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道困绕人类达2500年之久的一道哲学悖论:“飞矢不动”悖论

 llssmm44 2013-04-18

飞矢不动悖论是由2500年古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芝诺提出来的四个关于运动不可能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最著名的一个悖论就是“飞毛腿追不上乌龟”),这个故事的原版是这样的: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以上就是飞矢不动传说中的原版.

这个悖论的意思是说:一枝飞行中的箭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都会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占有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所以在这个位置上,它是静止的,如果箭在所有的时刻里都是静止的,则箭是不能运动的.

这个悖论显然是与人们的常识观念严重违背,因此一提出来,便受到了无数哲学家的批判.然尔,哲学家们却不能从芝诺的逻辑中找出任何错误来,以至于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运动中的物体在每个时刻里竟然是静止的?既然每一个时刻里都是静止的,那么它就不能处于运动的状态,但为什么现实的情况却与之相反?

正是因为无法解释运动的本质问题,所以恩格思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60页《反杜林论》)。

恩格斯在诠释机械运动同时,自身也陷入于逻辑矛盾之中,因为"物体在同一时间里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论断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如同说“猫是动物而同时猫又不是动物”“李经理在北京的同时又不在北京”,这些都是逻辑上的混乱。

这个悖论足足困绕了人类达2500年之久。

那么,芝诺的这个“飞矢不动”的逻辑推论之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