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台戏

 民族地志 2013-04-16

高台戏是花灯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在当地民间花灯、山歌等的基础上,逐渐吸收湘剧辰河戏、川戏、傩戏等戏剧表演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剧种,形成于清代后期。由于该戏一般在农家晒坝里搭上台子进行表演,故名“高台戏”。

思南高台戏又称花灯戏,是指搭高台演出,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冲突的一种花灯表演形式。思南高台戏是在思南花灯、山歌的基础上逐步吸取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他戏剧大额某些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新剧种。它因搭高台表演而成为高台戏。思南高台戏形成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约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木叶——锣鼓灯——丝弦灯——踩跷灯——矮台戏——高台戏。

    思南高台戏在演出时,按出台人物角色的不同一般都有固定的道白。如小丑上台道白:“小子生得黑,下地认不得,爹爹说诪过,妈妈说要得。”唱词多为五字韵文,戏剧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思南高台戏的音乐以丝弦乐和打击乐为主。大筒筒是在当地花灯、小调、说唱的基础上借鉴了傩戏的唱腔和辰河戏的高腔而形成的。小筒筒是在当地花灯的基础上辰河戏的弹腔而形成的。

    思南高台戏的剧目很多,目前已收录的就有三十多个。剧目题材丰富,语言诙谐,人物个性鲜明其内容涉及思南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思南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愿望。解放初期,高台戏活跃于我县各乡镇,现在主要以大河坝、思林高台戏为代表,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巧英晒鞋》、《麦粮封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