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三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庶民临风 2013-04-18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1) 
  开创大汉天下的一代战神韩信被吕雉阴谋处死时,哀叹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就是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和韩信有关的成语数不胜数,但这两个成语的版权所有者却不是韩信,而是春秋末期的一代智圣,既传说中和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四海的陶朱公范蠡。
  范蠡一生非常传奇,即使是伍子胥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在范蠡面前都略显逊色。论功业和政治地位,伍子胥的分量并不低于范蠡,但伍子胥之所以死在已起杀心的主公夫差之手,而范蠡则从主公勾践的刀尖上溜掉,只有一个原因,伍子胥做人不够聪明。
  范蠡有许多不同的身份,但与其说范蠡是智圣,是名臣,是大商人,不如说范蠡是个聪明人,参透了人性善恶的聪明人。什么是聪明?有人会说是智商,有人会说是会做人,这些都是小聪明。真正的大聪明,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到这两点,就是世上绝顶的聪明人。

  小聪明没有大智慧,但大智慧一定有大聪明,古今参透世事人心的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人精子?伍子胥通透天下,却吃不透夫差的本性,被夫差灌了一碗迷魂汤,自以为是的说立太子的事包在我身上。结果如何?伍子胥以为扶夫差上台,就能保住自己的后半生宝贵,哪知道伯嚭摘走了伍子胥树上的所有果子,最终由夫差亲手砍倒了伍子胥这棵参天大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伍子胥吃透了夫差的父亲阖闾,成功为伍家复了仇。但伍子胥一直没有注意到,在他身后的阴影里,始终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此人就是范蠡。 
  说到伍子胥和范蠡之间的纠葛,这还要引出本篇的另一位主人公——越国大夫文种。说范蠡必说文种,这两个人不但是勾践灭吴的功臣,更是两种性格和两种人生观的对立。范蠡聪明的对面,就是文种的不聪明,如果没有文种悲剧性的反衬,范蠡也许就没有后来那么炫目的传奇色彩。
  古人常说“楚材晋用”,实际上吴国和越国同样是接纳楚国人才的大户,吴国两大名臣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人,而越国两大复国功臣范蠡和文种也是楚人。都说范蠡和文种是越国两大样板名臣,实际上范蠡是文种“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这才成就了范蠡的不世传奇。
  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范蠡是楚国宛城(今河南南阳)人,家世不详,应该是士阶层出身,至少不是奴隶。范蠡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扬名宛城了,不过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而是街坊邻居都知道此地有个叫范蠡的疯子。
  从字面上看,范蠡在幼时可能得过轻微的癫痫,“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有人常说:天才多半是疯子,范蠡也不例外,《越绝书》称他“独有圣贤之明”,这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评价。
  范蠡成年后,却有意隐藏自己的“圣贤之明”,继续装疯卖傻,“佯狂”。范蠡这么做,应该是在藏锋卖拙,毕竟他所处的楚国正在第一昏君楚平王的统治之下,费无忌嫉贤妒能,如果让他知道有范蠡这号天才,费无极很有可能做掉这个将来会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天才。
  这就是范蠡的聪明,可以说是小聪明,也可以说是大智慧。范蠡胸怀锦绣之才,自然要寻找机会实现乘龙之志,但现在必须隐忍,就像韩信要想做大将军,必须从屠家恶少的胯下钻过去一样。
  范蠡做人的聪明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出山,辅越灭吴,还是泛舟归隐,都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相反,做为越国仅次于勾践、范蠡的男三号,文种则始终缺少一种做人的智慧,为人太直,优柔寡断,最终以悲剧收场。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2)   
  范蠡见文种这个桥段,在历史上没有诸葛亮三耍刘备知名,但故事的戏剧性要远强于三顾茅庐。时任楚国宛城令的文种爱贤心切,刚到宛城上任时,就听人听宛城有一位大贤人,但既不知其名,也不知长什么样。为了得到这位贤人,文种漫天撒网式的在城中四处寻找。
  听说这位贤人有些疯疯癫癫,文种专在疯子中撒网捕鱼,发现疯子就拜,就这样一路拜下去,终于拜到了范蠡面前。范蠡对文种的态度非常明确——不见,文种的贤达,范蠡应该是了解的,但如果文种请范蠡出山为楚国效力,则是范蠡不敢接盘的。楚平王和费无忌是一对千古难寻的昏君佞臣,给他们效力?爷还没活够呢。
  这可以说是范蠡的精明处,也可以说是范蠡的谨慎处,千万不要因为盛情难却而跳进泥沼地里,朋友不是这么交的。文种刚到的时候,范蠡继续装神经病,蹲在院墙的狗洞旁边学狗叫,企图蒙混过关。
  文种一直参不透官场和人性的对比关系,他自始至终都是个清官忠臣作派,他虽然看穿了范蠡是在装傻演戏,但却没有看穿时局。文种有大智慧没有大聪明,他只知道想为国举贤,却不知道在君昏臣佞的混乱时代,举贤何用? 
  范蠡到是出来见了文种,他知道文种是个善人,所以敢于在文县令面前展示自己的雄才大志,“蠡修衣冠,有顷而出。进退揖让,君子之容。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

  什么是大聪明人?在做大事时,有两点要求:一、见机而动,二、事可而止。范蠡在功成名就后泛舟而去,做到了事可而止,而现在一文不名的他需要做的,是随文种出山,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
  不过范蠡从来没有考虑过为楚国效力,他真正的目标是开始出现争霸苗头的吴国或越国。无论是在位的吴王阖闾,还是越王勾践,都是不世出的英主,阖闾或勾践都有重用范蠡和文种的可能,为了争霸,他们需要高端人才。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吴国比越国距离楚国更近,所以范蠡和文种肯定要先去吴国投求职简历。以范蠡的经天纬地之才,他想要得到的职位是公司总经理,但到了姑苏才发现,吴国已经有了一位总经理,就是伍子胥。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范蠡想做一个部门经理,阖闾还是可以接受的,但让阖闾拿下伍子胥,换上范蠡,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阖闾是铁打的吴国董事长,伍子胥是铁打的吴国总经理,阖闾曾经给国中下令:“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现阶段没有任何人可以撼动伍子胥的地位,但如果范蠡接受部门经理,屈居伍子胥之下,那就不是范蠡了。刚到吴国的时候,有人就劝范蠡和文种,不妨去投靠伍子胥,先在伍子胥门下找点事做,被范蠡当场拒绝。
  后来与范蠡、文种同在勾践麾下做事的逢同也是楚人,而且他也应该是和范蠡一起弃楚归吴的。逢同的观点和范蠡一样,与其看着伍子胥吃肉喝汤,咱们不如另择高枝,有伍子胥在,咱们连汤都喝不上

勾践确实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狼,应该批判,比如他杀文种时,实在太绝情了,绝情的让人绝望。其实勾践真不想杀文种,他更希望文种能远走高飞,不要再出现他的面前,可文种还在天真的幻想辅佐勾践继续称霸。如果范蠡不逃,范蠡也是必然会被勾践做掉的,包括那个生活在神话中的美女间谍西施,这些人都不能留。勾践杀功臣,主要还是保全自己做为男人最重要的那份尊严,二人不死,勾践就会永远陷在夫差身边那两年不堪经历中拔不出来,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3)
  所谓另择高枝,除了越国,他们也无枝可依。去越国,对范蠡等人来说几大好处:一、吴国在伍子胥的治理下,已经初具霸主规模,用得着范蠡的地方自然不多;二、越王勾践有争霸之志,但国势弱小,相对吴国来说是一张白纸,范蠡更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越王勾践是很羡慕阖闾的,因为阖闾有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伍子胥。但勾践和范蠡谈论了一整天之后,勾践已经忘记伍子胥是谁了,因为他有了同样无所不能的范蠡。
  吴王阖闾和范蠡的人生几乎没有交集,但对于吴国二号人物伍子胥来说,范蠡的横空出世,几乎是对伍子胥产生了致命的威胁。如果没有张良,范增可以称为楚汉第一谋士,甚至可以说范增间接死在了张良之手,伍子胥同样如此。
  范蠡投奔勾践,是一场双赢的买卖,范蠡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勾践得到了范蠡殊绝无双的智力支持。此时的勾践刚刚启动他的争霸大业,正需用人之际,他不会也不敢对范蠡有什么阴毒的想法。
  事实已经证明,正是因为范蠡的出现,这才导致本来吴强越弱的天平开始朝着有利于越国的角度发生倾斜。越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几乎都是出自范蠡和文种的建议,而越国的每次失利,几乎都是不听范蠡良言造成的恶果。
  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发生于公元前494年著名的椒山之战,勾践认为夫差志在报其父阖闾为越所伤致死之仇,不听范蠡的劝告,主动向吴国发起进攻,结果惨败。
  在交战之前,范蠡反复劝勾践,吴国现在君臣和睦,内部团结一致,现在并不是我们对吴用兵的好时机,逆天必败。勾践刚继位,血气方刚,何况他刚打败了霸主阖闾,自然不把同样新即位的夫差放在眼里。

  等到勾践兵败会稽山的时候,他才真正领悟到范蠡之于自己的价值,这是勾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拒绝范蠡的建议,自此之后,勾践对范蠡言听计从。 
  接下来如何面对夫差,范蠡以他对夫差性格的了解,提出了“卑辞厚礼、委身于吴”的求和战略。夫差为人太过妇人之仁,很喜欢四处显摆自己的仁慈宽厚,范蠡很聪明地利用了夫差这一性格弱点,让勾践在夫差面前装可怜,博取夫差的同情心,然后俟机反攻倒算。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4)
  替勾践去吴国装可怜骗人的是大夫文种,如果单论做事而不论做人,文种其实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何打破僵局。在头次见夫差被撞得满头大包后,勾践急得要自杀,文种及时拦住了他,说我们在夫差身上占不了便宜,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
  吴国大夫伯嚭深受夫差的宠爱,而且此人极贪财好色,“可诱以利”,正道走不通,咱就走歪门斜道。向来喜欢走下三路的勾践大喜,立刻准备大量宝器,以及两位超级美女,有可能就是西施和郑旦,交给文种去见伯嚭。
  在越国的权力布局中,范蠡是总经理,主要负责内外政策的制定,但出面办事的多是外联办主任文种。文种巧舌如簧,在收买了伯嚭之后,三言两语就把夫差哄得眉开眼笑,同意了勾践来姑苏侍奉的请求,避免了越国的灭亡。
  在陪同勾践入吴为奴的两年多时间内,文种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吴国内政,为将来越国的反攻做准备。这需要细致老辣的观察判断力,非智者不足以为此。回到吴国后,文种就给勾践分析吴国的优势和弱点:

  吴之强:吴国经济实力非常雄厚,而且刑法严密,军民遵纪守法,而且吴国全民皆兵,作战能力在越国之上。
  吴之弱:权力斗争非常激烈,伍子胥和伯嚭已经水火不容。夫差喜听阿谀之言而恶忠直之言,亲小人远贤臣,败相已露。
  文种所说的,勾践当然能看得出来,勾践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削弱吴国的国力。表面看上去一副谦谦君子相的文种给勾践出了一个主意,“请籴于吴”,就是向吴国借粮食。
  越国其实并不缺粮,文种的算盘是从吴国借来粮食,主要是想通过粮食战来打乱吴国的战略部署。更阴毒的还在后面,一年后,越国按事先的约定偿还了借的吴粮种子,但当吴人把这些种子下地之后,苦等了一季,结果颗粒无收,严重扰乱了吴国的粮食市场秩序。这些粮种在送吴之前是专门用热锅炒过的,根本不能耕种,这正是文种的杰作!
  当初借粮时,文种就吃定了夫差的妇人之仁,甚至都算定了伍子胥必然反对,而夫差必然驳斥伍子胥的反对意见。夫差急于在国际上树立霸名,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展现自己的仁慈。正如夫差自己所说:“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反我。”
  人在江湖上闯荡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被人处处料定,最终一脚踏进别人事先挖好的坑里。文种做人不够聪明,但做事足够精明,勾践以三千越甲吞吴,文种起到的作用并不比范蠡小。
  不过在勾践的心目中,范蠡的地位可能要略高于文种,虽然这种差距不是很大。打个比方,越国的三驾马车,有些类似于三国蜀汉的三巨头,勾践是刘备,范蠡是诸葛亮,文种是庞统。
  同样做为谋士,文种和庞统走的是偏锋路线,都比较邪性,比如文种借吴粮,庞统密劝刘备袭杀刘璋。范蠡和诸葛亮走的基本上阳谋路线,而且在勾践和刘备看来,范蠡和诸葛亮要比文种和庞统更重要,死了庞统,至少还有诸葛亮压阵。如果死了诸葛亮,刘备想死的心都有了。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5)
  关于范蠡之于勾践的重要性,有一件事情能很好的说明。范蠡在陪同勾践入吴的三个月后,夫差在宫中召见了他们,勾践跪着,范蠡站着。夫差是非常欣赏范蠡的,他甚至有打算把范蠡收在麾下,牵制讨人嫌的伍子胥。
  当着勾践的面,夫差给范蠡做起了思想工作,“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
  当听完夫差这些刺心的话后,范蠡还没有回话,勾践就已经痛哭流涕不省人事了。勾践知道,他现在身处险境,唯一能帮助他脱险复仇的只有范蠡。一旦范蠡变心,勾践连回越国的机会都没有了,可见范蠡在与不在,对于勾践的命运是决定性的。
  实际上勾践的忧虑是多余的,在眼下这个时局,只有傻瓜才会投靠夫差。站在范蠡的角度看问题,伍子胥固然有失圣眷,但余威犹在,此时范蠡要踏进这个火坑,未必就是伍子胥的对手,何况旁边还有一个贪财好色的奸臣伯嚭。退一万步讲,范蠡能将伍子胥和伯嚭一锅端掉,但之后呢?范蠡对夫差的性格也是吃透了的,躲都来不及,谁还敢进去掺合?
  范蠡的选择和现代大学生求职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能直接进入超大型企业做管理,自然要比进入小微企业舒坦,之后呢?由于大企业的用人机制已经趋于完善,再往上爬又能爬到哪里?而如果进入小微企业,表面上看创业之路艰辛困苦,但一旦创业成功,那就是开国元勋,地位自然要强于超大企业的高级打工仔。诸葛亮不投东吴,就是不想做一个高级打工仔,范蠡同样也是做如是想。
  一般来说,在一个大型利益集团中,一号人物是不能太厚黑的,真正厚黑的往往是二、三把手。一号人物玩厚黑,很容易让手下人产生难以自保的疑虑,二、三号人物玩厚黑,上不见疑,下不见猜,可以保全上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自秦而后的两千多年,实际上还是没有超越春秋战国定下的文明框架,一直在这个框架内来回折腾,朝兴夕废,周而复始。不停的换新瓶子,其实装的都是还是老酒,连味道都没变。因为统治需要,所以统治者并不需要智者,他们更需要忠诚的愚民,所以他们不遗余力的维护传统的阶级模式,要求百姓各安其所,安贫乐道,永远做顺民。
  历代表面上尊儒,其实他们尊的只是自己的统治利益,并非真正的好学修心。就像有一些皇帝自诩虔诚尊儒尊佛,实际上没少干坏事。他们哪里是在尊儒尊佛,分明是在打着尊儒尊佛的幌子做坏事而已,却让真正的儒佛替他们背黑锅。真正的儒佛都是大善的,根本就不是他们那种做法。

    研究文学其实很辛苦,文史不分家,研究文学必须要同时深入的研究历史,才能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毕竟文学史本就是历史的一个极重要的部分。
  范蠡的聪明,不在于他用了多少灭吴的计策,而在于他真正看懂了勾践,看懂了人性最真实的那部分。范蠡知道见机而进,适可而止,收放自如,所以能安然抽身于世外,一笑浩歌归去,成就一代商圣传奇。而文种的失败就在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太单纯,没有看透勾践这一层。唐人李观对文种的见机不退感到非常可惜,“呜呼种!知吴之可以取,知越之可以强,而不知身之进退存亡,沉吟踌躇,……范生之书未释于手,越王之剑以承其咽,哀哉!”

  历史上一号人物玩过厚黑权术的并不少,但整体来说,他们往往还都是一个相对阳光的形象面对世人的,而不是单纯的搞阴谋诡计。厚黑之术,交给军师即可,集团头子还是应该以宽怀示人,如果成天搞幕后交易,谁还敢来? 
  范蠡的求职选择,对现代大学生求职就业还是有一定启发的,能进大企业当然好,只是上升的空间因为竞争对手太多,而相对有限。即使做得再好,也只是拿丰富工资的高级打工仔。如果选择一个刚处在创业阶段的小企业,一旦做大了,那就是可以参与利润分红的元勋,这是完成不一样的性质。去大企业或小企业,这个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来定,不要把两种选择对立起来,毕竟计划超不上变化,只要对自己的发展有利就可以。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6)
  玩厚黑的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主公扮红脸,专玩正的,他们扮黑脸,专玩邪的。曹操有厚黑高手程晔,刘备有厚黑高手庞统,值得勾践庆幸的是,范蠡和文种都是不出世的厚黑高手。没有这两大厚黑高手,勾践进得去姑苏,回不到会稽。
  范蠡的厚黑,是人们很少提及的,但就凭一件事情,范蠡的厚黑指数当在文种之上。以前讲过勾践为了骗取夫差的信任,跪在地上品尝夫差的粪便,这个厚黑之极的阴险手段,其实并不是出自勾践,而是范蠡教勾践做的。
  和文种一样,范蠡同样看穿了夫差的虚伪和妇人之仁,他非常肯定的告诉勾践:只要勾践“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当拜贺焉,言其不死,则大王何忧?”

  勾践在吴都为奴的两年时间里,虽然夫差一直顶着伍子胥的压力,善待勾践,但对勾践还是有所怀疑的。当勾践像狗一样趴在地上,舔着夫差新鲜的粪便,大声称赞着粪便的美味时,男人征服男人的极度快感瞬间击垮了夫差。自此之后,夫差不再怀疑勾践,伍子胥说了一箩筐的危乎险哉,全成了无用功。
  正因为范蠡对勾践有救命之恩,刚回到越国,勾践就痛哭流涕的给范蠡一个天大的承诺,“不谷(即寡人)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这是什么待遇?按戏文的说词,这就是一字并肩王!
  如果是别人,对于勾践真心的报答,接了也就接了,但范蠡还是“巧颜令色”的拒绝了。范蠡拒绝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勾践对他已经起了杀心,他哪还敢往火坑里跳。
  都说君主喜欢烹良犬,藏精弓,但烹犬藏弓的前提往往是权臣功高盖主,让君主产生了对失去权力深深的恐惧,韩信死在这上面,年羹尧同样如此。特别是在创业成功后,往往就是君主从创业功臣手上收回权力的时候,有些聪明人已经事前瞧破杀局,悄然隐退,比如张良,再比如小说里的邬思道。
  都说刘邦敬张良如师,吹捧上了天,但这是在张良主动归隐之后,如果张良恋栈不去,刘邦早就把子房先生踢到牛棚里了。在汉初三杰,刘邦最忌惮的就是张良与韩信,但即使是对刘邦威胁最小的萧何也不得不贪污以自保,可见功臣保全之难。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7)
  范蠡的考虑正是如此,等到灭吴之后,范蠡之于勾践来说就是功比天高的恩主。但如果他继续赖在位子上,会给勾践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勾践骨子里的自卑变态发作,更何况男人最羞于启齿的吃粪主意就是范蠡出的。
  如果说范蠡刚入越效力时,对勾践为人还不太了解,但当勾践坦然的接受吃粪时,想必范蠡暗中倒吸了一口凉气。满脸堆笑的吃另外一个男人的粪便,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勾践为了复仇,连最基本的男人尊严都不要了,勾践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正是因为看到了勾践骨子里的戾狠,所以在成功灭吴,范蠡铁了心要离开勾践。
人性有一个特点,经常在在恩主离开之后感恩戴德,但很难容下恩主成天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因为这样容易给自己造成一种自卑感。为了勾践的面子,范蠡也必须离开,否则勾践会非常不自在,这对范蠡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在灭吴之后归国的路上,范蠡突然开了小差,没有跟随勾践回到会稽,而是写了一封辞职信。勾践有些不爽,问范蠡为什么要辞职,难道你认为寡人会杀了你?范蠡话说的虽然比较隐讳,但意思非常清楚:当初你受辱于夫差,我是见证人,就凭这一点,我必须离开。

  在灭吴之前,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教训,可以与人共患难。但当大功告成之后,勾践猜忌刻薄的本性也就没有隐藏的必要了,他在回信中威胁范蠡:“子听吾言,可以分国;不听吾言,妻子为戮!”
  如果勾践不说这些鬼话,或许范蠡还心存侥幸的回来。但勾践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话却暴露了勾践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强横与残忍,让范蠡坚定了离开的决心。 
  为了躲避勾践的追杀,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在几经辗转之后,范蠡变易姓名来到了齐国,做起了买卖。不过范蠡并没有忘记他的知心好友文种,范蠡在抵齐之后,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劝文种认清勾践的霸道嘴脸,早点离开,早点脱险。
  这封信非常有名,原文如右:“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这三个著名成语,就出自此信。
  范蠡的意思非常明确:自古功高盖主而恋栈不去者,鲜有好下场,只有事可而止者,才能保全天命。当初范蠡选择辅佐勾践,只是借勾践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男儿抱负,并非贪恋富贵。见机而进,辅越灭吴;事可而止,浩歌归去,这才是大智慧大聪明,如果范蠡有一丝犹豫,等待他的将是冰冷的铁剑。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8)
  让范蠡可惜的是,他的严重警告丝毫没有打动文种,“文种不信其言”,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由于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真实性格,文种坚信勾践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卑劣勾当。
  二、因为贪恋名利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关于第二点,文种拒绝范蠡的劝告,主要还是对十几年前范蠡一直压过自己一头的不满情绪的表达。众所周知,范蠡是被文种请出山的,但范蠡却在越国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了宰相,文种倒成了跑腿打杂的。

  在灭吴之前,越国的权力结构没有丝毫变化,这对自恃才力绝人的文种来说,甚至是一种人生的羞辱,虽然文种依然以国事为重,从来不在这上面找范蠡的麻烦。
  但现在男一号范蠡主动离开了,空出的相国位置对男二号文种来说,是一种很难抗拒的诱惑。在越灭吴的过程中,文种的贡献不比范蠡小,但光芒都被范蠡遮掩住了,文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急于扳回一局。
  文种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没有知进知退的大聪明,做为勾践受辱的见证人,文种一日恋栈,勾践就一日不自在。相比之下,范蠡聪明的事可而止,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留在越国的妻儿。更重要的是,保全了勾践做为天下霸主的面子。
  在范蠡离开之后,勾践长长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勾践不再记得他在吴宫吃粪便时,范蠡是否站在一旁,而只记得范蠡的种种好处。勾践做了两件事情:
  一、勾践拨出重金,命工匠打铸一尊范蠡的金像,放在殿上王位旁边。勾践每日必朝拜,世世不忘范蠡大恩大德,同时命令文武大臣每十***拜一次。
  二、勾践把会稽附近的三百里肥沃土地封给范蠡的妻儿,并下死命令:包括越王子孙在内,谁敢侵范府封地一寸,寡人就取他的狗头。
  勾践最后对天发誓:“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其实范蠡当初敢于抛下妻儿远走他乡,就是看准了勾践这一性格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范蠡能够保全所有人的面子,皆大欢喜。文种知己不知人,看不透人性最深处的恶,最终功亏一篑。
  受勾践猜忌的不仅是恋栈不去的文种,还有功臣计然(范蠡的老师)、大夫曳庸、扶同、皋如都成了勾践的眼中钉,这些人精子都在装疯卖傻,“不亲于朝”,勉强保住性命。
   二十三  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 (9)
  文种也察觉到了勾践对自己态度的转变,称病不朝,企图躲过勾践的猜忌,但已经来不及了。计然等人以前都是打杂的,对勾践的威胁程度也远不如文种,纵使文种退避三舍,勾践也没打算放过他。
  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文种,说文种有谋逆之心,请大王察拿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有人”是勾践安排跳出来打文种的马仔,无论如何,文种是必须死的,否则勾践寝不安枕!

  当文种接过勾践赐死的独鹿宝剑时,文种仰天长叹:“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直到此时,文种才悟出那个道理:君主的秘密与尊严,不是人臣可以消受的。雍正在即位之后,他的首席大秘邬思道立刻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知道雍正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邬思道野服归去,肯定是受到了范蠡离而生,文种留而死的启发。
  痛哭流涕之后,文种心有不甘的“伏剑而死”。 
  文种死后,痛哭流涕的还有勾践。勾践伏在文种的尸体上失声痛哭,一是哭失去了文种这位治国贤臣,更主要还是哭文种的不聪明。如果文种能学范蠡,君臣可以两全,也不至于让勾践背负杀忠臣的恶名。

  勾践为了纪念贤臣文种,以极隆重的礼仪把文种葬在了会稽山上,仅送葬时出去了楼船之卒三千人,修陵建墓置鼎,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文种的大恩大德。
  不知道勾践在看着文种陵墓缓缓闭上石门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野服浩歌归去的陶朱公范蠡。
  清朝大才人袁枚的孙女袁绶有一首《咏史》诗,歌颂范蠡的知机而退: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八》中写道: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说的应该是文种。
文种其实并非贪利之辈,但却是求名之人,这是历代很多君子大夫士的共同特点。文种是正人,但正人也有自己的欲望,看到被自己挖出来的范蠡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文种心里自然有各种不服,虽然他以国事为重,绝不会在国事上找范蠡的麻烦。但范蠡突然走了,空出来的这个位子,对文种的诱惑,才应该是文种拒绝归隐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种可能是想既然范蠡能辅佐勾践灭吴,自己难道不可以辅佐勾践称霸中原么?如果能成此功,文种也一定会像范蠡那样归去五湖的,只是勾践不会再给他机会了。范蠡就瞧破了勾践这一层,灭吴之后,勾践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苦难,称霸中原,勾践自信不需要别人的智力支持,包括文种,谁都不需要。当然,最重要的是勾践不想再见到他屈辱经历的见证者范蠡和文种。范蠡看破了,所以他提前溜了,而文种没看破这一层,还在沉醉在致君尧舜的迷梦中,当一把冰冷的铁剑摆在他面前时,他终于从迷梦醒来,但已经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