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的力量

 快家教 2013-04-18
大师的力量

——读雷玲《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有感

[转载]大师的力量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几位教育大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丰富着人类的教育思想宝库。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大师,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教师,用很多人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学习、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过程中的所学、所行与所思,反映了各地的人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领下在教与学、教书与育人、学校与管理等方面的所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这些案例和心得体会文章,绝大多数来自教学一线,非常鲜活和生动,读来深受启发。

一、教师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怎样才能做到爱孩子?

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二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学生做出某些特定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态和内在心理动机,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如果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作一条大河, 那么读书和学习的过程就像许多小的溪流,正是因为这些小溪流的滋养和积累,才使得大河中流水滔滔,教师上起课来也倍感轻松。

其次要理解孩子。理解这个词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在生活中去实践,却非常困难。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吗,教师理解所教的学生吗,孩子是否能够理解成人?在很多时候相互之间并不能实现理解。原因何在?理解首先需要设身处地,但成人在自己长大之后,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没有成人的那些经历和体验,他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去考虑成人的感受。理解其次需要尽可能洞察事物的真相。作为成人,在思谋一些事情时,很少有人愿意非常坦诚地向孩子沟通、介绍自己的行为或决策的动机,孩子感到不可思议;作为孩子,常常有和成人坦诚沟通的意愿,但经常话匣子刚刚打开,还没有涉及到关键的问题,就被成人自已为是地插话打断,让谈话偏离了主题。理解还需要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尊重,无论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眼中充满着“威权”,还是孩子被家长和教师看作是可以按照自己意愿支配的人,都不可能促进双方真正的理解,当然也就很难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第三是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师热爱孩子的具体体现。我曾在前面的博文中,对关系第一、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等做过详细的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四是言行一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经常不是体现在学科内容的传授上,而是自己平时的言行上。一个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人,最能够获得学生的青睐和信任,并凝聚成学生快乐学习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对优秀教师的信任的确是无限的。当儿童跨进学校大门,成了你的学生之后,他就会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为在他看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要珍惜信任。这也就是说,要珍惜儿童对人不加防备的心。这种教育智慧,应该贯穿于我们全部工作之中,哪里的教师不懂得儿童的内心世界,竭力把儿童不加防备的心变为关闭小鸟的樊笼,并把自己认为有益的和必要的东西强加给儿童、哪里就会开始出现教师缺乏修养和愚昧无知的现象。”

二、校长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首先,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教育过程包括科学、技巧和艺术三个要素。而且这个过程的现象具有深刻的独特性:“某一种教育原理,用在第一种情况是正确的,用在第二种情况下就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是荒谬……要领导它,首先必须本身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自己的头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充实。”。正是这一坚定的信念,使他在担任校长的同时,还担任初中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其次,一个好校长要先是一个组织者。学校是一个集体,要让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对这个集体的成员有深入的了解,清晰的认识。校长的本领不在于仅仅靠抓一副好牌,而在于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校长要充分了解每一位教职工的特点,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让每一位教师都昂首挺胸的做人,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闪光。让所有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珍惜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合力,才会最程度的发挥潜能。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了如指掌,并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对每一位老师都做了如数家珍的介绍。他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第三,一个好校长需成为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你就要努力首先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不仅对自己班上所教的那些儿童,而且对于社会、人民、家长所委托给你的全校学生,都是一个好的教师、教学论专家和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职位,认为只要自己有一些什么特殊的行政工作能力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放弃想当一个好校长的念头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校长必须具备以下学校管理方面的教育素质。一是观念创新。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要不断创新,能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工作和学习中享受到成长和成功乐趣。二是人格见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人格力量的感染也是无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是关系协调。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必须依附社会这个大环境。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各层面的关系,包括学校内部各处室的关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与教育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让学校的发展处于一个良性的环境之中。

第四,一个好校长要做“教师的教师”。常言道:“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校长各方面的素质都高于教师,并能处处以身作则,他才具有权威性,才能一呼百应。这是校长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要领导教育和教学过程,这是要精通教育和教学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教育——就其广义来说——这是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在精神上不断充实和更新的一个多方面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的特点,在于现象具有深刻的个别性:某一种教育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性质就是这样:你要领导它,首先就要不断地自我充实和自我更新,使自己在精神上今天比昨天更富有。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每天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只有把教育和教学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

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能够提出鲜明的、符合当下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指明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苏联几代人的教育,而且在世界教育理论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首创者和践行者。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这个和谐中,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规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同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也不是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停地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而是指每一个人在精通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同时,还有兴趣和能力进入任何其他的知识领域。他说:“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他说:“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那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他强调道德面貌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他也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认为“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学校应当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他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强调课外与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要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是办不到的,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学习制度,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就使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升学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因此,他要求教师必须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去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竭力设法把教学和教育工作安排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出他的天赋,找到他喜爱的活动,并在这方面成为能手。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 雷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