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里的露天电影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露天电影:儿时欢乐的日子

十月底,党员活动,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电影还是挺不错的,几个小故事穿插得很好,不故意煽情,不过闫妮演的陕西那一段,不是很真实,西北风沙再大,也不是给人泼厚厚的土啊。沈腾演的那一段,沈腾善意的谎言有意思,说到“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听来感触颇深。
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复苏、壮大,发展很快,人们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了,虽然电影票价一路上升。当然现在我看的大多数电影是在电脑上看的;上大学是在兰州兰柴电影院看的,外国大片居多,每张票我记得2.5元;小时候就不同了,开始时连电都没有,哪来的电影电视,家用电器最多就是半导体收音机和手电筒。
小时候,村子里文化活动几乎是空白,煤油灯伴着我们都过了很多年,我记得没上小学时,村里拉来了电。真是个新奇的东西,电线拉到家家户户,装上了灯泡,第一天晚上,通电了!每家每户都亮了起来,但是大家生活困难,很多人家电灯泡就3瓦,虽然比煤油灯亮,但是感觉看东西还是挺费劲的。后来生活好些了,电灯泡的瓦数也上去了,屋子里一下子就亮堂了很多。
有了电,县上的电影放映队也到村子里来放电影了。每逢有人传出公社要来放电影的消息,男女老少便早早吃过晚饭,简单收拾一下,拎着小马扎,扛着长板凳,成群结队地赶过去,还有离得不远的邻村也有好多人来看,太远了不好带板凳的人,一般会在村子里找石头、土块之类的垒起来当做板凳。有时候,人实在太多,挤不到前面去,人们就会爬到树上、爬到墙上或者草堆上,也有小孩子们在屏幕的反面看。涝坝岘放电影的地方一般在村部的院子里,电影大屏幕挂在两根高高竖起的木棍之间,或者就挂在谁家的后墙上。
就那么一会,整个场子被挤得水泄不通,黑压压一片,叫喊声此起彼伏,大人们张家长李家短地喧谎(唠嗑),小孩子们跑来跑去,追逐打闹,尽情释放这件事情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随着天色暗了下来,人们紧紧盯着大屏幕,等着放映员放电影。当放映员搬着放映机和影片来到放映场,放映机边就会挤满了孩子,他们急于知道晚上电影的名字,如果是一个新片子,就会在人群中引起一阵兴奋的嗡嗡声,如果是放映一部放过十遍八遍的老片子,就有一些人失望地搬着凳子回家,而剩下的都是一些像我一样的铁杆影迷。
放映员拿出电影拷贝,夹在放映机上,接通电源,一束耀眼的白光射到屏幕上,屏幕亮了起来。这时候,欢呼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屏息凝神,生怕看漏屏幕上的任何一段情节。整个过程中,人们不会说话、交头接耳,情绪只会随着电影情节上下起伏,时而激动、时而叹息、时而悲伤、时而害怕......人们沉浸到了电影的故事当中。
那时候,看的电影多是革命战争片和传统戏曲片。外国片看得很少,最多放些朝鲜啊、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片子,但我没看到过。《地道战》、《地雷战》、《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苦菜花》、《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火焰驹》、《狸猫换太子》、《李彦贵卖水》、《杨门女将》等等的,很多名字我都记不得了。那个时候电影人物很脸谱化,好人一脸正气、浓眉大眼,总是紧锁眉头,坏人更是写在脸上,尖嘴猴腮、龅牙、长头发、哈着腰。当然,我们小孩子最喜欢打仗片,看过之后,第二天在校就学电影里台词:“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听到请回答”。“我是851,我是851,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几个小朋友分成两队,一队为解放军,一队为国民党军,用木棒、扫帚当“枪”,大干一场,这类情节看得太多了之后,对解放军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有一次和小伙伴聊天,在“庙屲梁”那个小山谷间走过,伙伴说“解放军厉害得不得了,这个大沟,一步就垮了过去!”,以至于多年来一直认为解放军太神奇了,一直到我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共和国的正规军。那时候人们很保守,放映员也没放过什么爱情片,不过,谁又懂爱情两个字是什么。
后来大了些,邻村放映电影,我也会和家里人或者村上小伙伴去看,真的有点鲁迅《社戏》里看戏的味道,这样的次数很少,因为看完电影就很晚了,山路也不是谁都敢走的。人多就热闹些,有月亮的日子最好了,可以看得见路,大家呼呼哈哈地在聊电影,脚下的步子一步紧一步,赶紧回去。我记的有一次,应该我刚上一年级,小学操场上放电影,因为地方大,也是几个村子的中央,那次阵势可大了,乌泱泱的全是人,看的是个戏曲电影,可能太过无聊,我在一个女同学边上睡着了,睡了整整一部电影。
放电影最怕的是没电和刮风。村子里通电不算太久,由于从县城那个方向拉来的电,路途遥远,各种情况都会出现,比如哪里线断了、短路了、电线杆歪倒了等等的。也会因为电力供的负荷不够,变压器上面的保险丝烧断了,有一次就是这个原因,大人们拿着长木棍,把装有保险丝的搭扣使劲卡入变压器上面的线路上,这个东西我们那里叫“零扣”,很难扣上去,只看见火花四溅,发出滋滋啪啪的声音,我们头仰困了,都不动一下,万分期盼赶紧弄好,零扣搭好后,灯亮了起来,全场一片欢呼。刮大风也很烦人,一是会把杆子刮倒,二是会把白幕布吹走,即使吹不走,幕布也会飘来扇去,电影里的人也随着幕布飘来飘去,真像“出没风波里”。
在小口村戏院里也看过好几次电影,记得清楚的只有一次,和小舅舅去看了《火烧圆明园》,情节一点没记住,只记得满屏幕的大火。
电影结束时,散场后大家都恋恋不舍,不时回头看看影幕,久久不肯散去。等到灯都关了的时候,小伙伴们便飞快往各自的村子、家里走去,一行三五人二三盏手电筒,远远望去,如点点星星。大家交流各自观后感,以好人或者坏人来划分,不会有什么中间环节。那时候,如果一部电影中好人死了,大家会认为这电影很不好,甚至是失败,反之则都拍手称快。
露天电影成了乡亲们宝贵的精神食粮,给无趣的农村生活带来了多少的欢乐啊。如今的孩子们很难再体会这种快乐了,学生们被学习压弯了腰,他们其实挺孤独的吧,这是谁的错呢。



《露天电影院》歌词: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

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

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

我长大时看着他们表演着爱情

当他们接吻的时候我感到伤心

在银幕的下面孩子们做着游戏

在电影的里面有人为她哭泣

啦.

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

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

你是不是还在做那时的游戏

看着电影的时候已看不见星星

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