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阶段:大周天大通,出现天人合一气景(二十五)

 大道本无边 2013-04-19

20105.1

昨晚睡眠不足,今天又做了不少家务。身体有些发懒。下午盘坐

时昏沉几次。昏沉之后,身体变得无比轻松,精神振作,《道德经》的短句不断从脑子里冒出来。盘坐一小时七分,收功后清爽得很。

 

20105.2
早晨。动功之后盘坐一小时七分。真气充足,也带来心灵上的满

足。轻松愉快。

 

20105.3
 
早起动功的感觉非常好。四肢轻捷舒展,带动着躯干,一动无不

动的感觉。体会到动功与静功果然是相反相成的,动功活跃四肢气血,

促进气血向躯干中心流动,静功充实脏腑气血,再由中心流向末梢。

四周与中心气血相互促进,维持动态平衡。盘坐一小时。
静功应该一动不动。动功应该一动无不动。

 

201054

早晨起来感到腰酸背痛,盘坐一小时,舒适多了。练功就是充电、充气。

下午。睡一小觉,头清目明体爽。盘坐一小时。盘坐时感到气足,气的流速很快。丹田之气经腰部多量流入上丹田。流速之快,几乎没有距离感,上下丹田气感几乎同时产生。突然明白了,原来上下田合一的感觉,是气流快到没有了距离感而产生的。

 

自我点评:督脉完全通畅,才会出现这种上下丹田合一的感觉。(2012.2.11

 

201055

昨晚一宿好觉,又甜又香。感到气血不停的在转,周流全身。不知是梦里在转,还是真的在转。转得筋骨舒展,气脉流通,周身透达。早起盘坐一小时五分。

 

自我点评:经络通畅,真气充足,运行活跃。出现我不练功、功自练我的状态。(2012.2.11

 

201056

天下着雨,早晨散步之后开始打坐。开始呼吸有些急促,由于活动促进了新陈代谢。联想到新陈代谢的产物就是浊气,注意呼气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促进浊气的排泄。浊气若不能及时排出,在体内积蓄停滞,就会转化成病气。疾病就是这样形成的。每天练功,通过呼气促进浊气排出,防微杜渐,所以任何疾病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盘坐一小时五分。

下午。家里事多,有些累了。练功时几次浅浅的昏沉。当真气不足时,脊柱自然弯曲、前倾,以减少真气运行的压力,使真气运行轨迹圆滑、易通过。一旦真气充足,便脊柱挺直,通过加大真气运行压力,使真气流速加快,充分满足身体各部分真气供应。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实在让人感叹。盘坐一小时。

 

201057

一宿好觉,重又精神抖擞。生理性疲劳通过休息是很容易改善的。盘坐一小时二分。

正常生理性新陈代谢呼出的废气是无臭无味的。当机体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废气就会变成病气,呼气时带有异味。这时,疾病还处于以病气形式为特征的功能性阶段,即尚未出现器质性的改变。一旦出现器质性改变,病气有形化,就形成了病根。这时纠正起来就很难了。

通过修炼反观内省,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本质化了。

下午。盘坐一小时六分。真气密布,细腻的渗透到身体各个角落。

 

201058

睡眠好不好,关键就在于多一小时还是少一小时的问题。多一小时,就精力充沛,少一小时,就睡眠不足。昨晚就少了一小时,今早感到动力不足。盘坐58分。

 

201059

早晨。盘坐一小时。动功动得越充分,静功就静得越彻底。

 

2010510

早晨。盘坐一小时。心越静,越觉得丹田平坦、开阔。

 

2010511

上午。盘坐一小时五分。对静的体验有了新的感受:意念进到身体内部很深,身体的感觉立体化很明显,丹田的感觉也很深在。

 

2010512

早晨。静的感觉不断加深,一种旷古的寂静。

静与虚空完全不同。静是“有”,而虚空则是“无”。静如同平静的湖面,又如清澈的湖水,透明而没有起伏。静不是没有杂念,而是没有心性的起伏,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活动,心灵平淡得不能再平淡。这种平淡的心性也传染给了身体,觉得身体仿佛也变平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平面。

沐浴在静的感觉中,意念渐渐离开下丹田,轻松而自在。

眼前逐渐光亮起来,光亮不断泛化,弥漫全身。整个身体全部被照亮,通体透明,无一处例外。心也与身体融为一体,身心光亮,无一处阴霾。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着。然后,感到身体气化了,与周围的界限模糊了,变成一团光。在光的中间,看到了脊柱,又被脏器纠缠着(这功象曾经出现过一次)。这景象好像在哪里见过,很熟悉,脑子里一下蹦出了《内经图》,对,就是《内经图》的图像。

盘坐一小时二十分。

 

2010512

我在练功中体验到的“静”

   最近我在修炼中,对“静”有了一些新的感受,进行一下总结。

(一)静的体验

我体验到,当睡眠状态非常好时,通过一宿充足的睡眠,身体不但能够很好的恢复前一天的疲劳,而且真气的蓄积量应对新一天的活动也绰绰有余。越是这样,在练功时“入静”就静得越深、越彻底。

这说明真气充足是保证良好入静状态的基本条件。真气对心神有固摄作用。真气足,摄神有力,精神内守,入静就深;真气不足,固摄失职,精神就容易浮躁,失于内守。

    心越静,越会感到意念进入身体内部越深,丹田的感觉也越清晰。

    有时,随着入静的加深,会出现一种旷古的寂静。下丹田的感觉,仿佛是一片原始的、尚未开垦的荒野,非常开阔。

    静,犹如平静的湖面,恰似清澈的湖水,透明而没有起伏。此时,心境会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当这种平淡的心境传递给身体的时候,会觉得身体仿佛也变平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个层层叠叠的平面。

    沐浴在静的感受中,意念渐渐离开下丹田,轻松而自在的漫游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不知不觉,眼前逐渐光亮起来。这光亮又不断泛化,弥漫全身。整个身体全部被照亮,通体透明,无一处例外。心与身体融为一体,变成一团光。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着。然后,感到身体被气化了,与周围的界限模糊了,身心进入飘飘然的状态……。

这是荡涤身心的“静”之体验。

(二)静不是虚空

    过去,我对“静”的认识是模糊的,以为没有了任何杂念、心灵完全空洞化才是静。通过练功入静的实修体验,我认识到这是将“静”与“虚空”混淆了。有了练功的实修感受,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静”,分清了“静”与“虚空”的不同——静不是没有杂念,没有杂念是虚空。静还是在“有”的层次,而虚空才进入了“无”。

    有时虽无明晰的杂念,却能明显感到心性起伏,心乱不宁。这种状态,是决不能叫做“静”的。当然,因为有复杂的情志活动,更不是虚空。

    ——进入“静”的状态,是能感知到大脑的思维活动的,但这种活动如微风轻轻拂过湖面,只有缓缓的、沿着一个平面泛泛蠕动的涟漪,没有上下的起伏和波折; 

    ——进入“静”的状态,身体内部的气感才能牵动大脑的感知。这时,意随气走,意气相随。这是一种完全顺其自然的状态;

    ——进入“静”的状态,没有心性的起伏,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扰动;

如果用最简洁的字眼来说明“静”的话,我觉得应该叫做“淡定”。

    (三)静生气,气化光      

    对于修炼者来说,“静”的意义在哪里呢?

“静”的意义在于生气。心越静,则真气越足。这是因为“静”的心性状态,造就了一种机体有序化的环境。有序化的环境,则促进了脏腑功能的协调,加强了真气的生成。

入静能制造出更多的真气。当真气充足后,在有限的空间里,气还会被浓缩、致密,使真气能量高度积聚。其结果,便会出现气化光的效应。所以,出现了眼前的光亮,通体的透明。因此,气化光的出现,也是真气特别充足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