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可法手札二幅

 率我真 2013-04-18

史可法手札二幅
史可法手札二幅

史可法手札二幅

史可法手札一
 

史可法手札二幅

史可法手札二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朝此时处在清朝、大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史可法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清军南下皆不得要领。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
  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延伸阅读
得失史可法


   《明史》载史可法:他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自幼好学,顺天府试中第一名秀才。崇祯元年四月中进士,六月任陕西西安府推官,公正廉洁,赈灾救民,赢得好声名。崇祯五年入朝任户部主事,为官清正,办事干练,声名大噪。弘光政权建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在历史上,他被高度赞美,被视为与岳飞、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民族英雄。之所以如此,当然不是因他有 17 年镇压农民起义的经历,而是因为他的坚守扬州,直至城破身亡。
  当时的南明小朝廷,勾心斗角,气息奄奄,大数已尽,并无什么太出色的人物,这使主政清王朝的多尔衮对史可法极为重视,并一再对他招降。虽他予以拒绝,表示他要“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但对清兵入关,打下北京,赶走李自成,却也感恩图报,顶礼加额,称之为“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赶走逆贼”,并提出联合起来,“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首”。就是说,他心里想的,只是借清兵之力灭李自成,尔后划江而治,根本没想着收复失土。
  及至马士英等人对他排挤,把他挤出南京,要他到扬州督师,以协调江北四镇的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和黄得功,他还以为这样一来,恰可实现他的主张,即战于江北以守江南。但史可法并不具有军事才干,根本节制不了这些骄兵悍将,所以,当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多铎率大军逼近扬州,虽然他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集中,守卫扬州,但几天过去,却无人听命前来。更要命的,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于此期间,已改旗易帜,听命新主。
  扬州兵力单薄,抵挡不住抗不过声势浩大的压境清兵,危如累卵,危在旦夕,对此,史可法看得极其清楚。
  他给夫人的信中写道: “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又说:“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他对总兵李凤和监军高歧凤要带兵马出城降清,不加阻挡,反而说:“此吾之死所,公等何为,如欲富贵,请各自便。”对此,他的说法是,若加禁止,恐生内变。大敌当前,如此放纵,扬州城更加虚弱,不堪一击了。
  围城之际,多铎对他招降 5 次之多,史可法一概拒绝, “城亡我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
  史可法要与扬州共存亡,这意味着,百万军民,也得与扬州共存亡。
  力量悬殊,扬州军民奋力守城。四月二十四日,在大炮的轰击下,一处处城墙轰然倒塌,大批清军汹涌而入。
  清军占领了扬州,为了报复,多铎下令,烧杀抢掠持续十天。虽然史可法曾经提出:“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但多铎岂会听他的。一时间,扬州变成了屠场,“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或百余人……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血腥恶臭全城弥漫,“城中积尸如乱麻”。至五月二日,被屠杀者,“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只有极少的人或早先外逃,或就地深藏,免于死难。其间,一些女子,为了活命,甚至精心梳妆打扮,向清兵献媚,受尽屈辱蹂躏后,又被带走,甚至被送到了遥远的黑龙江宁古塔或蒙古,苦寒冷冻,永无返乡之日。
  这就是“扬州十日”!这是一段让人五脏欲裂的历史,这是一段扬州军民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历史,这也是让人对史可法所作抉择大为不解的一段历史!
  扬州必定不守,对此,史可法心里全然有数,但他却一方面是任由一些将领带军队出城降清,另一方面却要留下的军民严防死守,他的这种作法,何其矛盾。
  史可法明知他必死无疑,但为何在城破之时才觅死觅活?也许如下的说法太过残酷:若史可法死意已决,何不早些对自己下手?若此,或许扬州军民可以逃过一大浩劫。
  扬州一役,史可法固然显示了他的壮烈,史可法固然以殉难显示出了他对南明小王朝的无比忠诚,但要知,在这背后,可是让八十万之众为其为南明小朝廷作了陪葬!
  这让人想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他兵败之后,并不是就不可以逃生,并不是就不可以重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他没有作这种选择,而是自刎而死,且让一个他过去的熟人拿他的头颅去刘邦处请赏。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大势已去,不想继续让人们流血丧命,特别是不想让他的江东父老子弟们再倒在血泊之中。他是很明智很识大局的。难怪后人要这样赞美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可法对他的身后事有所安排。他在给多铎的信中明确写道:他死后,“得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他在意的是他的皇帝,他不在意的是他治下百姓的生命!
  史可法的衣冠墓在扬州城外梅花岭,称“史忠正公墓”。但可知,这“忠正”二字,可是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正月乾隆对他的追谥。虽然史可法尽可受此,但当我们以此来追思他的得失时,不是也别有滋味入心头吗?                                            (智秀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