格。孩子讨厌!很容易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很多孩子本来就怀有对亲情感到不安的心理,内心常担忧父母是不是爱他们,所以这种 骂法会使有的孩子更加感到不安。 还有,诸如:“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看到你!”或者“我看到你就讨厌,走开, 走开!”这都是一些含有敌意和憎恨的责辞,都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的。所以父母绝不 能用这种话来骂自己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简短的语句警告孩子:“你这样吵闹令人心烦!”或者:“不要吵!”如 果这样一警告,孩子就听了。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没有效果,孩子照样吵闹或顽皮,父母 就应生气地说:“妈要发脾气了广这是第二阶段。有的孩子是怕父母真正发脾气的。因就而 也可能停止吵闹。如果仍然无效,那就只有采用第三阶段的方式了。“父母正在想事情,要 你保持安静,你都不听!”或者“你再惹我生气,我就要拿东西打你了!”这样可以把自己 的盛怒的心情全都表露出来,让孩子知道,但又不损及孩子的人格。 我很赞同基·诺特的看法。责骂孩子时应把自己焦急、生气的心情直接表白出来,让孩 子们知道。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的了解、沟通感情。 我曾经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在地铁或电梯里,我同他们虽然不认识,但对方总会报以微 笑。连小孩都很有礼貌,总是“早安”,“你好!”“对不起”,“谢谢!”听来令人舒服。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父母也常教育子女要同左邻右舍打招呼。但是有些内向的孩子 却不愿招呼别人。父母看了认为不礼貌,有时便会催促几句。而孩子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 了。 教育孩子讲礼貌是应该的,教孩子对左邻右舍打招呼也就教育了孩子待人。待客之道; 但是要记住一点:就是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更不要强迫。因为孩子也 有他自己的自尊心。 个性内向的孩子不但见了人不喜欢喊人,而且上课时就算了解老师所问的问题,也不敢 举手作答。他们虽有实力,但成绩并不斐然。做起事来也慢慢吞吞,令父母感到焦急、不 快。这时,有些父母为了想改变他们的个性,就好骂或唠叨:“你太不活泼了!”或:“你 应该动作快点,上课要积极发言!”父母原以为这样催促,孩子会活泼起来。其实不然。对 于那些内向。消极的孩子,大人越骂,他们会变得越畏缩、消极。尤其是父母以命令的口气 强迫孩子,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想改变他们的内向,父母首先应该设法消除孩子内心不必要的压力,鼓励他们和性格 相同的同伴玩。这样性向彼此相近的孩子,玩在一起,彼此聊。说心里话,内心逐渐产生对 自己的信心。消极的孩子也就能逐渐变得积极了。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内向的孩子放到外向活跃的孩子里面去。 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与外向的孩子多接触,让自己内向的孩子跟着活跃起来。如果是这样 想,那就错了。那样作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勉强地把内向的孩子和活泼的孩子拉在一 起,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自然而然形成一道防御的“心情”,自卑感更加加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