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知录-全

 兰村 2019-08-14
日知录-1 “四时行焉” 
关于“天”的认识与描述,孔子认为,天是自然的天,又是体现生命活力的天,天是万物之母,天是生命的起源。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没有说话,什么也没有说,然而全靠天的生命脉搏的跳动,四季更换不停,万物生生不息。
儒家的后代传承者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桀亡。”作为自然与生命总和的天,其运行自在无碍,按其本有的轨道周转不已。天的运行影响,规定人类的精神意志与日常活动,相反人类的意志活动,对天的运行方式与轨迹不可能产生根本的影响。
既不为圣王尧的出世而生存,也不为暴君桀的死去而消亡。荀子又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是说人对于天不是战胜与战胜者、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顺从与接应的关系。
在自然之天的运行过程中,用合理的治国方策顺从天,就吉祥如意,用错误的祸国之政逆行于天,则乱而险。
日知录-2 《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这里,庄子以水与船为例,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船有大船、小船,想要浮起大船,必须水大而深。反之水小而浅,仅浮小船。杯水覆于地,一片芥草浮于其上,像极了渡船浮于江河。这是因为芥草轻薄,对水面的要求不高。若将盛水的杯子置于水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水浅“船”大,无法承載。
接着庄子又以风与翼为例,作进一步说明:大鹏远飞,需有充足的空间任其展翅、强劲的风力助其髙飞。鹏程九万里,只因大风托举,乘风而翔。水积之不厚,无以载大舟,风积之不厚,无以展鹏翅。这是一样的道理呵。 
3
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日知录-4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文句,启人深思,不乏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玄妙论断。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老子认为,宇宙中间存在着“道”与“名”。“道”是道理,是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与法则,在人间则理解为维持共同生活的道德伦理。所谓“名”,则为表达万物的名称、概念。在老子看来,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如果能用语言沟通,可以一语道破(道),那么这个道也就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常道)。与此相同,如果一种名能够口头表述,让人豁然晓明(可名)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常名)。老子强调:真正的道无法用语言道明,真正的名,无以名状。
世上有“无”,也有“有”。无是万物之始,天地未开、混沌未分。有是万物本原、人类初始。老子指出,天地人世都在无与有之间作无限的循环,恒长而至于无限。无与有,初看是两个概念,其实是一个意思。人贵在无欲,只有在离弃欲望、性灵明净的时候,才有可能领悟蕴藉于“有”、“无”之中的真谛与奥秘。
日知录-5
老子第二章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上面这句话,用现代语表达就是:天下人知道什么是美,岂知并非美而是丑。天下人知道什么是善,哪晓得这不是善而是恶。有与无,难和易,相生相成,相互转化。有可以变成无,难可以变成易。长短高下,只是因比较而看到的表象。
万籁之声不同,其实是在应对唱和,先后快慢互异,其实是在追随不已。如此恒长永久。真正的圣人都具有以下的特点:成就事业而处于清静无为的境界,教化民众而保持缄口沉默的状态,创造万物而不知其端倪起始,有作为而去执念,功成而身退,因不想得到,所以也不会失去。
日知录-6
老子第二章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上面这句话,用现代语表达就是:天下人知道什么是美,岂知并非美而是丑。天下人知道什么是善,哪晓得这不是善而是恶。有与无,难和易,相生相成,相互转化。有可以变成无,难可以变成易。长短高下,只是因比较而看到的表象。
万籁之声不同,其实是在应对唱和,先后快慢互异,其实是在追随不已。如此恒长永久。真正的圣人都具有以下的特点:成就事业而处于清静无为的境界,教化民众而保持缄口沉默的状态,创造万物而不知其端倪起始,有作为而去执念,功成而身退,因不想得到,所以也不会失去。
日知录-7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段话的意思比较难懂,仔细阅读,表达大致的意思如下。 
想要使身体与精神抱持不分,合而为一,能够做到持久不懈,永不分离吗?想要专心致志,心气平和而使心地纯净柔软,能做到像婴儿一样,无欲无念吗?洗涤内心,去除杂念,而一旦细加观察,真的就一点瑕疵都没有吗?爱护国民,善理国政,
能做到心如止水,清静无为吗?七情六欲,不断滋生,能做到克制自律,归于宁静吗?耳聪目明、智慧通达,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吗?万物生成,一心畜养培育,不占为一己之私有,不予无理的干涉,也不去专横主宰。这就是圣人追求的玄妙之德啊!
日知录-8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这样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以上的句子可以作下面的理解:
唯唯诺诺与颐指气使,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其间的差距是多么的大啊。美好与丑恶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众人所畏惧的事情,不得不畏。
人之所好、所恶及所惧,形成习俗,源远流长,不知其缘起也看不到尽头。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共赴盛大的宴会,又如登高台而赏春景。只有我孤守淡泊,对纷扰变化的外界不惊不喜,无动于衷。
就像婴儿混混沌沌,还不会发出呵呵的笑声。就像游子疲惫落寞,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众人都得到很多,显得绰绰有余的样子,唯我不足,只剩下茫然若失的悲怀。他人聪慧,昭昭然如白日,我独愚昧,昏昏然如暗夜。他人营营而求,我独躲避退让。他人各显神通,独我顽冥不化。
我心如海,激荡翻滚,我心如风,飘荡不止。我与众人是多么的不同啊!像迷童呼唤母亲,上下求索,去寻觅心中的道。
日知录-9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生天地人间,德养育之,变化万端的物,给予不同的形状,不可违逆之势促其最后的生成。
天地人间的诞生、发育、形于外、成于内,即“生育(畜)形成”,概离不开道、德、物、势四个因素的作用,舍此四个因素,天地人间不复存在。说到这里,老子又话锋一转,将四个因素作比较,作用不相同、地位不相齐,其中道德两项作用最为重要,意义最为重大,至尊至贵,为其他两项即物与势所不能比。
究其原因,乃道德养育天地人间,譬若父母,又因道徳对于天地人间,一旦生成,即不干预,不改变,任其自然随顺而得天然。唯此缘由,老子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道德经”,而后人也把老子创立的学派,称为“道家”。
日知录-10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里这样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大事,贵在修身与治国,治国有方而使天下有道:天下人遵循正确道理,天下事符合道德伦常 。在一个有道的国家,战马退出战场,改去从事犁田施肥的工作。国家无道,那么连怀孕的母马也被征为战马,不得已产子于荒郊。
人心贵在知足,不知足而恣意造次,必引火烧身。人皆祈福避祸,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为所欲为。人都想减少过错,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唯明晓知足的好处,省察贪求的祸害,方可退而好好做人,避祸免灾,进而减少过失,安邦利民。心中满足,就会快乐,知足者常乐。知道这个道理,就会一直保持知足的状态。
日知录-11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样说: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对这句话试作以下的理解:人们都说我老子创导的“道”很伟大,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什么都不像。是呵,因为什么都不像,所以才称得上伟大呢。如果与某个理论相似,或者人云亦云,日子久了终将被识破,不是伟大而属渺小。
我有三个法宝,怀抱而坚守。一为慈,二为俭,三为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故能勇敢,因为俭故能虚怀若谷,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万物之长。
这三个法宝何其重要,舍仁慈而鲁莽奋勇,舍简约而求宽怀的虚名,舎谦让而步步领先,必死无疑。还是把慈看作最重要的道理吧!因为慈,战则百战百胜,守则固若金汤。天意护我,因慈得救。
日知录-12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可以理解为,清静无为方能有所作为,无所事事结果事业有成,恬淡无味才是真正的美味。宏大诞生于渺小,多数生成于少数,对于怨恨以德化之。攻艰难起步于简易,谋大事着手于细节。圣人从不张扬自大,却能伟业恢弘。 
随意承诺,将失信于人,不如一开始就果断拒绝。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忧烦无数就会接踵而至。圣人慎重地对待困难,结果化难为易。
日知录-13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是说,天道,即天底下的道理,本应如拉开的弓。高了低抑之,低了扬起之,其用力过度则减少之,不足则补充之,这样保持操作的平衡。世上有财物多得溢出的富贵者,也有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贫苦人。按照天道,若有余则取出,若有缺则补足。
然而,人道,即人间的道理完全不同,走往相反的方向,采用逆向的行径。损贫而补富,取走不足者仅有的东西,交给富裕者去恣意挥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谁能做到把多余的私产奉献给天下?只有那些得道的圣人。圣人做了好事而不居功显扬,功成身退,从不显示自己的贤能。
日知录-14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活着身体柔软与脆弱,人死后遗体坚硬与强固。有时坚强不是好事,与其坚强不如柔弱,柔弱胜坚强。看上去坚强,争勇斗狠,结果非病亦残,终归于死亡。
那些看上去柔软脆弱者,柔韧有力,生机不断,可以生存很长的时间,最终打败强者。譬如舌头与牙齿。舌头柔软,牙齿坚强,最先失落的总是牙齿。水流柔软,石头坚强,水滴石穿,胜利属于柔软的水流。
用兵也是这样,逞强好胜之师往往被弱小军队击败,木头过于坚强常被摧折断裂。自然界中,坚强者在下,柔弱者在上。犹如一棵树,坚强的树桩在下,柔软的枝叶在上。
日知录-15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有下面的话:“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长久,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及所有宇宙自然,长生久存,绵延无尽。究其何以长久,其不为自我而生,故能长生,不考虑自身存在,故能久存。
人类中有一种人是圣人,他们通过不断的修行,如天地自然那样达到超然忘我的境界。他们不似芸芸众生追名逐利、争先恐后,而是处处谦让,退居人后,于私利得失亦不闻不问,置之度外。
这样做的结果,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被拥戴推举,走到众人的前面。他们声名荣显,最后成全了自身。对此,是不是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仅为私,私利流失。人若少私、无私,反而获利无数。
日知录-16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还是国家小一点,人民少一点最好。虽然发明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奇妙器械,但不去轻易使用。让民众珍惜生命,安土重迁,不要动辄远走他乡。
虽有舟楫车马等便利的交通工具,不要随意乘坐,不如徒步行走来得随意。国家虽设有军队,但摆摆样子,设而不用,千万避免陈兵打仗。
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原始时代去吧,那样便于管理,达到政通人和,天下大治的目的。百姓一个个鲜衣美食,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邻国间友善相望,听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终老一生,也不相互走动。
17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段话的意思是:
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皆慎言少语,那些高谈阔论,随意评论的人称不上是智者。堵塞意念的管通,关上心灵的大门,掩盖外露的锋芒,排除内心的纷扰,消除炫目的光彩,成为尘世中人,而难以辨认。此为玄同,即与天地人间相伴,一种玄妙的混同。
与人交接,是一门幽玄的道理,不得不学。既不亲近,以至无话不说,也不疏远,显得高深莫测。既不能从你身上得到好处,让人巴结你,也不因你受到伤害,让人害怕你。既不因你变得高贵,也不因你堕落低贱。如此,你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18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已有证明,得道是多么的重要。天得道而清朗,地得道而安宁,神得道而圣明。溪谷得道而泉源丰盈。万物得道而生气勃勃。君王得道而善理国政。
如果舍弃了道,天将晦暗而崩塌,地将震动而荒废。神灵不再圣明而昏聩。泉源不再丰盈而干涸。万物无法生存而灭绝。王侯难保其位而失去尊贵的地位。
尊贵以贫贱为根本,高尚以卑屈为基石,由此君王皆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身居尊位以贱为本吗?至大之誉等于什么荣誉都没有,与其为美玉光彩闪烁,不如做一块石头质朴无华。
19《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段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无论是治理人事还是事奉上天,必须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爱惜与节俭。只有做到爱惜与节俭,才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关键在于把注重点放在功德的积聚。因功德深厚,那么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克服攻克了。
这种攻无不克的力量,巨大无比而不可限量。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力量,才能够保有国家的生存与周全。把保有国家的根本道理深知践行,长治久安的目标也必自然达到。总之,理解爱惜、节俭与保有国家的关系,扎根心田,根深柢固,方为深谋远虑之道。
20这种攻无不克的力量,巨大无比而不可限量。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力量,才能够保有国家的生存与周全。把保有国家的根本道理深知践行,长治久安的目标也必自然达到。总之,理解爱惜、节俭与保有国家的关系,扎根心田,根深柢固,方为深谋远虑之道。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有一样东西在混沌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诞生的时间比天地还早。它孤独寂寥,特立独行而从来不改变自己。它周而复始地运转而不知疲倦。它是谁?真可称得上是天地宇宙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那么姑且就称呼它为“道”吧。想再给“道”取一个名字,勉强称之为“大”。称其为大,它逝去了。去得很远,却又回来了。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也伟大,人也伟大。道、天、地、人,天下有四个东西是伟大的,人是其中的一个。
日知录-21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倘若既知上天自然之运作,又知天下人间之变更,那就很了不起了。知自然之运作,须有天生的智慧,而知人间的变更,则须根据后天既得的学识破解未知。
人若健康而不中途夭折,学识积累愈多,愈能达至认知的胜境。然而,认识外界也会有顿挫,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时难解,只得留待时间的推移,去作最后的认定。
何以知道我说的上天自然与人间无关呢?又何以知道我说的人间变更与自然无缘呢?只有那些智慧通达的“真人”,才能通晓其中的至理“真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