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随笔)
我平日嗜好不多,喜好之一便是看电影。
在我的记忆里,看电影的往事遥远而又清晰。
小时候,我所在的安徽淮北乡村,更是缺乏娱乐,一年到头也看不上几场电影,所以,每到放电影的日子,乡村里比过年还热闹。电影队进村那天,生产队早早地收工,各家各户都提前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后,男女老少们便扛着凳子赶去占场子。
电影场多是设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两只的矗立的大竹竿中间,挂着一块白森森的幕布。幕布要在杆子上绑得平整,演出的电影才好看。遇有刮风的日子,幕布像鼓面似的,绷得“嘭嘭”作响。弧形幕布上的人影也就变了形,就像隔着玻璃杯子看人那样。
往往电影还没开映,银幕前后便已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本村的人们去得早,多数坐在中间位置好的地方,外村人来得晚,只好站在场子外围看,有的甚至跑到银幕背面反着看。当放映员酒足饭饱后拉响发电机,拧亮电灯泡,再握住话筒“喂喂喂”地报上片名时,乡亲们的情绪立马高涨起来,人群中即刻爆发出阵阵掌声并伴杂着刺耳的口哨声。
那时,放映的电影片子很陈旧。常常是一部片子几个村轮着放。我记得仅《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鸡毛信》、《黑三角》等电影每部我都看了不下五六遍。乡民们看电影,并不需要看懂演员的表演,也无法完全明白剧情和桥段,但可以一部电影反复看,百看不厌。至今,那几部片子里部分精彩的台词我仍能背下来。
后来,我当兵离乡来到了城里,才知道城里的电影院很奢侈,大多数影院都是软靠椅,还设有什么情侣座,有的影院设有大小厅,还铺着地毯,踏上去软绵绵的,那音响效果更是超一流的享受。后来,我听说北京城里有水幕电影和汽车电影,还专门赶去看了。
让我感慨的是,时代变化了,用水幕也能放电影,坐车里也能看电影,但在城里万人空港争看一部电影的场景却没有了,如今营业性的好电影院上座率一般也只是四五成。看到电影市场的衰落景象,我心里有时候隐隐地滋生出一种惆怅若失的感觉,不知为何那种感觉始终压抑着我的情感。
前段时间的故乡之行,我看到如今的村镇都有着和城里一样的电影院,但看电影的人们并不多,电影院的生意亦很萧条。我问乡亲们为啥不像从前爱看电影了,他们说今天家家都装着卫星电视好节目看不过来,谁还爱往电影院跑。乡亲的话,使我卸下了心头的重负,不由地在心底感叹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变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