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4-16

作文中常见几种低分类型的分析及诊断

     中学生的写作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必须重视的头等大事。在他们的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太多太多,本文试着从一次以“寻找”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中就低分的几种类型寻找一些头绪。
  写作分析:其实这个话题与前几年的话题“诚信”、“心灵的选择”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应当着重对“自我”心灵或灵魂的审视、拷问。应当是“自我”的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总之,学生反映的应该是很“自我”的,很“主观”的东西。但是在考生作文中却反映出不少的问题。
  
  一、东拼西凑型
  
  该类型的写作模式大多都是先讲述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如《寻找亲情》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亲情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亲情的关注……”,发了一通感慨之后(这时的篇幅已近全文的四分之一),笔锋一转:“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接下来就讲述这个故事。故事讲完了,作文也就结束了。
  分析:可能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不熟悉或者在生活中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过思考而导致思想的贫乏,无处下笔,故而只有勉强凑成。
  诊断:可以试着转换叙述的角度,将耳闻的事情通过适当的技巧转换,写成自己目睹之事或者亲历之事,融入自我对该事件的理解和感悟,最好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外物经过“我”之观照,就会成为“我”的意象,这样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真实之感。
  
  二、胡乱编写型
  
  现在的学生作文中写科幻的,故事新编的几乎泛滥成灾。如:有一个学生写《寻找友谊》,叙述了一只蜜蜂偶然听到两只螳螂在密谋杀害一只蝴蝶,它经过了反复斗争后,终于决定将这件事情告诉蝴蝶,可当它找到蝴蝶时,蝴蝶已经陷入一种险恶境地。最后蜜蜂蛰跑了这两只螳螂,然后和蝴蝶快乐地飞走了。
  分析:这其中的常识错误姑且不论(蜜蜂蛰别人也意味着自己的死亡,且只能蛰一次),单说这个故事究竟如何体现出了友情的珍贵却难以定论。学生喜欢用这种“变形”来反映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或认识。却忽略了“变形”的东西应该紧紧抓住“现实生活”。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利高里是虫形人心的典型代表,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情人心。如2001年《赤兔之死》,2004年重庆的高考满分卷《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即属于此类。
  诊断:思考所编写的故事与话题或所表现的文章主旨关系如何?再就是在写作之前就应该考虑这种主体的变异目标是为了揭露、指刺、颂扬现实存在。如社会的阴暗或光明,人心的险恶或善良等等。只有这样,编写的故事才有所寄托,因而才有意义。
  
  三、空发议论型
  
  此类型作文在考场中占相当的比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者,总是习惯用一种既令人讨厌又让人发笑的面孔“训斥”着他(她)的读者。讨厌是因为人都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发笑是因为这些观点或对生活的某些认识又很肤浅。如:有一学生写《寻找友情》,分这么几个层次写的,首先,友情能使某些人变坏;其次有些人怕交友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最后,交友要有选择性,但异性朋友是不可少的。所以真正的友情需要寻找。
  分析:从结构上讲,似乎指责的并不是很多,但是作者在阐述这些道理时,却过多地用了空洞的说教,没有典型的事实做依据,没有有力的理论做支撑,事例离不开身边琐碎的事情,理论是众所周知的泛泛之理,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够打动读者?
  诊断:议论文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数量不多,质量也并不高。究其原因,我想不是议论文的重要性不够,而是它的写作有难度,体现在立意难以出新,材料难以出新,这样的作文又怎么能够在高手如云的高考考场中脱颖而出?当然我在这并非否定议论文的重要性,而是觉得议论文的写作应当从立意和材料上下功夫。文章意为先,这需要平时注重自己理性思维的提高,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新颖,才会吸引人,而这需要平时注重积累。
  
  四、叙述单调型
  
  叙述单调,具体来说就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手段单一,平铺直叙。或老生常谈,或记流水帐,其面目可憎,让人望而生厌!如某学生写《我的十六七岁》,从他十六岁生日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即将过十七岁生日。当然有人会问,这,他写得了吗?殊不知,文章中很多地方都用省略号来表现的。这篇文章又怎么表现话题呢,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
  分析:学生作文当中写成流水帐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写作技巧的单一或欠缺,其次是写作主体内蕴不够,对现实的思考和把握能力不够。这可能是学生写成此类文章的两大致命伤。
  诊断:技巧的单一或欠缺,可能会让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对材料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对材料进行裁减、取舍。在区区七八百字的文章中,要想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是不可能或者是勉为其难的。对材料的裁减、取舍是写作一个最基本的技巧问题;主体内蕴涉及到学生个人修养、喜好、习惯等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结构问题。一句话,在一篇优秀之作中,写作技巧是第一层次的,主体内蕴是第二层次的,拙劣的写作技巧并不能弥补主体内蕴的不足,反之,主体内蕴的不足也不能弥补写作技巧的欠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五、照搬故事型
  
  有相当的学生,包括在高考中也不乏一些此类型的人。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听说来的故事,在考试时由于时间的紧迫,心理压力剧增,或者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写作“惰性”,照搬故事,或包装一下或赤裸裸的。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寄贺卡的人》。故事是说一个死了妻子的人整天萎靡不振,后来偶然收到一张圣诞贺卡,使他从灰暗中走了出来。当他去邮局打听这个寄贺卡的人是谁时,才知道,是一位已经不在人世、素不相识的老夫人。文章就这样戛然而止!
  分析:故事本身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但是这个故事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已经失去了新意,也就失去了得高分的先机!而且这次的话题是“寻找”,综观全文,和话题的关系如何,让人费解。
  诊断:首先注意对故事的改造。如叙述角度的转换,或者叙述顺序的变化。再次,注重和话题的勾连。譬如上文,可以将故事改为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通过“我”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体味社会,感悟人生;或者在故事的结尾加上自己的精彩议论和抒情,以加强文章与话题的联系,拓展故事所包孕的深意,文章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如:“妻子走了,我在这段日子里是如何走过已不重要,我在这段路上怎样的追寻着我业已失去的爱已不重要,关键的是我已经懂得怎样去生活,去认真感受生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爱,这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就是幸福的,只要你去寻找!”
  
  六、自贴标签型
  
  譬如:有考生写了一篇题为《24年的价值》的文章。讲述了口碑极好、勤劳孝顺,对“我”疼爱有加的二叔,英年早逝的故事。文章结尾写道“他24岁就走了,平凡得像棵草,伟岸得像段神话。这就是他一生的价值,他一生的追求。”
  分析:单说故事是可以的,但是这故事和话题的关系怎样呢?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讲述二叔的好,只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加上这段美丽的尾巴,虽然点了话题,但总给人以“贴标签”的感觉,是强加上的。这类作文感觉和“照搬故事型”有相似之处。
  诊断:首先要思考无论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注意与话题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文章的立意。上文应该在行文中注意突出“二叔”的“寻找”,他好喝酒,他把机会让给两个哥哥,自己落在了农村,而且孤身一人,他究竟要寻找什么呢?这一点在文章的结尾处应该强化,这样文章才会产生一种冲击力、震撼力!其次也要注意叙述角度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主观情感的表达。
  总之,作文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譬如有些学生写作文总爱跑题,有的学生大脑里空空如也,腹中无物,又当怎样?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多的在于学生自己的积累、感悟、理解、吸收、表现,离开了这些来谈写作,都可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作文话题设计及导写

     话题一:风
  
  春风习习,送来绿意,秋风瑟瑟,引来肃杀,暴风呼啸,带来灾难。家风﹑民风﹑文风﹑抢购风﹑吃喝风﹑攀比风……生活中的“风”真可谓举不胜举。有人追风,有人顶风,有人观风,有人扇风……请以“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导写
  风,分有形的和无形的;自然界的风是有形的,社会风气是无形的。从有形的角度立意:可写“龙卷风”、“沙尘暴”、“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谈环保的重要性;从无形的角度立意:可正面写家风、民风纯正,弘扬光大传统美德,佳话频传的社会新风。反面可写追风、跟风、抢购风的盲从心理的悲哀,吃喝风、攀比风、赌博风……社会风气中的腐败现象;顶风违建、顶风偷税漏税者必遭严打,观风者见风使舵,扇风者蛊惑人心……
  构思时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自己﹑家庭﹑社会中所见所闻的小事入手,写身边的人和事,小中见大,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谱写时代的主旋律。
  
  话题二:放弃也是一种美
  
  在一次攀登雪峰的过程中,突然刮起了十级大风,积雪漫天飞舞,能见度仅一米左右。此时登山爱好者不慎失去重心,摔落悬崖,幸好他一把抓住了安全绳子,仅存一线生机的他死死抓住绳索,暗自哭喊着:“上帝,你救救我吧!”“可以,不过你要相信我所说的一切。”上帝怜悯道。“好!好!你说吧。”他惊喜万分。上帝顿了顿说:“你放下绳索,就可得救。”好不容易抓住这根救命绳索的登山者,哪肯放下呢?第二天早晨,暴风雪停了。营救队发现了离地面仅两米的雪窝里有一具冻僵了的躯体。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导写
  放弃是一种生存智慧。
  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和谐的放弃:春蚕为吐丝而放弃了舒适的生存方式;母蝎以自己躯体作小蝎的食物,哺育了小蝎长大。
  放弃是一种成功。
  司马迁放弃辱刑的愤懑而著《史记》;鲁迅放弃学医而成为一代国魂;李世民放弃个人恩怨而开创贞观之治;比尔·盖茨放弃大学生活而成就电脑第一人。它们都是“成功者”。
  有一些学生高考失败后,一年补习,两年复读,三年回炉,甚至四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仍叩不开大学之门。干吗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放弃又有何妨!其实,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啊!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自己毁灭自己,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当平民。可你不想想,陶公不是弃官归隐,必得为五斗米“折腰”,他要丧失人格丢掉骨气,那么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就不复存在。
  但大多数人不能做出“放弃”,也许是受某一种观念的制约吧。做出“放弃”就必须先有自知之明,要刻意去寻找自知之明,要刻意去寻找自知,然后,形成自我意识,再做出“放弃”,就是一种成功。现代的中学生,求学心切,想一步登天,愿望虽好,但学习须循序渐进,要读好书,就得放弃自己的一些嗜好,集中精力发挥专长,以求得成功。又想考大学,又整天泡在录像厅、游戏室里,或捧着琼瑶、金庸的小说不放,最终一事无成又能怪谁呢?“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让我们果断地做出决策,放弃那些暂时不该拥有的东西,去追求前方的成功吧!
  在物欲横流和浮躁的社会中,没有放弃的心态,很难赢得心灵上的宁静和超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
  
  话题三:桌上的三只杯
  
  桌子上放着三只杯子。一只倒扣着;一只口朝上,但杯底破裂,漏水;还有一只装着脏水。如果以杯喻人,你是哪一只杯子呢?
  这三只杯子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以“人生的杯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导写
  这是一个比喻型话题作文题,构思时须先弄清三只杯子的比喻义。倒扣着的杯子代表自我封闭型,口朝上但漏水的杯子代表表面接受实则拒绝或受损型,装着脏水的杯子代表已被污染型。
  对于“自我封闭型”,首先是端正态度的问题。自我封闭者或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不愿与外界交流;其结果是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在盲目骄傲中走向落后,最终被动挨打或被时代所淘汰(如我国清朝末年)。但如能端正态度,打碎自我封闭的“心锁”,跳出“井口”,走出“大山”,闯开国门,开启心门,主动与外界交流,取长补短,自立自强,与时俱进,你就可以开拓一片新天地,提升自我,打入强手之列,跻入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表面接受实则拒绝或受损”型,可作多角度分析。如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其态度是“左耳进右耳出”,阳奉阴违,表面接受实则拒绝,其结果是自欺欺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如从学习知识和技术的角度看,其态度是表面上什么都学,实则什么都没学进去,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从“受损”的角度看,其态度是“破罐子破摔”,甘于堕落,不思自拔。这种人首先要修补好自己的身心创伤,走出历史的阴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才有光明的前途。
  对于“已被污染型”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思想已被污染,然后下决心彻底清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充满诱惑和陷阱,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既要象孙悟空那样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识别;又要身正行端,浩然正气在胸,才能抵挡住“香风”和“糖弹”的诱惑,在鱼龙混杂的大潮中,激浊扬清,拒腐蚀,永不沾;在“打开门窗引进新鲜空气”的对外开放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构思时,可联系三个“杯子”,综合立意;也可就其中一个“杯子”立意成文。
  
  话题四:晒根
  
  双休日,城里人带着一家人开车到郊外的田野去散心,让儿子认识一下庄稼,长长见识。突然,儿子扯着农民的衣襟喊了起来:“伯伯,您看您好不小心,把高梁的根锄断了!你是不是没有戴眼镜看不清呀?”农民直起腰,扶着锄把笑了,他对小男孩说:“我不是看不清,是故意锄断的。”转身问城里人:“你也不懂吧,这叫晒根,说起来就是折磨它,把它两边的根锄断,晒在日头下。过些时候来培上土,高梁就开始疯长,拼命地朝下扎根。俺这儿是丘陵山区,一到夏天风大雨大,高梁没有结实的根,根本站不住。”
  看城里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农民又说:“不光是高梁,小葱秧也要摆在地上晒几天,晒得蔫蔫的再栽,一沾水土,立马就活了过来,越发精神。”
  人也是这样的,学着吃吃苦。风雨人生路,适当“晒晒根”,很有必要。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折磨与成长”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导写
  这是一道充满思辩色彩的文题。从常规思维的角度看,植物的根是不能随便动的,如果输送水分和养料的根受到破坏,整株植物就会枯萎而死;可这个农民偏要故意锄断高梁的侧根,晒在日头下,从而促使它拼命的朝下扎根,以便日后经得起风吹雨打。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实际上是符合常理的:穷则思变,物极必反;久在水土中的根易生惰性,而晒蔫的断根,一沾水土,就会爆发生命的潜能,这是求生的本能使然。人也是这样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来纨绔无伟男;青年人多接受一些苦难教育﹑生存体验活动,学着吃吃苦,是大有好处的。据《楚天都市报》讯:日前,中国地大材化学院开展了一场“生存体验活动”,4人一个团队,只发给50元资金,要求在武汉生存10天。结果,第一个开始体验的团队,才过3天就只剩下6元钱了……不由得大为感叹:生存不易啊!风雨人生路,适当“晒晒根”,的确很有必要啊。

 

话题“负重”作文导写示例

    话题设计
  
  一艘轮船航行在浩淼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往船里灌水是险上加险,这不是自找死路吗?”但他们还是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衡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坚稳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的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没有盛水的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给我们自己加满“水”,使我们负重,这样才不会被打翻。
  请以“负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800字以上。
  
  构思指要
  
  从材料中可知,要想船能经受住大风的侵袭,必须负重前行!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负重”看成物质上的“困难”,甚至是“灾难”!人只有能够在它们面前顽强地站立起来,才会像大船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昂然前行!
  当然,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这所负的重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属于精神领域的活动,如一种“压力”、“责任感”“挫折”,或精神上的磨难,等等。
  经过这些思考之后,我们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行文就不至于笔端迟滞或思维紊乱!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话引“人何尝不是呢?”,这句话中所含的意味:人就是这样,负重了才会有所成就,否则……这就可以从正、反以及正反结合三方面来组织文章。
  
  例文一
  承受苦难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以往我们从不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的不同: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有一对强有力的飞翔的翅膀,蜗牛却背着一个厚重的躯壳!
  与鹰不同,蜗牛达到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向前,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客观上应归功于它厚重的壳。据说,有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正是这一又厚又重的壳让小小的蜗牛得以“万里长征”,顶风冒雨,日晒夜露,终于到达金字塔顶。在登顶过程中,蜗牛的壳和鹰的翅膀,起的是同样的作用。老鹰凭借它有力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可惜的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羡慕鹰的翅膀,很少有人注意到蜗牛的壳。
  正视自身的“壳”,勇敢地承受自身的“壳”,也许你就能成功!
  壳,又笨又重,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负担,一种包袱,一种累赘,实际上却成为蜗牛成功登顶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如同鹰击长空的双翅;而去掉了它的壳,竟导致了蜗牛的死亡!生活告诉了我们一条朴素却又异常真实的道理:负担和包袱有时是你生命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有人过重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羡慕那一双双翱翔于蓝天的“双翅”,渴求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有时还为之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却不知道,生命的沉重,竟也可以酿造出浓醇的美酒。
  如果我们把悬挂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当成一种生命的警示;
  如果我们把重压在肩上的担子当成生活馈赠的一件礼品;
  如果我们把扣在头顶的沉重当成生活前进的一种动力!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战战兢兢,乃至轻言放弃?蜗牛之所以能爬上金字塔,因为它把生命的负担当成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演绎,没有了生命的重压,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一个人的生命之中,有的包袱、负担是有形的,有的却是无形的。卸下包袱,慨然前行的,只有鹰一样的能者,而芸芸众生,却不可能潇洒地去演绎生命的美丽。他们是普通的,也是平凡的,认识到这一点,成功的到来并非是不可实现的虚妄之说。
  人对于成功的追求,犹如对生命的追求一样。生命不可二至,成功也可能是人生中转瞬即逝的响尾箭,没有回头的迟疑与等待。
  正视自己,也许你苦恼、烦闷,为一度失去的镏金岁月,也许你也曾失去了很多:友情,亲情,爱情;也许你正混迹于滚滚的失业洪流中;也许你正踯躅于异地他乡的昏暗的街灯下;也许你在办公桌旁辛勤地工作,也许你在地里田间挥汗如雨!不要泄气,我的朋友,就把这一切看成是蜗牛背上的“壳”吧!正视它,也许总有一天你能登上你自己人生的“金字塔”!
  
  例文二
  苦 心
  
  
  他走出了电视台的大门,他失败了。
  进入娱乐圈是他的梦想,在这一瞬间都已灰飞烟灭。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可他不愿意秉承父亲的意愿去经商,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做一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而他再一次遭受到了失败的厄运。他有些懊恼,眼前又浮现出昨天晚饭后和父亲散步时的情景:晚霞染红了西天,微风轻拂,使人感到特别的惬意。父亲脸色很好,还不由自主地哼起了他熟悉的老歌。他记起了一句广告词:不懂得老一辈的情歌,就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说得多好,他有些兴奋,他终于找到了和父亲交流的通道。
  他们谈得很投机,儿子也不失时机地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和禀性,他的言行举止也获得了一向威持稳重的父亲的频频赞许,这,可以从父亲的眼神中找到答案。他的心中也窃喜不已,能干的父亲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面试的时候,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负责面试者也频频颔首,他有些飘飘然,他成功了,然而……他将背包狠狠地摔在沙发上,没有搭理一旁的父亲。父亲也没有问,看得出,父亲并不在乎他的成败!他有些忿忿然,他更感到一种屈辱。他不是一个纨绔子弟,尽管他的家境是如此的优越!他要凭借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
  他记得在他即将走出电视台大门之前,有个声音说:“你的文凭太低了……”后面的话他没听清,他也无心去听了。
  “不就是一张文凭吗,有什么了不起!我要考大学!”他为他脑子里刚刚闪现的念头激动不已,他为他能够再次向世人证明自己而高兴。“我要复读!”他扔下一句话,进房间去了。
  高三的生活是单调乏味却又充满刺激和挑战的,那种近似于牢笼的生活大大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他用一种近乎颠狂的态度迎接每一天!家、学校,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痴迷,什么才是一种真正的热爱和执着!
  当他大学毕业,当他再一次作为著名主持人接受采访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当年的那个几乎摧毁了他所有梦想的主持人。那位主持人并没有因为往事的不愉快而慌乱,他始终是那样沉着、微笑,充满自信。在节目的尾声,他缓缓地说道:“你的心中肯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容他插嘴,“当年你的表现的确是出类拔萃,无可挑剔,但是,你太年轻了,还缺乏沉着和必要的冷静,整个人就如同一团即将燃烧的火……”“难道凭这点您就将一个有希望的人扫地出门?”回想从前的日子,他仍然有些忿忿不平!
  “不是我,是你的父亲!是他要求这样做的,他说,让你受一些挫折,你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就像现在这样!”
  评 语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父亲有意安排让儿子接受挫折和失败,让他在失败、挫折中真正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沉着冷静的男人的故事。文章很好地扣住话题来展开,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腻而真实,故事的结尾也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独词话题“草”作文实战演练

     话题导引
  
  2005年江西省高考语文作文“一字题”话题作文“脸”。这类话题源于2003年高考上海卷话题作文“杂”。这类话题的特点是思维空间广阔,可以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自由地确定立意。2004年上海卷的“忙”仍然沿袭了这种命题形式,大概就是看重这一点吧。可以预测,这类考题在2006年高考作文中还会受到一些命题专家的青睐。
  
  文题设计
  
  “草”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内涵丰富。
  白居易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这里是赞颂原草的生命力。
  成语“不稂不莠”中的“稂”和“莠”,指狼尾草和狗尾草,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这里寓贬于喻,借草贬人。
  根据上面两段话,请结合自身及社会生活,以“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草”之类试题也称为“一字题”,一般可以这样思考:
  一是要弄清“草”的寓意性。这就是说先要弄清草的内涵和外延。草是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弄清“草”的范围。其次要悟出“草”的寓意性。这是审题的关键点。寓意性通常指象征义或比喻义。如草可以喻百姓,也可以象征人的一种品质。依据“草”的特征,可借“草”喻人,托“草”言志。
  二是要了解“草”的人文性。如香草与屈原,“香草”表达了屈原那种高洁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还可颂扬草的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精神、默默奉献精神等等。也可以从反面立意,联系社会实际、思想实际,讽喻一切恶行如野草。也可谈文学作品中的香花与毒草。什么是香花与毒草?为什么要分辨香花与毒草?怎样分辨香花与毒草?等等。
  
  例文一
  草中见平淡
  
  
  甘于平淡是野草的一种品格。
  平淡是一种心境,一种素养。野草生长在荒滩里,墙脚下,甬道旁,瓦楞间,砖缝里,在那些人们不敢想象的地方。它们出身卑微,无人理睬,无人照顾,但无怨无悔。土地贫瘠,它们说有雨露滋润;阳光难得,它们说有春风吹拂。在现实生活中,大红大紫固然令人羡慕、崇敬,但困难挫折却往往是难免的。你若能从野草的品性中有所感悟,你独居陋室,会心静如水。
  恪守平淡者能宽容友善。刚刚出土的野草,柔嫩弱小,像个婴儿,随时有被根除的可能。然而野草不计前嫌,一茬被割去了,又一茬绿满大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宽容、友善,心胸豁达,不带功利,互不设防,那么在家庭,则家庭和睦;在单位,则单位团结;在国家,则举国和谐。
  平淡不是平庸,平庸是甘于安逸,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平庸的人并不甘于平淡,总是追波逐浪,攀龙附凤,想通过种种途径达到某种目的,这与平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恪守平淡,要不为名利所累。
  居里夫人平淡了,她不为名所累,拒绝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发给他荣誉勋章,她只要一个实验室。她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钱钟书平淡了,他不为利所累,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他胸怀广大,潜心学问,心无旁骛。
  恪守平淡,要顺其自然。
  野草一生短暂,悄悄地来又悄悄离去。夏荣冬枯,花开花落,这是大自然的一种韵律,一种规律。面临高考,上大学好,不上大学也好,只要经历了,尽力了,就行。因为通往理想之路,并非华山一条道。用一颗平常之心去对待人生,像一粒沙飘入戈壁,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像野草融入自然,那样真,那样美,那样富于诗情韵味。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赤橙黄绿青蓝紫。栋梁之材的参天大树使这个世界变得壮观,国色天香的牡丹使这个世界变得华贵。野草是另一种品格,它默默地净化这个世界,点缀这个世界。野草的业绩在于使崇山峻岭披翠,使大野荒漠生绿。没有野草,那高山能经得住千年的风雨么?没有野草,那沃野能经得住沙尘暴肆虐吗?
  甘于平淡,做一棵小草,你能说不是一种贡献?
  
  简评
  作者扣题意识很强,标题文紧扣话题。开篇挑明主旨,先论述了“平淡”是什么。接着用简笔阐释平淡与平庸的区别,再论述不为名利所累才能平淡。这样,文意从“是什么”到“怎么样”,逐层向纵深拓展,使得说理较为深刻、较为全面。读后令人回味,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全文托草言志,以草喻人,谈人生态度,辞浅旨宏,健康向上,催人奋发,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文中多处使用排偶,文气贯通,自然流畅,节奏感强。
  
  例文二
  小草心韵
  
  窗外,修整过的草坪像人们刚刚理过发一样,显得特别清新。空气中飘忽着诱人的淡淡的青草的味道,麦克风里正播放着史光柱写的《小草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课间操未上,难得的清闲。我伫立在窗前,低哼着、应和着、回味着麦克风中正播放的小草之歌。不觉又想起了远方的蕙蕙。
  蕙蕙,你是在上课,还是私下补习英语呢?你总是那么向上要强。你常说,你是一棵荒野中的星星草,只有珍惜春风,珍惜雨露,珍惜阳光,才能茎壮节粗,才能支撑自己,星星草才能变成令人羡慕的芳香四溢的兰蕙花。”
  蕙蕙原是我高一同学,后来随父母到北京就读了。
  蕙蕙,你在给我的信中。把我姓巴的“巴”字上加个草字头,戏称我芭根。这个谐音双关用得好。
  其实,我名字本来就叫巴根。乡下出生的我,心里常想着芭根。芭根那是在苏北平原上最普通的一种野草。听爸爸说,它能改良土壤,盐碱地上只要有芭根爬过,生长过,那里的土地便能吐金生银。
  蕙蕙,我很感谢你,你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也没有忘记我,一直给我邮寄复习资料,一直给我提供最新的高考信息。据说你想考农大,将来研究种草固沙的课题。你还在研究如何让大漠兰蕙飘香,是吗?
  “喂,芭根草,又想什么,是不是又想蕙蕙啦!”
  有人在我肩上拍了一下,猛回头,原来是同桌调皮鬼玫玫。
  “都道是‘草玫有缘’,俺只念‘芭蕙前盟’,怎么样?”
  “真够‘姐们’的!”“调皮鬼”翘起了大拇指,做了个鬼脸跑了。
  蕙蕙,从高一到高三,班主任总喜欢把我和你两个作比较。你虽然也失败过。但我佩服你的是,失败时的那种坦然。我发现你像我们乡下的一种红茅,风一吹倒,马上又会站立起来。你告诉我,一棵无名草,如果不能“站立”,永远不会美丽起来。
  蕙蕙,你画的那幅“池塘春草”图,总使我浮想联翩:一会儿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会儿又想起我家乡田埂上的芭根草。
  蕙蕙,教室门前草坪上的青草味道好沁人心脾哦。我这棵芭根草已适应了这里的“青草味道”。已经高三了,马上又要和“调皮鬼”分别了。我想,如果我考“北农大”,我们见面的日子大概屈指可数了吧。
  蕙蕙,请相信我,我也会好好把握自己的。像你常常告诫我的那样——
  好好地站立着,像草一样生活。
  忽然,“调皮鬼”又回到了座位上,不成调门地唱着:
  “春风啊,春风把我吹绿,大地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我知道,还有两分钟上课。
  
  简评
  文章并不复杂,仅写了“我”在课间操期间20分钟左右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小草“向上要强”积极进取的精神。“我”的心灵独白,采用了“示现呼告”的手法,把不在跟前的“蕙蕙”当作在眼前,直呼其名,同“她”说话,如与姐妹湖边聊天,如与故友冬日围炉闲谈,让“她”示现在读者眼前,亲切、感人。
  话题为“草”,人物命名均与草相关,也颇具匠心,颇有意味。

 

思辨类话题“和与争”导写示例

     话题导引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发展的一个趋向——越来越凸显思辨色彩。从全国卷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这种判断性的话题,有明确的立意指向;“诚信”(2001)、“心灵的选择”(2002),有明显的道德倾向;“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2003),就具有了强烈的思辨色彩。近两年全国卷都是这种关系话题:2004年的话题分别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Ⅱ)、“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Ⅲ)、“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Ⅳ),2005年的话题分别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Ⅰ)、“位置和价值”(全国卷Ⅱ)、“忘记和铭记”(全国卷Ⅲ)。自主命题的省市,采用关系话题的也占相当比例。思辨类的话题作文,能够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考查功能,所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作为高中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应对思辨性话题作文,须要学会——
  1.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出现片面性的、以偏概全的错误。
  2.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矛盾着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
  3.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看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
  4.深刻地看问题,避免肤浅地看问题。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地审察事物,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否则,我们看问题就会停留在表面,流于肤浅。
  要注意的是,有些非关系型的话题作文也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如以“忍”为话题,就要辨证思考。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到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文题设计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讲究“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而“竞争意识”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学校里有竞争,社会中有竞争。没有竞争,社会就缺乏活力;没有竞争意识,个人就难以发展。
  在当今社会,“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请就“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
  
  “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这个话题,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人文性和时代感兼顾。“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两者都应当肯定,关键是要揭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和为贵”,就不会把竞争对手当作敌人,竞争就不是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在竞争中双赢,在合作中共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将“学会共处”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而学会共处的核心就是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西方现代管理中十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在“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竞争战略,夺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压低进料价格,套住顾客用户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做法。企业为了在市场上求生存,就非要与竞争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可。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整个社会,甚至学生中也存在恶性竞争。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缺陷,“以和为贵”的思想越来越受人重视,在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不破不立,作文可以反向切入,批判恶性竞争,从而达到强调“以和为贵”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目的。
  就“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为话题作文,观点上不容易出新,可以在文章的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下功夫。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手法,利用熟悉的故事,借旧瓶装新酒,借旧曲唱新声,生动有趣地表现主题。可以利用书信的格式,一个人写信向老师或专家请教怎样处理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的关系,你以特定的身份写信答复。可以先抑后扬,写某人原来在恶性竞争中吃尽了苦头,后来以和为贵与对手双赢。或者反过来,先扬后抑。
  可以写议论文进行论证,可以编故事表现主题……力求观点、材料或表达有过人之处。要选好角度,即选择你认识深刻而材料储备又丰富的角度入笔。
  
  例文
  “和”中竞争求双赢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通过竞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不断产生,进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同行是冤家”,而“伊利”的牛根生认为同行是一家,“只要是正当、公平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双赢甚至是多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面对“蒙牛”的竞争,“伊利”把自己的发展主题确定为“双赢和倍增”。蒙牛创业初推出的第一个广告语是“蒙牛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后,蒙牛又推出大型户外广告牌:“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蒙牛和伊利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不仅撑起了内蒙古乳品行业的脊梁,也为整个中国乳品行业注入活力。
  有人认为,只要是竞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实际上,有更好的结局:竞争中求双赢,合作中共同发展。IBM与微软的公司间合作便是个成功例子。当初,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开发了个人电脑的模本,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可供运行。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软,抓住机会与IBM合作,为其开发操作系统软件DOS。这个软件成为操作软件的革命,微软公司从此强大起来。今天,微软已成为电脑软件的大哥大,总裁比尔·盖茨是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为电脑硬件领域的“蓝色巨人”。合作使双方都得到了发展。
  世界一体化,地球成村庄,在竞争中合作必不可少,谋求双赢自然是共同的需要。没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双赢,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它促进人类和谐发展,互利共荣。
  
  简 评
  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议论文。标题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它不仅揭示了“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且突出了“和”的作用。精练的标题,成为文章传神的眼睛。
  作者先肯定竞争的存在和作用,再强调“以和为贵”对竞争的意义——“以和为贵”求双赢,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以和为贵”促进人类和谐共存。文章立意高远,表现出作者的眼界和胸襟。
  IBM与微软的合作、蒙牛和伊利的双赢,两个事例十分典型,具有说服力。其他论据略述,详略得当。作者从国际、国内,从世界、社会的宏观角度展开议论,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等都了解,文章显得大气、从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