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波谈作文技巧

 昵称8088609 2013-04-19

怎样写好高考散文

作者:陆  波

      散文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这几年,散文写作在高考中大行其道。记叙文写不好,议论文没把握,于是许多考生就基本上不考虑文体特点,只要跟作文的话题挂上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也并非没有道理,甚至可以看作是对长期以来束缚入时“规矩文”的一种突破。这有点像当今娱乐圈内的另类表演,只要有人喜欢看,它就不会消亡。但是,突破规矩不是不要规矩,更不能认为有突破就一定是创新。眼下许多考生所写的散文,实际上是“四不像”的东西;要写好高考散文;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感情浓郁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无论写景、叙事、说理,都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好的散文,总是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的。散文中的抒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即景骋怀,直抒胸臆;一种是间接抒情,它往往与景、物、人、事相结合,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理,或托物言志,等等。不管哪一种,其真切、浓郁的感情都应渗透在字里行间。缺乏真情的散文,从总体上说是失败的。
  
  (二)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一点新东西,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一点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点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并。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比如提到“花朵”,很容易想到儿童.因为二者在“惹人喜爱”这点上是相似的)、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联的彼事物,比如提到“秋风”,立刻会想到“落叶”。因为二者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和相反联想。
  相反联想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一种事物想到性质、意义相反的另一事物,如由改革开放想到闭关自守,由英雄的崇高想到小人的卑劣,由今天的先进想到过去的落后,等等;一是方向相反的联想,如由国内想到国外,由外部想到内部,由正面想到反面,等等。
  相反联想可以形成事物的对比,而对比往往可以产生两种积极的效应:一是使正反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更加鲜明;一是从正反对比中使认识得以深化。
  有时可作辐射式联想,即以本体为核心,向四面八方展开,只要各联想物都是从本体引发出来的就行。比如提到“绿”,你可以想到小草树木,可以想到环境保护,也可以想到朝气、活力,进而还可以想到生命、和平,等等。这就需要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他事物进行碰撞,从而产生一个个新的思想火花。
  “一篇好的散文,涉及的往往不只是—种联想,多种联想的合理搭配,文章的思路就开阔了,内容就充实了。
  在进行联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储备:可联想到学过的课文,更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可联想到历史,更联想到现实。要使联想运用得好,应注意两点:第一,联想得不能太实,太实了有时就不易生发开去;第二,联想不可牵强附会,不能把互不相干的东西硬扯到一起。总之,联想要自然,要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
  
  (三)形散神聚
  
  形散,是说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但必须散而不乱,散而有序。不乱、有序;才能神聚。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
  线索的主要类型有:
  ①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加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纪念》就是以具有纪念意义的“贝壳”作为连缀全文的线索。
  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上海高考作文卷的《何处散发弄扁舟》以“追求诗意”的情感为线索。
  ③以某句有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以“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这句话为线索。
  ④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勤劳、勇敢、谦和、豪爽……)为线索。
  ⑤在写景散文中,往往以景色变化、方位转移为线索。有了一条线索,文章就会中心明确,脉络清晰。
  
  (四)文字清新
  
  好的散文的语言都简洁洗练、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虽然语言风格可因人而异,或典雅或质朴,或细腻或粗犷,或串性或含蓄,或豪放或婉约,但首先应做到把每句话的意思说清楚.不要故作高雅或故作深沉。作为一名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文字要有青春色彩,并富有生活气息。
  目前高考散文写作中普遍存在下列毛病:
  (1)内容上:—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
  (2)感情上:或缺乏真情,或矫楺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
  (3)语言土:堆砌词藻,追求虚美;装腔作势,空话连篇,在故纸堆里兜圈子,在名言警句中手出路。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不少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昧,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当然,广泛阅读并能运用,总比不爱读书胸无点墨要好;但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文风,绝不能提倡。
  此类毫无实际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教育的莫欠悲哀!这是平时作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整令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的一种折射。这需要广大师生花大力气加以纠正。

 

生活告诉你……

作者:陆 波

      在乔治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是瘸着一条腿走路的,他的一切都平淡无奇。所以,他总是想母亲怎么会和这样一个人结婚呢?
  他总觉得,父亲那条瘸腿,带给自己的是耻辱。
  次市里举行中学生篮球赛,他是队里的主力,他找到母亲。说出了他的心愿:他希望母亲能陪他同往,在赛场上,只要看到母亲的目光,他就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母亲笑了,说,那当然,你就是不说,我和你父亲也会去的。他听罢摇了摇头,说,我不是说父亲,我只希望你去。母亲很是吃惊,问这是为什么。他勉强地笑了笑,说我总认为,一个残疾人站在场边,会使得整个气氛变味儿。母亲叹一口气说,你是嫌弃你父亲了?父亲这时正好走过来,说,这些天我得出差,有什么事,你们商量着去做就行了。乔治舒了口气,说,爸爸,祝你一路平安!父亲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我祝你能赛出好成绩。
  比赛很快结束了,乔治所在的队得了冠军。乔治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回家的路上,乔治很是兴奋她说个不停,母亲也很高兴,说:“要是你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一定会放声高歌的。”乔治沉下了脸,说:“妈妈,我们现在不提他好不好?”母亲接受不了他的口气,尖叫起来,说:“你必须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乔治满不在乎笑了笑,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想在这时提起他。”母亲的脸色凝重起来,说:“孩子,这话我:本来不想说,可是,我再隐瞒下去,很可能就会伤到你父亲。你知道父亲的胭怎么瘸的吗?”乔治摇了摇头,说:“我不知道。”母亲说:“那一年你才两岁,父亲带你去花园玩,在回家的路上,你左奔右跑,忽然.一辆汽车急驰而来,你父亲为了救你,左腿被碾在轮下。”乔治顿时呆住了,说:“这怎么可能呢?”母亲说:“这怎么不可能?不过这些年你父亲不让我告诉你罢了。”
  二人慢慢地走着,母亲说:“有件事可能你还不知道,你父亲就是布莱特,你最喜欢的作家,”乔治惊讶地蹦了起来.说:“你说什么?我不信!”母亲说:“你父亲不让我告诉你,你不信你可以问你的老师。”乔治把运动服塞到母亲的怀里说:“你等着。”就急急地向学校跑去。老师面对他的疑问,笑了笑说:“这都是真的,你父亲不让我们透露这些,是怕影响你成长,但现在既然你知道了,那我就不妨告诉你,你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乔治激动得不能自己。一阵风地跑回家中,父亲却不在。两天以后,父亲一进门他就急不可待地说:“爸爸,我问你一件事。”父亲放下手提包,说:是不是又遇到什么阐难了?“他摇了摇头,说:“爸爸,我只想问一句话,”父亲笑了,说:“别说—句,就是一百句都没问题!”乔治说:“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莱特吗?”父亲愣了一下,然后就笑了,说:“孩子……你怎么想起这个问题?”乔治制止伺下去,说:“你得先回答我。”父亲点了点头,说:“我就是写小说的布莱特。”乔治拿出一本书,说:“那你先给我签个名吧!”父亲看了他片刻,然后拿起笔来,在扉页上写道:赠乔治,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布莱特。然后放下笔,说“我其实比签名更重要。”然后,笑了起来。
  多年以后,乔治成为寻名出色的记者。有时有人让他介绍自己的成功之路,他就会重复父亲的那句话:生活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社会的颜色

作者:陆  波

       一家立志有为的网站是这样设计的:输入域名之后,先是出来一张漆黑的画面,很快,黑色的背景上出现一只不大的光圈,此时隐隐约约还有一些字,不过看不太清楚。第一次点击之后,那只光圈迅速开始溶化,很快便覆盖了整个画面,映入眼帘的是青翠的绿色,居于中央的是一片未经触动的古老森林,题头两行大字赫然醒目。第一行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把先前的社会、历史形容为“黑暗”的做法,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最著名的有鲁迅先生笔下一再出现的“铁屋子”、“黑屋子”,在这种地方人们感到难以忍受的窒息(“浓黑的悲凉”)。我们从小接受这样一种教育——“黑暗的旧社会”。它的颇成问题表现在:十几岁的我,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昏昏糊糊地走着,头顶上是一如既往的太阳。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茫茫旧社会也是有阳光照耀着的,否则谷物不会生长,’当即如同受了惊吓一般。
  在文艺作品中,这样的表达属于一种修辞手段,“黑色”、“黑夜”、“黑暗”都是一种隐喻,借此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制度强烈谴责的态度。—为我们熟悉的那场大型歌舞史诗中是这样说的:“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还有一首内民歌改编而来的十分欢快的歌曲,一开头唱道:“嘿咕隆咚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放光明。”
  但是文学表达不等于社会认识,隐喻并不提供任何关于社会的详实知识。相反,对于社会进行这种“颜色处理”或口“色素加工”,反倒把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实际面貌给遮盖了。一千年的社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千年的日落扫出,一千年的日常生活,一千年内若干世代的人们耕耘和收获、繁衍和养育,有战争也有和平,有停滞也有发展,有泪水也有欢笑,有丑恶也有美丽,有压制也有自由。一千年的漫长岁月,都如歌里唱的“黑咕隆咚”,那还了得?
  一个社会,很可能在某个短时间内被一伙强人把持,令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状态,十分危险和危难,但那不可能是永远的;称之为“社会”的,必然是一些能够延续的结构和成分;它们是在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漫长岁月中磨炼出来的;是久经考验的,是强韧、强健的。它们可以不受那些暂时因素的影响,在外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之后,比如战乱、自然灾害乃至改朝换代,仍然能够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只一次外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仍然大量沿用“汉制”。统治者不同,而社会依然屹立。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黄山歙县,参观了当年徽商留:下来的许多遗迹,有一块碑文让我难以忘怀。碑文的起因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当年外出经商的安徽人有发财荣归故里的,也有穷困潦倒客死他乡的,于是那些发了财的商人们便组成一个协会,帮助那些不得还乡的同胞。他们给死了男人的家庭发放抚恤金,供他们的孩子上学,帮助妇女儿童修理房屋。这块碑文是关于如何将死在他乡的人的灵柩运回故乡,那上面明码标价,从上一个渡口到下一个渡口的某个距离之间,只允许收五个铜板,收六个就违法。关卡都是官方设立的,这个碑文则是限制官方、帮助穷人的。这说明那个社会原本有一些“自治”自我调节的途径,并不是如同文学隐喻中所暗示的那样一团漆黑。
  我的祖母裹小脚,不识字,但是这并不表明她处于文明社会之外。有一次她说起从前过年忙得要命;几天几夜得不到睡觉,因为要把米饼做得堆到厨房的屋顶那么高。做这么多饼干什么呢?春节的时候发放给穷人。我不是想说我的先人有多么仁慈,我理解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习俗,富人至少在某些时刻要扶持穷人、给穷人让利,使得大家都有日子过。
  那种把自己手上的东西当成“光”,说它们对于“万古长夜”来说,有着“一灯即明”的效果,其实也是反启蒙的。康德关于启蒙的意思是说,相信每一个人都拥有理性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理性,而不是真理只在少数人手里,需要他们出面来传递给大多数人。那种把社会当作小学生,自己当作老师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个人主义。

 

 

 


五月的风

作者:陆  波

      五月的风
  掠过校园的芳丛,
  不见嬉戏的彩蝶,
  遍是辛劳的蜜蜂。
  蜜蜂啊蜜蜂,
  为酿就明日的甘甜,
  今朝在苦海中奋争。
  
  五月的风,
  透过展曦的朦胧;
  看不清青春的面庞,
  但闻朗朗的书乾
  书声啊书声,
  点点心血的甘露,
  催化成希冀彩虹。
  
  五月的风,
  轻抚着教师的窗棂,
  但见园丁的华发,
  映着书桌上的台灯。
  园丁啊园丁,
  清除着灵府的昏暗,
  点燃了智慧的光明。
  
  五月的风,
  传递着遥远的乡情,
  耳畔是高楼的娱曲,
  心中是父母的叮咛。
  叮咛啊叮咛,
  但愿山‘野的嫩苗,
  长成参天的高松。
  
  五月的风,
  鼓满青春的帆篷,
  追循着真理的航向,
  驶向完满的人生。
  人生啊人生,
  鲜花盛开的世界,

修身美谈

作者:陆  波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中庸》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感人。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美·畜兰克林
  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
  ——法·拉罗什富科
  
  百年契约
  
  有位慈父,一天到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希望能给孩子们幸福生活。经过努力,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农场主。那块地丰饶肥沃,面积很大,边界是陡峭的悬崖,崖下河水清清。
  一次,父亲把最小的儿子带在身边,到庄园里去巡视。孩子才五岁;见到什么都新奇,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园子里一个人玩开了。中午时分,父亲四处寻儿子不见。傍晚,他终于发现了儿子——可怜的孩子已坠入危崖,溺水身亡。
  遭遇如此不幸,他简直要发疯了。为了能够天天“看见”儿子,他在庄园里垒了一个小坟冢,每天黄昏步行到墓前,伫立在风中忏悔。
  这一年是公元1797年,几年后,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转卖自己的庄园。当时,他对买主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请务必写入契约:我儿子的墓必须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掉。”
  墓地上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多少年过去了、土地的主人换了一茬又十茬,百年流转,孩子的名字都流失了,但是孩子的墓在一张契约的保护下,完好无损。
  一百年后,这块风水宝地被政府圈定为格兰特将军的陵园。纽约市政府遵守墓地的契约,依旧保留孩子的坟墓,而格兰特将军就安置在他的身边;格兰特将军是美国第18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军统帅。
  1997年,时任纽约市市长的朱利·安尼来到格兰特将军陵园,隆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年。与此同时,作为土地主人的代表,朱利·安尼市长亲自签约,承诺让无名孩子的陵墓永远存在,并把这个故事剡在了墓碑上。
  一份普通的契约能够维持两百多年,不能不让人感叹。道理很简单,我承诺了,就一定做到。
  
  人品高洁的文征明
  
  文征明是明代大画家,大书法家,大诗人,是沈周的高徒。
  文征明父亲文林曾任温州太守,居官清廉,他教出的儿子戈征明也很节俭。文林死后;文征明生活困难,其父的僚属凑集了一大笔金钱接济他,但文征明坚辞不受。这些僚属很是称赞文征明的人品,便把这些?集资’造了一座“却金亭”,以资纪念。
  御史俞谏怜爱文征明,想周济他,便关心地问道:“早晚生活可好?”
  文征明道:“早晚还有粥吃。”
  俞公见其衣衫褴褛,便说:“你的衣衫破旧了。”
  文征明道:“只是雨水打湿了,衣裳似乎旧了!”
  俞公见文征明淡泊自甘,终不肯接受周济,只好作罢。
  文征明与俞公的问答,颇见修辞委婉之美。
  文征明五十四岁时,曾投职翰林院待诏,甚得皇帝赏识,但他看不惯朝政之腐败,竟然拒绝提拔;辞官回苏州建造了一所“玉罄山房”;“玉罄山房”与沈周的“有竹居”,唐伯虎的“桃花坞”齐名,三者都暗含象征意义。文征明用“玉罄”两字,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品格。
  文征明与祝枝山,唐伯虎交谊甚厚。有一次,祝枝山,唐伯虎约文征明同游竹堂寺。祝与唐喜欢嫖妓,但文征明却不同流合污;这次游竹堂寺前,祝。唐已设下圈套,先让一群妓女藏在寺内,待文征明进入寺中,这群青楼女子便一拥而上,并苦苦纠缠,文征明却不上当,乘机溜走了。
  文征明德行高洁,又是诗、文、书、画的高手,他享年九十,这是上天对其捷才的报答。


文艺佳话

作者:陆 波

       托尔斯泰的醒悟
  
  托尔斯泰15岁的时候,就上了加森大学的文科。他一年学下来,考试不及格,只得降班。于是他转入法科,学了一年又不及格。经过这些挫折,他对学校的生涯完全绝望了,在加森大学没有毕业就申请退了学,回到宁家乡。
  然而,托尔斯泰没有永远沉沦下去,他醒悟了。他把自己的缺点详细地写在日记本上:一、缺乏毅力:二,自己欺骗自己;三、有少年轻浮之风;四、不谦虚;五、脾气太躁;六、生活太放纵;七、模仿性太强;八、无反省。这样,随时提醒自己。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1851年,他跟着他的哥哥尼古拉到高加索当兵去了。他当了炮兵的尸个下级军官,防守德勒克河边的哥萨克村。那里风景很好,而且是大诗人普希金的故乡,在这样的环境里,托尔斯泰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幼年时代》,后来又写了噬哥萨克趴《少年时代》等,不久,托尔斯泰就在俄国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当时的大文豪屠格涅夫对他表示了相当的赞誉。
  
  落榜不坠志 前人多榜样
  
  落榜成才者,我国古今有之。现辑录几例,供考生和家长赏鉴。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8次落榜,后立志走著书立论之路.虽经受着失败:饥饿,负债的考验,但他矢志不移,坚持眼勘看。脑勘向,手勤记,终于撰写出《震川先生集》,甚受时人推崇。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三次名落孙山。他并不心灰意冷,相反,奋发图强,研究医学,经历27年的含辛茹苦,考究了800多种医学论著,终于撰写成噬本草纲目》巨著。
  清伐文学家蒲松龄,多次赴试不中。后来立志刻苦著述,并写一副自勉联为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终于创作出《聊斋志异》,现被令人拍成电视片,久看不厌。
  现代杰出的剧作家曹禺,曾三次立志写剧本.终于写出了惊心动魄的魄的《日出》、《雷雨》等传世之作。
  “著名数学寒华罗庚,亦曾落榜不坠志,走自学成才之路,悉心于数学研究,终成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欧阳修改文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力求做到准确精练,言简意赅.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曾—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山景,就用了好几十个宇,后来他想,这篇游记的重点是:“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的笔墨写山景;于是反复修改;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又一次,欧阳修把他写的《岘山亭记》给朋友章子厚看。章予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一句,想了一下,说:“是否可以每旬加两个字,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听了欣然同意,认为是难得的妙笔,后来抄录时就按照章子厚意见加了这四个字。
  到了晚年,欧阳修早已成为声名赫赫的大作家了,但他仍然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为了使用最恰当的字,经常冥思苦想。他把写好的文章贴在墙上,饭前茶后,随时修改。有时全篇改得不留一字,就像是重新写了一篇。他的夫人劝他说:“你何必苦到这个地步,你的文章天下知名,难道还怕老先生笑话吗?”
  欧阳修笑着答道:“我倒不怕老先生骂,就怕后生耻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