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灵毓秀--塘栖古镇(旅游览胜)

 博览606 2013-04-18
      钟灵毓秀--塘栖古镇(旅游览胜)
 
 

                                               

                     钟灵毓秀--塘栖古镇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来杭州之前,好友海豚就一力推荐塘栖古镇,她说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古镇,有着与西塘、周庄、乌镇等不同的江南水乡味道。

        于是,那一天,我们6个小姐妹就这样走在了塘栖的潇潇细雨中……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很水乡,很江南,很水墨,很丹青……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由于是早春,由于是烟雨,由于尚未完全开发,所以这里游客寥寥,商家亦不火爆!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这可是你梦里烟雨江南的味道?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可否有回到了这塘栖古镇最繁华胜景时代的幻觉?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我们这些女子一路撑着伞,沿着京杭大运河的两岸慢行观赏~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河对岸是御碑码头和耶稣堂。耶稣堂乃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美北长老会的传教士金?乐德创办。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这座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

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这里是御碑码头,因乾隆御碑而得名吧!那块御碑是我国现存最大御碑,通高5.4米、宽1.2米的乾隆御碑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的御碑,位于塘栖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属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1751年,乾隆帝南巡,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缴纳税赋情况,发现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只有浙江未拖欠。为表彰浙江,乾隆免去了本地丁钱粮30万两,并立了这块碑,“晓谕官民,以示皇恩浩荡”。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从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如今桥南岸已经是全新的住宅小区。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广济桥的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已经很古老很沧桑的感觉了!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这风景里该有一个窈窕的长裙女子撑伞而过吧~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广济桥下的盘龙雕塑栩栩如生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广济桥是塘栖的骄傲,有人称它为塘栖的龙鼻,高峻挺拔。以前,这里的民间还有“走桥”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迎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走桥祈福的说法。走桥是江南的一个民俗。据说元宵晚上走的桥越多,得到的福分就越多。所以到了当天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看去,煞是壮观。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不知道哪位领导莅临 塘栖了,瞧这条幅,很China。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我们一群女子撑着伞在这条大运河旁边的小街上游逛了一个上午!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御碑码头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酒坛子堆花墙,是不是也是这里的特色呢!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古旧的老宅院,如今已经无人居住,只剩斑驳高耸的院墙诉说着曾经的岁月故事。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
海豚介绍说,如今这里仅剩三条半古弄了!这便是其中一条!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那座广济桥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
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一同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瞧我的这些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们,不对,她们是喜笑颜开的,哈哈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就数我们的可可最娇俏可爱!!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正在修复中的塘栖古镇,说不定下一次去就需要收门票了,看,这些方便游客的设施正在完善中!
 
 
 
原摄杭州行(四)塘栖古镇 - 沉鱼 - 沉鱼雅居
 
 塘栖这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
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
 

江南雨

 

演唱:眉佳

词:秋湜 曲:田梓呈

 

在江南绵绵的雨季里

飘洒着濛濛的细雨

如烟的杨柳在雨中沐浴

杨柳缠绵雨的情意

在青石铺就的街巷里

流淌着道道的雨溪

淡淡的炊烟在雨中升起

夜雨沉醉春的旋律

江南的雨 柔柔的江南雨

你用温情滋润着爱的春意

江南的雨 江南的秀丽

一江春水梦幻迷离

 

 塘栖古镇简介:

       塘栖古镇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个标准典型的江南水乡。镇区的东南有超山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碧波涟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观。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为3.2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6.2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镇区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乡土壤宜植桑麻蔬果,物产丰富,其枇杷、杨梅、青梅、菱藕、甘蔗久负盛名,素以鱼米之乡、花果之地著称。昔日交通均以水路为主,人来货往无不借助于船只。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那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四邻八乡的物产都顺着河流来此贸易,集散于镇上。清代至民国,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朝市、晚市、香市、庙会市支撑起半壁江山,成为江南水乡著名的水路码头。
  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
  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超山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镇中心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水北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南宋古庙、吴昌硕墓、三条半古弄、八字桥古街等等。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通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原属仁和县管辖,民国后成立了杭县,塘栖便属杭县管辖。解放前,塘栖分水南和水北两镇,水南属杭县管辖,水北属德清县管辖,两县隔河而治。1950年5月,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3村即原水北镇划归塘栖镇管辖,结束了两岸分治的局面。1958年,杭县建制撤消,塘栖隶属于杭州郊区,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1959年3月遂又隶属半山联社。次年,半山、拱墅两联社合并为钱塘联社,塘栖又属钱塘联社。1961年4月,钱塘联社与老余杭县合建余杭县,塘栖隶属余杭县。今随县制变化,属杭州市余杭区。1985年11月,因县境内拆乡并镇,原丁河乡并入塘栖,1992年原塘南、宏畔、超山三乡又一起并入塘栖,于是,地域、人口一起猛增,使其成为余杭区内的第二大镇。

       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则在新时期中焕发了青春。超山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与江苏的邓尉、无锡的梅园齐名。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不但重现了十里梅海的胜景,而且还建成中国第一印山;镇中心横跨运河的广济桥,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1498年,系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广济桥下的郭璞井,传说为晋人郭璞所建;水北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内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南宋古庙、吴昌硕墓、三条半古弄、八字桥古街等等。为了充分挖掘塘栖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事业,一个占地1200亩的“塘栖运河文化村”即将动工兴建,她的建成,将使塘栖古镇焕发青春,重现昔日那小桥流水的迷人风光。

    塘栖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士荟集、文风颇盛。明清时便有“樾馆”、“传经堂”、“丹铅精舍”、“经一庐”等藏书楼名燥一时,还出了象劳格、朱学勤那样的著名藏书家。塘栖,崇学之风颇盛,据清光绪年间的《唐栖志》记载:塘栖在明代时共中进士15人、举人40人、五贡14人。在清代时,共中进士23人、举人64人、五贡43人。早在光绪九年,塘栖就开设有义塾,俗称“蒙童馆”,光绪十六年,塘栖设“栖溪讲舍”,仁和县令捐资以助,并立碑记念此碑至今尚存。光绪三十二年,栖溪讲舍改办成“栖溪两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公私立小学相继创办,小学与私塾并存,学子们小学毕业尚需继续深造者多移步杭城。抗战期间,曾因此办过中学,但时间不长便告停办。1956年,塘栖终于出现了当时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完全中学——杭县中学。时至今日,塘栖镇已拥有4所中学、1所职高、1所专修学院和17所小学,04年年末在校学生为12652人。历年来,塘栖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塘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在区普高中名列前茅。目前,从塘栖中学毕业的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高级知识份子已达数百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