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系列评论之一
本报评论员 徐锋
中华文化振兴的伟大航程,又添注新的强劲动力。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这是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们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深远意义备受关注。
这种重视,源于对“文化”及其功能的深刻认识。鸟瞰人类发展的坐标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站在今天民族复兴的征程之上,文化是一种内核性的竞争力与推动力。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文化有如水面下涌动的势能,驱动着历史之河奔腾向前。远者,如欧洲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均从文化层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打开了思想的闸门;近者,如上世纪初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亦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荡涤了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并为下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拉响了引擎。如果说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是经济发展,那么今天第二个阶段就应是文化的发展。创新,必然起于创新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氛围;科学发展,也必然要求先培育和鼓励一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思想共识和文化认同;夯实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竞争的全新领域,如何“应战”,我们任重道远…… (下转A6版)
(上接A1版)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涵养出泱泱中华的雍容文脉,新中国的壮阔波澜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我们完全应该在文化发展上展示更摄人心魄的中国魅力,然而,尽管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小觑。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品被长期压至全球链条的最低端。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美国影片《功夫熊猫》,将“功夫”和“国宝熊猫”这两种中国文化元素巧妙组合,却穿上好莱坞的外衣、打上美国文化印章,成就美国人的“眼球经济”。“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的断言,刺耳却发人深省。
另一方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短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日益凸显。同时,“转型期之惑”在社会道德领域引发反思。从此前的“彭宇案效应”到最近佛山女童被碾事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德育文化的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路漫漫其修远。
振兴文化,必须找准抓手。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但绝对非玄之又玄,而必然“寓神于形”,必须具体化为一系列载体。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形成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十六大以来,我们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清晰思路,将文化产品从传统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激发其内在活力,文化管理部门开始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更好的兼顾。
发挥古老文明的优势,善用新时代的文化精华,博采众长,补上“短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以文化振兴助推民族复兴,中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