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14

 学中医书馆 2013-04-19
1治热:《伤寒论》(新辑宋体)76条日:"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这是邪热结聚胸膈,以致阳不归阴。栀子清热除烦,豆豉宣发透达,解表除烦,有引阳人阴的作用。《伤寒论》61条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微,是下之后里阳已虚;不呕不渴无表证,是病不在三阳;身无大热。是尚有微热,这说明身微热是里阳虚导致阳不归阴。在夜间,已虚之里阳不外出与邪争,两不相涉,犹相安无事,而昼日,本有身微热,卫气又欲行于阳,这不但不能归阴,且与式微之里阳更有表里分弛之势,故烦躁不得眠。干姜温中,开里阴之结;附子善走,温通内外。尤其是干姜,性热味辛,热能温,辛能散能通,一物具备通表里,接合阴阳之妙用。《千金方》治虚劳不眠。用于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也是在里虚寒的情况下,用以引阳归阴。以上几例,或有身热,或身微热,都说明是卫气行于阳不得人于阴,是典型的阳不归阴。但失眠症是精神活动的失常,精神的本体叫做神,神藏于心。精神活动起来一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藏于肝的,所以失眠症从本的方面来说,虽有五脏六腑之分,但从标的方面说,没有不通过心肝二脏的。因此,失眠症除伴有身热或身微热者当划人阳不归阴这一类型外,还当据烦躁、怔忡、惊悸、舌色、脉象等,找出重点和特点,以心肝两脏分类。
2、治心:《伤寒论》303条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证是肾阴亏虚于下,心火独炽于上,常兼舌赤苔少,脉沉细数。这是水不济火,心肾不交,以黄连黄芩泻心火,鸡子黄养心阴,白芍、阿胶滋肝肾之阴。这是补水泻火,使水升火降,则烦躁消失而入睡。若心火结而不降,不能与肾水相交,当用黄连泻心火,反佐少量肉桂以纠正黄连之苦寒凝敛,使之有利于心火的行散。火下行,水就会上达,阴升阳降,取义于六十四卦之地天泰,故名交泰丸。心肾不交重点在心火过盛,故以泻心火为主,以上二方为准则。若重点在肾水不足,心烦不如前者严重,治当滋肾阴以制心火,宜六味地黄汤、丸,或其它补肾填精之药,久服以收功。这里滋肾阴只是手段,其目的仍在制心火,邵新甫所谓"壮水之主,静以制动"就是这个意思。以上为交通心肾法,另外还有补脾养心法。因脾主思,忧思伤脾,必耗心血,就会怔忡少寐,心悸不安,乍寐乍醒,脉涩神虚。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主证在心,病因在脾。除清心静养,药物当以养荣益气之药补脾化荣,或少加清火,镇静之品,如养心汤、归脾汤等,随证选用,并屏绝杂念,持之以恒,日久自能痊愈。或用鹿角胶一味,热酒化服,以血肉有情之物,更易收到益血填精的效果。以上是治心安神为主,下面讲治肝安魂之法。
3、治肝:先举一个治案:徐某,中年女性,工人,济南市人。1990年2月13日就诊。患者一周前做人流手术,身体较弱,睡眠欠佳,不烦躁,近二日竟发展至昼夜不能入睡。服用安定片亦无效,舌质淡胖大,边缘有齿印,脉弱而无力。处方:珍珠母45克,龙骨18克,柏子仁9克,熟地24克,黄连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薄荷3克(后人),酸枣仁9克,水煎服。上方服完一剂后,即能入睡,共服三剂,睡眠如常。此方实本许胤宗之珍珠母丸,去人参、当归、犀角、沉香,加黄连、炙草、薄荷,因药房缺龙齿,故改用龙骨。中医认为人卧则魂归于肝,肝虚不能藏魂,故以珍珠母人肝为君,龙齿亦有安魂镇静作用。酸枣仁、柏子仁亦皆养肝益血之品。肾为肝之母,故用熟地滋肾以养肝。加少许黄连薄荷者,因此虽属肝虚之证,但不眠之症,最易引起心火,虽暂不烦躁,亦少加黄连,以防心火内生,也符合珍珠母丸使血充而不热之方义。由于本方用大队补肝之品,为使补而不壅,故又用少许薄荷以疏肝。
《金匮要略》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养肝敛魂;佐以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清热润燥,滋肾以养肝,清热以安神;炙甘草奠安中土,以养五脏;尤妙在川芎一味,辛温走窜,在大队敛润药中,用以条达肝气,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本方在《千金翼方》中加麦冬、干姜,治伤寒吐下后,心烦气乏不得眠,更有利于接合阴阳。酸枣仁汤适用于肝不藏魂的虚烦证。所谓"虚烦"之虚,有两种涵义:一是无痰饮宿食,故谓之虚;二是五内枯燥,荣少血虚。肝不藏魂,除肝血虚、肝阴虚之虚证外,又有肝气郁结的实证而致者。如李延昱《脉诀汇辨》载:"新安吴修予令侄,烦躁发热(发热就是阳不归阴),肌体骨立,沉困着床,目不得瞑者,已三年矣。大江以南,迎医几遍,求一刻安卧,竞不可得也。余诊其肝脉沉而坚。此怒火久伏,木郁宜达也。以柴胡五钱,白芍药、丹皮、栀子各三钱,甘草、桂枝各五分,日晡方进剂,未抵暮而熟寐,至旦日午后未寐......至夜分方醒。"前证宜敛,此证宜散,前为肝虚,此为肝实,"调其虚实",达到肝魂安于其宅,自然就目瞑了。
又《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云:"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陆定圃作解日:"盖半夏得至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什么"得至阴而生""至阳而长",关键在夏枯草辛寒散肝火之结,佐以半夏,走气化液,使结散气行,阴阳气和,人得安睡。与前方相较,是结有轻重,火有微甚之别罢了。又有痰火郁于胆经,肝胆相聚,影响肝魂,必惊悸不眠,口苦心烦。有痰用温胆汤,无痰用桑叶、栀子、丹皮等清泻少阳,使胆火得清,睡眠自然安定。肝胆合病的,当肝胆同治。如《医醇媵义》载:"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如常,惟彻夜不眠,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予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部平平......此实(少阳)与厥阴同病,甲乙同源,互相胶结......为制甲乙归脏汤,连服数十剂而愈。"其方是:珍珠母、龙齿、柴胡、薄荷、生地、红枣、夜交藤等味。镇肝养肝之中,兼升散少阳之郁火。肝不藏魂,有由于肺燥的,燥则火生,金不制木。当用凉润敛降之药。方用生百合一两,养肺金以制肝木,加入苏叶9克,下气解郁,敛而且降,安魂之中,有引阳归阴之意。失眠治肝,凡言肝虚的,都是肝阴虚,虚则补其母,当补肾。凡言肝实的,都是肝火盛,实则泻其子,应泻心。这和补肾水泻心火的交通心肾法,实有殊途同归的道理。因此。从理论上便于学习和掌握,分为治心治肝,而在症状上有时则不容易截然分开,但临床既久,融会贯通,就能得心应手。头头是道了。
4其它:失眠证在理论上,虽然治心、治肝条理分明,但在实践时,还要多方面吸收一些临床的成熟经验,才能开发思路,用方灵活,效果更好,现举例如下:《宋史·钱乙传》:"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日:煮郁李仁,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怒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此病虽属肝胆,但实质是因惊痰结,影响目系。若不用酒服郁李仁,只与温胆汤,即不理想。《脉诀汇辨》:"太常卿胡慕东,形神俱劳,十昼夜目不得瞑,自服归脾汤数剂,中夜见鬼。更服苏合丸,无功。余(李士材)日:脉大而滑,痰气胶固也,二陈汤加枳实、苏子,两日进四剂,未获痊愈。更以人参送滚痰丸,下痰积甚多,因而瞑眩。大剂六君子汤,服一乃安。"本案形神俱劳,似应服归脾、养心之类,脉大而滑,又似应用二陈,枳实等药,但二方俱无效果,这除属胶固顽痰外,也因正虚邪实。所以单独补正,则顽痰更加壅满,单驱其痰,则正虚不能运药,故改用峻药滚痰丸,而以人参汤送服,扶正以驱邪,运药有力,才获得显著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二陈汤加枳实、苏子,连进两日无功,可知痰为顽痰,治疗非易。治则虽然不可游移,方药则须灵活改变。《张氏医通》载:"一少年,因恐虑,两月不卧,服安神、补心药无效。余与温胆汤倍半夏加柴胡,一剂顿卧两昼夜,竞尔霍然。"此方与高枕无忧散,都是温胆汤加味,前者倍半夏加柴胡,后者加人参、龙眼肉、麦冬、炒枣仁、石膏而成,而且方中温胆汤六味药共计27克,而加人的人参一味就用了15克,这都是值得研究的。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既要明白治疗大法,还必须灵活掌握一些用药技巧问题。失眠证的治疗,除上述外,还有因外感而不寐的,因燥屎、宿食、痰喘而不寐的,因痛因痒而不寐的,种种原因,难以悉数。除去主因,自能人睡。此不属失眠证范围,故不一一列举。但有的人,对各种不适的症状,耐受性不同,对上述影响入睡的主因主症,可能不甚注意,却把失眠作为唯一的主诉,医生听了主诉,易于忽视原发病,却千方百计地求救于镇静、安神等药,以致失眠证久治不愈。下面举先生实例证明。
李某,女性,年约六旬,某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证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竞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片刻,先生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中脘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大便日久未行,腹无胀痛(其实已近月未正常进食)。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要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即酣睡一整夜,满闷烦躁等症大都好转。又服几剂,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临床治愈。
总之,失眠证,从病理说,虽有五脏六腑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家都一言以蔽之日:"阳不归阴。"其实,若从症状严格区分的话,阳不归阴必有身热,一般是身有微热。若无身热这一症状,而以心烦、舌赤为主症,反映为水亏火旺的,叫做心肾不交;精神不振,怔忡心悸,脉虚血少的,叫做心脾两虚;精神不安,杂梦纷纭,惊悸多怒,脉见弦牢的,为肝魂不安。类型不同,各有主方。主证主方之外,再酌加开痰、泻火、调气、解郁、导滞、潜镇、安神、和胃等药,随证选药,标本兼顾。对治失眠证来说,大体离不开这些原则。
上面对于失眠证的论述,已谈了不少。但临床总会遇到一些顽固失眠证,仅靠药物是不易取效的。据载:"马超先,字希文,甲武举人。绍先尝患病,夜不得寐,医皆不效;乃自以其意为园圃十余亩,亲操耒耜,学为圃于其问,久之,疾愈。是亦可调善治疾者矣。"可见有些顽固的失眠证,加强体力煅炼,有时比服药更为理想。临床家请注意之。
遗精:关于遗精的治疗,何梦瑶曾说:"以涩治脱,未止,不如泻心;泻心不止,不如升阳。"又说:"升阳最妙,肾气独沉者宜升,脾湿下溜者宜升,肝郁者宜升,不止一途也。"他把遗精的治法归结为固涩、泻心、升阳三法。通过临床实践,先生的体会是:固涩不愈,宜通精窍;泻心不愈,宜泻相火;升阳不愈,宜敛浮阳。遗精的形成,从西医学的观点看,有因房事不节,致神经衰弱的;有因劳心过度,或淫思梦想,致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调的;也有因精囊炎、输精管炎、前列腺炎或盆腔其他·炎症而产生的。其中性神经衰弱滑泄频繁的,通常当涩以固脱,或再加入补肾壮阳药。但滑泄不止,除虚证外,还有属于精窍不利的实证,若误用涩法,必然愈涩愈剧,治宜通因通用,采取利精窍一法。《冷庐医话》载一案:"鄞医周公望,治一梦遗几死,百补不愈,以滚痰丸一两行之,即愈。"又载:"王官寿遗精,闻妇声即泄,瘠甚欲死,医者告术穷。缪仲淳之门人,以远志为君,莲须、石莲子为臣,龙齿、茯神、沙苑蒺藜、牡蛎为佐使,丸服稍止,然终不能断,缪加鳔胶一味,不终剂而愈。"前案用礞石滚痰丸通窍利痰,后案于清心剂中加入鱼鳔胶通窍活血散瘀,俱能应手取效,说明遗精既久,精窍或有未尽之败精留滞,邪不去则正不安,故通利精窍则效。劳心过度或淫思梦想,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导致遗精,远志、茯神、石莲子等清心安神药亦确有疗效。但遗精伴有心神不安,肝魂妄动以致淫梦颠倒的,又当区分标本。劳心过度,或所思不遂,以致淫思梦想而遗精,当以泻心、清心为本,治遗精为标,可使火熄神清,精自安位。但又有病源不在心神,是由生殖器官炎症,即所谓"厥气客于阴器",阳强不痿影响心神而妄梦的,是相火为本,妄梦为标,清心泻心就无济于事,此当泻相火。如有梦而遗,采用龙胆泻肝汤疏泄肝经湿热,就是一例。这种梦,因阴器的湿热刺激,相火妄动,肝魂不安而作,其梦也必是交合一类,与劳心过度之杂梦无章者不同。如不影响肝魂,无梦而泄,单用封髓丹以知母、黄柏泻相火,遗精亦止。至于升阳一法,脾湿下溜,迫精外出者,当升脾阳;肾阳不举,精气下陷者,当固肾佐以升提;肝气不畅,郁而求伸,疏泄无度者,当升达肝气。这些都是必要的方法。但又有滑泄既久,导致阳气浮越,不能潜藏,阳气不潜,固摄无权,精更不固,这样恶性循环,若再升之,散之,岂非坠井下石。在此当用潜阳一法。《金匮要略》云:"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芤是精虚阳浮,芤而兼动,则相火有不安之相。微紧是阴阳不交,荣卫不和。桂枝合甘草以养阳、通阳;芍药合甘草以养阴、敛阴;辅以姜枣,和阴阳而调荣卫。尤妙在加入龙骨、牡蛎,收敛浮阳之中,又有收湿固涩作用,对比以上诸方,属潜镇收涩之剂,对于滑泄既久,正虚而兼阳浮的病人,是必要的治法。遗精频繁,多宜于固涩。久治不愈,又多邪滞精窍,法当通中有塞,塞中有通。《医林改错》云:"刺猬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服,治遗精梦遗,不梦而遗,虚实皆效。"因刺猬皮味苦,能降泄;刺能走散,通窍行滞;炒炭又有收涩之用;行之以酒,通塞两用。除纯虚、纯热之症外,一般都可取效。正方之外,小方单方,有时能取得意外的效果,临床者请注意用之。
癫 痫:先举先生的第一个治例:患儿,男,10岁,兖州汽车运输公司马某之子。1971年春求诊。其父代述:患儿两年来,经常跌倒抽风,重时每日发作数次。西医诊为癫痫,曾服苯妥英钠、三溴片等西药无效。也曾服过中药治疗,亦无明显效果。望其身体发育一般,察脉观舌,亦无异常发现。因问最初发病有无明显诱因,其父说,1969年夏天,天气很热,此儿上坡割草,在炽烈的太阳照射下晕倒了,以后就经常发作,越发作越频繁。据其病因,先生认为病属暑厥,处方如下:党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4.5克,夏枯草15克,清半夏9克,蜈蚣1条,僵蚕6克,全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数月后,马某领其儿前来复诊。自述上方共服了十余剂,抽风未再发作。建议可停药,但嘱其以后不要在炎热的阳光下劳动或玩耍,以防复发。后追访数年,病情一直稳定,未再发作。先生认为,此病是中暑所致,应该称为暑厥。当以治暑为本,兼祛痰散结止痉以治标,因以生脉散加味。此方能清暑、保元、祛痰、止痉,所以有效。但本方并非一切痫炳的万能良方。
又例:尚小宝,女,7岁。沂源某人之女。1975年6月中旬,由其父领来学院求先生诊治。其父代述:患儿二岁时,因感冒发高烧,难以安静,致癫痫发作。每日发作三四次或四五次,从未间断。长期服西药冬眠灵,每日三片。亦未停止发作。当时考虑,既是高烧引起,恐是脑中余热未清,遂将《金匮要略》中的风引汤原方与服。并嘱其服后复查,以观察疗效。7月25日复诊:前方连服五剂,无效,反见夜间盗汗,即在白天也比从前容易出汗。观其面色觥白,脉细而兼弦,比初诊时,虚象较为明显。其家长追述云:"此女二三岁时,曾患过严重的腹泻,日夜无度。当时服药无效,后经针刺治愈。根据上述病史,结合目前虚象,另拟一方,健补脾阳,佐以镇静。党参159,炒白术99,茯苓99,橘红39,炮附子39,炙甘草69,僵蚕39,全蝎1.59,远志肉39,柏子仁99,生龙骨129,生牡蛎129,清半夏69,肉桂1.59,石菖蒲1.89。同年11月25日三诊:上方共服25剂,冬眠灵已由每日三片改为每日只服一片。患儿面色红润,盗汗已止,精神远较以前活泼。癫痫虽仍有时发作,但已极轻,几秒钟即已过去,陌生人一般不易看出。其家长并云:此女孩过去烦躁易怒,现已大为改变,并已入学,担任班长云云。诊其脉已缓和,舌诊无异常,上方去僵蚕、全蝎、半夏,肉桂改用0.99,加入熟地99,嘱其续服,巩固疗效。此与,慢惊风应属同类。小儿慢惊风,多因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或秉赋本虚,或误服凉药,或因急惊风而用药攻伐太甚,或病后失于调理,皆可致之,而以吐泻得者最多。此女就患过严重的腹泻,脾气已伤,故以健补脾阳收功。最后处方倍用肉桂并加入熟地,是参考了治慢惊之加味理中地黄汤而制定的。
例三:王某,女性,年约五旬,住济南市白马山。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来学院求先生诊治。望其舌上,一层白沙样干厚苔。触诊胃部,痞硬微痛。问诊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患者迫切要求治疗病风,并不以胃病为重。因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意,因本证不发热,去桂枝、姜、枣,加入枳实消痞,僵蚕、蜈蚣、全蝎以搜络、祛痰、镇痉。处方:茯苓9克,白术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枳实9克,僵蚕9克,蜈蚣1条,全蝎6克。水煎服。患者于一年后又来学院诊病,自称上方连服数剂后,癫痫未再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现今胃病又复发,只要求治疗胃病,因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归。先生认为,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其癫痫发作的病因。治疗本病,应在行水散饮的基础上,酌加搜络、祛痰、镇痉的药物,如能以治本为主,以治标为佐,标本兼治。则疗效较好。
低血压:中医治疗低血压,必须有症状作依据,如果毫无症状,则多不作病理看待。正如有的医书记载:"有不少人血压经常在(96~100)/(50一一60)毫米汞柱,却健康无病。"病理性的血压过低,多为营养不良或久患消耗性疾病引起,一般都有原发病病史和症状作依据。依中医辨证,这些都应归属于气血不足的虚证范围之内,它和肝阳上亢或上盛下虚的高血压病正相反。故治疗大法,一般血压过高者应清降潜镇,而过低者则当温补升提。基于上述看法,1临床遇到低血压病人,找出其原发病之后,在相应的处方中酌加人参、五味子,一般都会起到升压的效果。因人参能补五脏益精气,增强心血管搏动的能力。五味子是酸敛强壮药,酸敛之性也具有升压作用,如《用药心法》说:"收肺气,补不足,升也。"用人参、五味等补益之药治疗低血压,是从生脉散的"生脉"二字悟得,也是把低血压的现行症及其可能的发展的过程,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的。人所共知,有的低血压,是休克或昏厥的早期或边缘指征,而人参、五味子就常常是这些危急症状的抢救药。有的低血压西医找不出致病原因,而只据中医辨证便可取得疗效,先生曾治一例低血压,疗效甚为满意。介绍如下:
张某,女,年四十余,山东中医学院保健室保健大夫。十年前感觉胸闷,找西医检查,诊断为原因不明的低血压,治疗一年无效,请先生诊治。主诉:胸闷气短。四肢发凉,舌淡,脉沉迟,证为胸中寒饮,阻遏胸阳,治宜温阳化饮。予以四逆加人参汤:红人参9克,干姜15克,炮附子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服药一剂,症状显著减轻,连服一周,诸症消失,至今已近十年,血压一直正常。
尿崩症:朱某,女,1岁半,济南人。1976年8月27日初诊。患多饮多尿多食已四月余,曾在省立二院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患儿神色及舌脉均无异常,先生给予五苓散2剂。8月31 日复诊:大便次数由服药前每日5~6次减为每日2次,饮水量及小便量均稍有减少,但不明显,多食如前。因将前方加减。生白术18克,茯苓9克,肉桂3克,海蛤粉6克,炮附子1.5克。水煎服。9月313三诊:上方共服3剂。家长云:自服中药之日起,夜间口渴较服药前减轻,白天仍如从前,近几天夜间121渴也觉重了。经追问,才得知患儿曾在近期注射过两支"长效尿崩停"。该药每支有7日的疗效,按日数计算,现正好该针剂失效之时。从而可知,以上所服几剂中药,恰在针剂的有效期中;配合针剂,效果尚不满意,可见所服方药全属无效。又从其家长的补述中,知患儿不喜热饮,便改用白虎加人参汤,处方:生石膏15克,甘草6克,知母6克,生地6克,沙参6克,花粉6克,粳米少许。水煎服。为了观察疗效,嘱令停用西药。9月7日四诊:其家长云,患儿以前常常出汗,服上方后汗出减少,其他症状无变化。因忆起《金匮要略》中瓜蒌瞿麦丸方,遂处方如下:瓜蒌12克,山药12克,花粉9克,炮附子2.5克,茯苓6克,瞿麦3克。水煎服。9月17日,其家长来看胃病,并告知其女服上方3剂后,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又自动续服了2剂,现已痊愈。此患儿服五苓散无效,而服瓜萎瞿麦丸有效,盖因五苓散是健脾散水,而瓜蒌瞿麦丸是温肾化饮,故服五苓散是多饮暖水,促使汗出而愈;而服瓜蒌瞿麦丸则以"腹中温为知"。
发作性睡病:孟某,女,42岁,会计。患者两个多月以来,每晚于七时左右出现嗜睡症状,不能自制,沉睡1小时左右即醒,醒后一切如常。每次嗜睡,皆是和衣坐位。亦曾服过治嗜睡的单验方,都未取效,于1984年3月5日请先生施治。察其形体略胖,健康肤色,舌淡红瘦瘪,脉沉实稍数。询知有大便干燥史,几个月前曾有一段时间感到胸闷,余无异常。处方:生地9克,熟地12克,当归9克,升麻9克,枳实9克,炒杏仁6克,陈皮9克,甘草6克,红花6克,白蔻仁6克,生姜3片。水煎服。进一剂后,当晚仅在7时半稍有困意,但能自制。药进至第4剂,嗜睡延至晚9时左右。察舌质如前,脉滑稍数前方去白蔻,加白芍9克,细辛1克,服法如前。1984年3月15日诊:服3剂后,嗜睡、困倦等症均已消失。患者述以往大便不行,系无便意。胸部仍有满闷感。前方加理肺降气药:生地9克,熟地12克,炒杏仁9克,当归9克,炙甘草6克,升麻3克,枳壳6克,紫菀9克,苏梗6克,生姜2片。共服4剂,病愈。
先生认为,本案患者嗜睡,1小时后即醒而复常,这与卫气的循环有关,是卫气运行失常的临床表现,午后七时,正是酉戌之交,日夕之时。《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日人为秋","夕则气始衰"。《素问·生气通天论》:"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这都说明:酉戌之交出现突然性嗜睡,是卫气由行阳将要转入行阴的外在反应。正常人气行道路滑利,卫气的升降出入可以控制,并不出现以上反应。而本案患者,阴虚血燥,大便常秘,清气当升者不升,达到嗜睡时即不可抗拒;浊者当降而不降,卫气行阴之路也不畅,因此倏间又醒。本病倏睡又醒,又恰在酉戌之交,酉戌是阳气已虚之时,此时不能自主的坚持清醒,说明卫气趁此时已有下陷之势,故方中用升麻以助其升;又因肾阴虚、肝血燥,卫气行阴之道涩,才倏而又醒,故从滋阴养血,并升降阴阳着手,拟就本方。本方的基础是通幽汤。方中有升麻升清以防止卫气按时下陷;又加入枳壳之降以"通其道",使当降者按时而降。总之,是以药物之升降,助卫气恢复其行阴行阳之常。养阴润燥,是调其脏腑以通其道,并使之能有伸缩的余地。加白蔻仁宽胸散结以利升降;加杏仁紫菀苏梗等调肺气,因肺主诸气,肺气一调,既可改善便秘以利于降浊,亦有助于卫气的运行。患者服第一剂后,使嗜睡状态从晚七时推移至晚九时,由不可抗拒的嗜睡,转变为只是身体,是阴阳之路初通未畅之故。本案是以升降阴阳法治疗睡眠失常的特殊治例。
痰厥:高某,女,19岁,工人。患者于两月前发高烧,经西药治疗高烧已退,但见咳嗽、气喘、胸闷、憋气等症,夜间尤重。憋闷重时,发作性晕倒,意识不清,但无抽搐症状。曾经神经内科多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人介绍,求先生诊治。1986年3月6日初诊:患者右侧上下肢不定时麻木,甚或不能活动。睡眠不深,口干,右侧头痛,近两月来发作性晕倒六七次。舌苔黄腻,脉弦迟有力。此乃热盛灼津,液结为痰,痰迷清窍,阻塞经络。处方:明天麻、茯苓、黄芩各6克,南星、橘红、半夏、白芥子各9克,防风、羌活、甘草各3克,竹沥膏(冲)30克。水煎服。3月18日二诊:上方三剂后,头痛、口干、麻木等症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腻,脉弦大稍数。处方:明天麻、黄芩、白芥子、橘红、甘草各6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竹沥膏(冲)、桑枝各30克,白芍9克,生姜2片。水煎服。3月27日三诊:上方三剂,未再晕倒,肢体麻木消失,仍时见前额及右侧头部疼痛,午后及夜间痛频,右鼻孔有阻塞感。舌红、苔薄黄,左脉濡,尺弱,右脉弦细。处方:柴胡、黄芩各6克,青蒿、鹅不食草、夏枯草、桑椹子、麦冬各9克,全蝎、僵蚕、蔓荆子、甘草各3克。水煎服。4月4日四诊:上方三剂,头痛及右鼻阻塞感均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处方如下:麦冬、鹅不食草、生地各9克,生石膏15克,桑白皮、山栀子、黄芩、甘草各6克,薄荷3克。水煎服。上方三剂,诸症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本病发于高烧之后,显然是热炽灼津,液结成痰。痰壅胸肺,故胸闷咳喘;喘憋重时,清阳不升,神识不清而晕倒。津液已结为痰,失其濡润之性故口干;有时阻碍真气的运行而上下肢麻木。睡眠不深,右侧头痛,发作性晕倒,都可归之于前述痰病的范围。脉象与舌苔,亦皆属实热之象。初诊先生拟治痰通剂二陈汤加味,加入南星清经络之痰,黄芩、竹沥清热润燥,少加羌、防,是因脉象弦迟有力,肝胆之气不舒,羌、防有升发散郁之性,与二陈相配伍,升中有降,降中求升。二诊时脉仍弦,但由迟转数。黄腻苔转薄之后,显出舌质正红,是肝郁之象已见缓解,而阴虚之象突出,故去半夏南星之燥,加生地、玄参、白芍以养阴,仍用通血脉祛风止晕之天麻,再加清热祛风通络之桑枝,以治头痛臂麻。三诊时麻木消失,故去桑枝,但头痛仍未彻底消除,且午后夜间较频,考虑到痰火入络,故以柴胡、青蒿、黄芩、夏枯草散肝火之结,以桑椹养肝肾之阴,全蝎、僵蚕搜络祛痰。右鼻孔有阻塞感,须兼清肺窍,故又加麦冬、鹅不食草以养阴通肺窍。四诊时诸症消失,仍用前方加减则是为了巩固疗效。
腿痛:先生在附属医院门诊上班时,遇一患者,主诉腿痛,不甚剧烈。只是酸痛不适,不红不肿,无特殊体征,亦无明显致病原因。察其脉象,细濡稍数。因按湿热辨证治疗。处方:苍术6克,黄柏5克,防己6克,威灵仙3克。水煎服。上方服完三剂,患者又来复诊。自述服第一剂后,全身骤然自觉发热,不久热退,腿就不痛了;服第二、三剂时未再有此种现象。今来求方善后,以期巩固疗效。以极简单的方药,极轻的剂量,而取得极明显又迅速的疗效,是本病治疗的特点。尤其是服药一剂后全身觉热,更是本病药证相符的明证。《医家秘奥》载:"如用补中汤,脐以下无汗,加黄柏三分。"刘完素云:"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蹙,脚膝无力,黄芪汤中加用(黄拍),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去。"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减法云:"脚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肾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先生认为,本病患者之所以自觉发热,当是阳气久为湿热所遏,兹因邪去而阳气暴通之故。据此来体会"脐以下无汗加黄柏","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就更能心领神会了。药贵对证,活法从心,本方药简效宏,喜开大方重药者,难得有此体会。
皮疹:一老年妇女,年约五旬,1971年夏天,到山东医学院中医系(又称山医二大队,当时在曲阜)求诊。患者掀起衣服,全身上下丘疹密布,由于瘙痒,抓得一片黑痂。自述发病已二年,曾到山医附院皮肤科检查,诊断为皮疹。用西药治疗无效。现患者每至夜间,必发一阵寒热,寒热过后,即发出一片丘疹。因此,旧疹未愈,新疹又生,辗转缠绵,始终不愈。烦躁失眠,大便干燥,排便费力,望其舌红苔少。切其脉沉而稍数,辨证属血燥风秘,治以滋燥养荣汤。处方:生地30克,熟地30克,当归5克,白芍15克,黄芩9克,秦艽9克,防风9克,甘草9克。水煎服。患者服了三剂,大便通畅,寒热停止,身痒大减,丘疹渐消。嘱其继服几剂,服至丘疹结痂脱落后,停药。
本证的特点是夜间必发寒热。先生认为,人体阳气,白天活动的时候,大都集中在体表,夜间睡眠的时候,大都集中在体内,这叫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大便既然燥结,已经是津枯血燥,在白天卫气行阳的时候,患者还不觉得怎样。而在夜间卫气行阴的时候,已虚的阴血配不过不虚的阳气,就寒热发作。发作寒热,实际就是血热外出发疹的反应。所以本证的主诉虽然是瘙痒、寒热,而疾病的本质却是血虚便秘。治疗的方法,应当养血以治血燥,凉血以治血热,加入驱风药以治皮疹和寒热,因而处以加大剂量的滋燥养荣汤。
无名低热:张某,男,50岁,山东省精神病院会计。1973年初夏,发低烧,西医检查,查不出病因病灶,每日注射盐水、激素等,治疗两月余毫无效果,邀先生会诊。患者二便正常,只是微觉头痛,脉象稍显弦细。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用量为24克,共服二剂,患者自觉全身舒适,低烧全退,过了三天,患者已正常上班。《伤寒论》云:"伤寒、中风,有柴胡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先生说,注家往往把这个"一症"局限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个症状上,并称之为柴胡四大主症。临床上除了见到这四大主症以外,很少有想到用小柴胡汤的。其实,《伤寒论》中还有一条更为重要却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即"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先生对本条的解释是,外感发热,总离不开三阳,头痛、发热是三阳共有的症状,属太阳就应当脉浮,属阳明就应当脉大,如果脉不浮不大而弦细,这就排除了太阳和阳明,就理所当然地属少阳了。少阳的弦细,不一定是弦细弦劲,先生的经验是,只要够不上太阳之浮,阳明之大,而又指下端直有力,就为弦细。至于柴胡,刘完素称"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往来寒热,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足见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原因的发热。
肩关节周围炎:王某,中年男性,1984年8月9日在千佛山医院就诊。自述左肩胛喜暖怕凉,活动受限已半年余。睡时必须用被严密盖好,否则自觉有凉风外袭。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曾多方治疗未见好转。望其舌苔薄白,抚摸患部肌肉较无病处明显发凉。先生以《近效方》术附汤去炙甘草,处方:生白术30克,炮附子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三剂后疼痛减轻,继服十余剂,痊愈。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凝肩"范畴,乃由于局部受寒,气血凝结所致。附子与白术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镇疼痛的效果,《伤寒论》中的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等用附子汤,就是因为附子汤中是术附并用的。先生的经验是,白术要生用,要重用,至少每剂30克,并可渐加至60克、90克。附子一般用15克即可。据先生历年试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有效,重者需服至三四十剂。尤其对于常服羌、独、辛、防、川乌、草乌等方效果不大,或者随愈随发的患者,改用本方更为理想。
肺气肿:肺气肿中医学谓之肺胀,常并发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可随着这些疾病的反复发作而逐渐加重,故本病的治则,初期大都离不开解散风寒和宣肺平喘。但随着肺气肿病情的发展,就不仅是内寒而更重要的是肺胀缩无力,致换气困难。这在中医学上属于肺虚。肺气虚,则下降无力,更进一步加重肺气肿。同时肾虚不能纳气,也是肺气不降之原因。故对久喘的肺气肿患者,当补肺、敛肺,纳气归肾。先生曾拟一方,用以治肺气肿,效果尚好。处方:红人参9克,麦门冬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3克,清半夏9克,核桃肉12克,冬虫草9克,杏仁6克,厚朴4.5克,苏子3克,桂枝6克,生姜2片。肺郁血者,去厚朴加莪术9克,黄酒120克。外感未尽者,加苏叶9克,陈皮6克。此方实由生脉散、人参胡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苏子降气汤等方组合而成。生脉散补肺气不足,养肺阴之枯竭,敛肺气之耗散,为主药;桂枝通阳而降逆气;半夏配麦冬,开结而不燥;厚朴、杏仁治胸满;核桃、冬虫草纳气归肾,兼以润肺,补肺;生姜、苏子散水降气。合而用之,有补气、敛肺、降气、纳气的作用,故疗效较好。
举先生治例证之:孔某,男,50岁,干部,曲阜人,1972年夏季邀诊。患者胸满气短,咳嗽,活动后更甚,已数年,西医曾诊为肺气肿,服过西药,也服过降气、宣肺等中药,如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麻杏石甘汤之类,效果不显。或虽小效,旋又复发。经诊视后,知其肺气虚,即予以上方,服四五剂,症状显著减轻,患者自称此方比以前服过的中药方都好,服后发作的时间延长(数月或半年)。即使发作,症状亦轻,且再服上方仍可迅速好转。在肺气肿缓解期,用上方改汤为丸,长期服用,效果更好。
寒秘:寒秘即阴寒之邪,与肠中宿食糟粕互结,寒秘较为少见。下面举先生治例:王某,男性,年40余,山东省威海市人。1956年求诊。患者患脘腹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象沉紧。出示以前曾服过的药方,大多是枳朴大黄等行气泻下药,其中有用至30克者,但大便仍不通畅,先生诊毕给予大黄、附子、细辛各9克,一剂即大便畅下,粪中有黑色粒状物,大者如黄豆,数量甚多,坚硬异常。自后腹部舒适。此证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故用大黄附子汤。先生认为,用该方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其人不呕。因为呕则病机向上,不宜用下法。二是细辛用量宜重,先生常用至6一一9克。细辛与附子合用,驱其陈寒痼冷,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推陈致新、泻下糟粕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