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庄子

 杂货店伙计 2013-04-16

是谁视权贵如腐鼠?是谁宁做自由之龟?是谁知鱼之乐?是谁巧论三剑,一言兴邦?是谁鼓盆而歌,送妻升遐?又是谁安时处顺,穷通自乐?是“君子呼来不下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吗?不是。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潜吗?也不是!历史的车轮再往前推,只有一个人,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大智慧者——庄子!

庄子亦庄亦谐,作《逍遥游》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庄子通脱而无所拘束,大智大慧,故能逍遥。而世人常有叹曰:“人间逍遥几何,问取庄子几个,蜩鸠戏鲲鹏,未知天高地阔,幸乎,悲乎,岂知世间雀多”。其实我们普通人也有唾手可得的逍遥,只是无心的人常常错过罢了。春和景明,小院深处,庭草无人随意绿。夏日午后,小睡片刻,起身推窗,不知人间何世。秋高气爽,老少同游,风清云淡,乐而忘返。冬夜小叙,三五好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岂不逍遥?《逍遥游》又有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告诉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告诉我们应知“龙游浅水遭虾戏”的道理,我们的船并非越大越好,需视周围环境而定,譬如一杯水倒在糖前洼地里,那么一棵小草可以像船一样航行,如果放一个杯子下去,就根本漂不起来。深谙其道,才能长久逍遥。

庄子作《齐物论》,阐述了打破自我中心,回归“真宰”,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我之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吾丧我”是“齐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消除物我的区别,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与人争论”,不要勾心斗角,要不然可能会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又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万物?如何看待生死?毛虫化蛹,破茧成蝶。凤凰浴火,涅槃重生。昔者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周?人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当你身处其中时,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突然梦醒,却又发现全都不对。或许我们从出生就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可是没有人怀疑它的虚无,梦里还有梦,无论怎样自己都没醒。好像永远有一种东西在包裹着我们,我们好像察觉了,可是总也说不出来;好像试图改变过,可是总也改变不了!

《庄子·养生主》讲养生之道,核心是“缘督以为经”,即顺应自然只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有限,思虑无限,我们不必用有限的生命去过分执着地追求无限的东西。黑格尔曾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必须懂得限制自己。”“为善无近名”,施恩不图报,图报不施恩,很多时候“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我们只要安时处顺,乐天知命,“以神遇而不以目见”,自会颐养天年。“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实“无他,唯手熟尔”。

《庄子·人间世》提出处世之道。一,“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即充实自己,只有自己先站稳脚跟,然后才能让别人站得住,从而去帮助别人。卞之琳的一首哲理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此,别人和自己相互装饰,相濡以沫,才共同成就了美景。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门和女孩琼西最后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二,“心斋”即要“致虚极,守静笃”,只有“寂然宁虑”,才能“思通万里”。另外我们还要“以出世的心态,做着入世的事业”,也即“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三,“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库里希坡斯曾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我们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不要过分张扬;遭遇“瓶颈”之难,不要过分悲伤。在这个荆棘遍地的世界里,我们不要太过于奢望。禅宗的无门禅师有一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庄子·德充符》指出道德充实于内,万物应验于外,内外需珠联璧合。“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老子有一个老师叫常枞,他教老子时,只是张开他的嘴巴,人们看到的是已经稀疏的牙齿和依旧灵活的舌头,老子从中领悟到了“舌柔常存,齿坚易折”的道理。不言之教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在物欲横流的“人吃人”的社会中,老天总喜欢捉弄人,命运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即使是梦蝶逍遥的庄子也有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更何况我们这一群凡夫俗子,有时候不得不随波逐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我们不得已同俗子同语,但我们可以常常同智者同思。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欣赏日落日出的美丽。“其来不可却,其去不可止”,起起落落不能由我们来控制,但我们可以享受其中的滋味。或许我们应该如汪国真所说:“我不在乎是否会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有些东西需要我们一生铭记,而有些事情需要立刻忘记。看待问题,应该把原来的习惯忘记,站在庐山之顶,一观天下大局,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论。

《庄子·大宗师》描写了“真人”的境界。“其嗜欲者深者,其天机浅。”如果人类太贪婪,不尊重自然,会遭到惩罚。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难得可贵,相忘于江湖,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我们分离时不必执手相看泪眼,也不必捶胸顿足仰头哭,不必“劝君更尽一杯酒”,无需寄愁心与明月,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缘分来了,相聚在一起,缘分尽了,就该放手,不要犹豫。有时候握紧双手什么也没有,摊开双手却可能拥有全世界。“黜聪明”、“绝圣弃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不胜枚举,庄子深知此理。东坡居士诗词文章独占北宋鳌头,雄视万代,这样一个聪明怜子的人,作《洗儿诗》云:“人家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但吾生儿愚且鲁,天灾无害到公卿。”

《庄子·骈拇》指出人的行为必须合于自然,顺乎人情。“不失其性命之情”,鹤长凫短,各有特点。若画蛇添足,则多此一举。“吾所谓明者,非为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即是说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西施捧心很美,东施效颦却很丑;潘安坐轿,女子投花,左思学之,招来唾弃。

《庄子·刻意》指出雕琢心智,纯粹以养神。“不刻意而高”,就是说不能揠苗助长,应随其自然,自会水到渠成。“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片面强调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可能会得不偿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就提出“闲暇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之一。”可知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拥有现在及将来可能有的一切,才可能去享受它们。

《庄子·知北游》,指出道在于“无”。明代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认为此篇“所论道妙,迥出思议之表,读《南华》者,《知北游》最为肯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还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不及此句。天地之大美,不在笔端纸上,而在天地自然。

《庄子·天下》,国学大师顾实先生在《篇讲疏自序》中指出:“不读《天下》篇,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提出各门学科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都为探究“道术”冰山之一角。道之深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长宽于物,不削于人”。

庄子文才汪洋恣肆,尊重性命之情。虽然《庄子》里不乏有“不避是非”、“逃之空虚”等消极避世的思想,“汝身非汝有”等悲哀的命题,但是《庄子》仍然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与智慧的大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