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票房”这回有人管了?

 山地之仔 2013-04-19

   日前,网友再次曝光四川某影院出现“偷票房”案例,“我来看《毒战》,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给我的是《厨戏痞》的票。这个算不算偷票房?”

   这当然算“偷票房”!而且这已经不是欣欣向荣的中国影市首次遭遇“偷票房”的尴尬。早前的《唐山大地震》、《大笑江湖》、《武侠》等片,均被偷过。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影市每年因为偷票房而造成的票房损失,高达七八十亿!中国电影市场2010年总票房才刚刚过百亿啊。

   针对这种长期以来“撬社会主义墙角”的恶习,一些行之有效的监察、监管手段陆续出现,比如联合监察公司。但这颗影市毒瘤真能靠一家公司的监察根除?看起来似乎不难解决的问题,为何能残害影市这么多年?腾讯娱乐记者独家对话票房监察公司高层及多位行业人士,和你好好说说“偷票房”背后的道道儿。

一般怎么偷?给你废票、错票、手写票

从左至右,分别是废票、票价打孔票、手写票、自制入场券,这样的票它的票款所得都不会计入系统。

   什么叫“偷票房”?顾名思义,就是把某部片子的票房所得“偷”走,转移到其它影片或者影院自己荷包里。用更直观的数字来举例,某部影片可能实际上在影院卖出了100万的票,但被偷、漏、挪、瞒等后,它最终拿到的票房可能只有80万,另外20万,或者成了竞争对手的票房,或者落入影院或者工作人员自己腰包。

瞒天过海:要么用废票 要么手写一张票

   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废票偷票房。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所得,是按照系统出票记录录入,而这种“偷票房”的操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已经作废的电影票当作入场凭证。这样操作的话,系统就不用再出新票,一张废票可以多次利用,每利用一次,就是偷一次票房。而手写票就更好理解了,随便在一张空白的票上写几笔,就捞到了这张电影票钱。

【举个“栗子”】一张昨天卖出的电影票,影院回收回来,在今天有观众买票的时候,用这张电影票充数,但系统并没有出票,这笔票款于是成了黑帐,凭白落入了影院的腰包。

张冠李戴:看A片给你B片的票

偷票房

你以为你买的是A片的票,其实是B片的。

   废票之外,另一种偷票房的方法更为普及——张冠李戴。此法会通过出票,但一般是把A片的票打成B片名,错位进场。此法的获益方并不再只是影院,也包括影片的发行方。

【举个“栗子”】 观众去影院看A片,但影院打出一张B片的票给他。虽然观众还是看的A片,但这张票的票款就被系统计入了B片的票房收入里。这种方法中,A片的票房被偷,B片和影院是受益方。

偷梁换柱:坑的就是人多 团体包场不出票

   现在各大公司碰到节假日都喜欢搞福利,包场看电影就是福利之一种。对影院来说,这又是一个偷票房的好机会。此法的操作模式很简单,就是不走票。影院会统一好人数,集体发放相应数量的入场标识,然后这一整场的票房就凭空蒸发了,成为影院不公开的收入。

【举个“栗子”】 某公司100人在某影院包场看片。影院提前跟公司负责人商量好,给100个入场凭证(手写纸片、废票等任何能做标识的东西,跟相亲时的辨认凭证一样,双方约好就行),大家届时凭借凭证入场,但这100张票不走系统,票款全部被影院私吞。

团购背后也藏有“偷票房”的黑手

见缝插针:瞅准团购热潮 捆绑套餐销售

   鉴于现在各种促销优惠活动比较多,影迷也乐意去团购网站购买促销影票,于是捆绑套餐销售的活动就逐渐流行起来。此法的操作模式,就是把影票的价格摊进套餐里的饮料和爆米花费用中去,赚取差价。由于此法又能合理偷票房又能促进影院的饮料和爆米花消费,因此深得影院方面的喜爱。

【举个“栗子”】 某影院可乐卖10元,爆米花卖10元,它打出“电影票+可乐+爆米花只需60元”的促销方案。按照这个方案,电影票值40元。但在实际系统出票时,影院将影票按照跟片方约定的最低价出票。比如这个最低价是30元,这之间10元利润,便被影院悄无声息地偷走了。

胆大包天:直接用两套系统出票

   在偷法四普及流行之前,用两套系统出票这个偷票房方法曾经流行一时。这个方法其实风险挺大,操作也简单,就是记账一个系统,报账一个系统。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暴露操作方愿意为利益铤而走险的方法。

发行方和影院相互勾结 影院经理年捞百万

   “偷票房”的方法这么五花八门,可想而知,这背后的黑手有多猖獗。他们铤而走险的目的很简单,一个“钱”字。而这只巨大的黑手,由发行方、影院方和影院个人三方构成。

影院实地调查:《厨戏痞》偷了《毒战》票房?

发行方:提高分成比例 勾结影院偷票房

  别看国内影市现在红红火火,但从上映影片的比例来看,还是赚钱的少赔钱的多。影片发行方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不少发行方都会走走“偷票房”的歪门邪道,来进一步提升影片的票房成绩。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通过私下提高影院的分成比例来利诱对方。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票房分成有相定比例,刨除税收和其它开销后,假设片方和影院就剩下的票房分成比是6:4,片方跟影院私下谈判,将这个比例提高,影院就会帮忙偷票房,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

   比如,某影院和A、B两片的分成比均是4:6:两片在该影院拿下1000万票房,影院每部影片可以分到400万。但如果A片通过协商,偷偷将比例提高到5:5,那影院便会将B片票房偷来给A片,因为A片票房越高,影院的收入就越高。另一边,影院还依旧跟B片按4:6分账,何乐不为?影院盈利,A片也偷到了更多票房。

影院:除了直接捞钱还能拿放映奖金

  影院方因为自身原因偷票房,就更好理解了。那些没计入系统的票款,全成了影院自身的福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江苏某影院,开业当年上报的票房收入是60万元,此后无论中国影市票房如何翻番,该影院每年的收入始终“稳定地”维持在60万元,“即便是个瞎子,都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

偷票房

《毒战》这次遭遇的偷票房就是影院干的。

  除了因为自身利益偷票房,影院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拿奖金。电影局每年都会评选国产影片优秀放映单位,一旦获奖,将会获得效益不错的优惠政策。因此,即便没有直接收入,许多影院也会把进口片和引进片票房偷到国产片名下。

   还是这位知情人表示,“偷票房”的现象在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尤其猖獗。因为现有的监管体制根本覆盖不到二三级城市,所以“有些二三级城市的影院,在拿到拷贝和影片密钥后,就在上映日期前放片,这几天的收入,全进了影院自己的口袋”。

影院工作人员:经理年“偷”百万

   既然“偷票房”是影院秘而不宣的“潜规则”,那么有的影院工作人员自然也不会放过捞钱的大好机会。某浸淫院线发行多年的工作人员接受专访时表示:“如果你是个‘上道’或者说有野心的影院经理,每年靠‘偷票房’捞上百万根本不是问题。”这个数字说实话有点儿惊人,再问他影院经理这么胆大不心虚吗?该工作人员的答案有点儿让人泄气,“这行大多数人都这么干,怕什么?”

  除影院经理这样的高层之外,售票员这样的影院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从中捞一笔金。比如影院定期发行的优惠券或者其它礼券,他们可以通过倒卖赚取差价,“也许每张票他就赚5块钱,但一个月下来,很可能赚得钱比他的工资还多”。

防“偷票房”1.0时代:人肉监察+重罚

   “偷票房”的猖獗,自然早就引起片方的重视和不满,相应的监察和防盗措施也应运而生。早年,片方多是靠人肉监察员监场、防盗,这种方法完全依靠人力,战线长、价格贵,一不小心,监察员还会被“小偷”收买。

漏洞一:人肉监察成本高 还易被收买

网友揭发影院用废票充当电影票

   所谓“人肉监察”,其实就是发行方雇人去影院现场检查售票情况。在“偷票房”现象刚刚兴起之时,这是作为受害者的片方能想到的最简单、及时的应对方法,人肉监察机制在初期,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

   “人肉监察”的门槛很低,发行方一般先招募到人选,然后发给他们一份培训计划自己学习,随后把监察员召集到一起,进行几天的集体培训,然后就可以上岗了。监察员一般从早上售票开始就在各自负责的影院盯着,一直到最后一部电影结束,工作量可不轻。而且一般大片的监察周期是10到15天,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漏洞二:小成本电影请不起监察员

   但人肉监察也有弊病,比如价格昂贵。虽然监察员的平均报酬100元/天左右,但一线城市数百家影院外加近半月的周期,累计起来也不是小数目,对一些成本本来就小的影片来说,它们根本请不起监察员。

   再有就是,一些监察员容易被影院收买,出工不出力。更有甚者,片方和影院两头收钱,对片方来说,他们简直形同虚设。而且,以片方愿意在这上面投入的财力来看,“人肉监察”根本不可能铺设到二三线城市。

漏洞三:重罚没有标准,片方自身利益受损

   “人肉监察”只负责监察影院是否存在偷票房现象,这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费了老大劲查出来,怎么收拾?这也是一个困扰片方的问题。目前在惩罚这一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条例和法规可以遵循,一般的行业规则,罚款或者停止供片。

   罚多少?行规是2万元起,具体视情况而定,但这对被偷的票房损失来说,九牛一毛。至于停止供片,这更多是起到震慑作用,毫无实际用途,损害更大的还是片方——这意味着它在该影院的收益彻底为零。

防“偷票房”2.0时代:联合监察公司诞生

   在你偷、我防战役对打多年后,目前的内陆影市生出了一个相对高端先进的监察方式——监察公司。华谊兄弟副总裁、董秘胡明接受专访时表示,该公司由华谊、中影、光线等几家大的发行公司联合成立,希望能够跟“偷票房”这个毒瘤死磕到底。

   当然,监察公司的代价是昂贵的,华谊每年花在监察方面的费用逾千万。

王中军王中磊的华谊兄弟、发行《桃姐》的博纳、发行《泰囧》的光线(从左至右)都是监察公司股东。

发展历史:从监察处到监察公司

   作为对抗“偷票房”的主力军,联合监察公司发轫于各个发行公司单独的监察处。2003、04年左右,中影成立了最早的监察处,2005年华夏、2010年华谊也陆续成立了各自的监察处。

   随后,星美、光线、博纳等几大发行公司提出,要一起加入,中影和华谊经过商议后认为,如果五家公司联合,绝对发行量占到了68%以上,加上中影的代理,实际上能够占到市场份额的80%,这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因此几方联合上报到电影局,在中影牵头下,成立了现在这家监察公司。这家监察公司目前已有2000人。

如何招募监察员:面试加笔试

   记者专程采访了监察公司负责人杨敏,了解他们的运作流程和监察机制。跟监察处时期的监察员招募类似,监察公司也是面向社会直招监察员。只不过,在培训方面,过程更加严格。

   公司首先会发学习光盘给应聘的监察员,让他们自主学习。然后再委派信得过的资深监察员对其进行现场考核。面试通过后,应聘人员还需要进行网络问卷笔试。只有两项考试都通过,才能受聘为监察员。值得一提的是,笔试是直接通过培训部操作,规避了负责面试的监察员放水的可能性。

监察员如何工作:每天录入数据 否则扣发工资

偷票房

监察员每天都会“潜伏”电影院监察。

   杨敏向腾讯娱乐介绍,受聘成功后,各位监察员就会奔赴各自影院进行监察。发行方跟院线和影院都有协议:监察员可以凭借监察证自由出入影院,而且影院必须给监察员提供咨询条件。比如,如果是胶片,监察员必须去机房察看,去影厅点人数,还可以要求影院提供实时放映报表和排单计划表。

   监察处时代,中影方面监察员通过手机短信报告,这需要后台人员整理录入,效率较低。现在的监察公司更新了录入方式,通过独自编写的程序,让监察员在统一表格上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计算机识别。如果有问题,计算机能立马识别出来。据悉,正是因为这套方法,《画皮2》上映期间,监察公司查处了1000多处偷票房。

   为了监督监察员的工作,监察公司设有相关规定,比如监察员22点下班,24点前必须上传数据,否则扣发当日工资。至于监察员的工资,据杨敏透露,税前大概80到100元左右。

怎么防止监察员“叛变”:计算机识别加频繁换岗

   尽管监察公司提高了监察效率和入围门槛,但被访者还是坦承,“这毕竟还是个人管人的工作,肯定会出现监察员怠工以及被影院收买的现象。”

   为了防止监察员怠工,目前主要靠的还是计算机识别。杨敏表示,有些监察员懒得去影院,那他的报表一定会出现问题,一旦发现时间点或其它数据有误,公司会马上将其换掉,并派出备选监察员替代。

   至于被影院收买的现象,“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根治的问题。”监察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频繁换岗,以免监察员跟影院关系过于亲近。杨敏说:“比如说这个城市有15家影院,15个监察员,我们尽量做到一部片子换一次。”但他也无奈表示,“这样操作性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很多片现在都是重叠上,我们现在的更换频率是一两周到一个月换一次。”

偷票房处罚说明(点击看大图)

抓到“小偷”怎么处置:翻倍罚款+让它无片可放

   那“偷票房”被抓现行怎么处罚呢?杨敏表示,较之1.0的人肉监察时代,现在的处罚条例已经注明在发行合同里,可以按条例来走。

   偷人头、也就是瞒报人数的话,第一次按照偷掉的人头数进行十倍的处罚。第二次再被抓,就是整场处罚。第三次处罚,就是在第二次的标准上再乘以三倍、相当于三十倍的处罚。

   如果影院被抓后坚持不补交罚款,那么监察公司背后的五家发行公司将在该影院停放旗下影片,这相当于该影院85%的票房都停掉了,几乎可以说是无片可放。相对于1.0时代的单片停映,这次的五家联手,打击力度大了,辐射范围也更广,对影院的威慑作用也大大加强。

缺点:不加盟就不管 依旧无法普及二三线城市

   相对于1.0人肉监察时代,监察公司的成立效果显著。杨敏接受腾讯娱乐专访时称,仅《画皮2》一片,公司就查到1000多起违规。但它也有自己的弱点,比如你不加盟我就不管。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毒战》票房被偷事件,就是因为海润并非该公司股东,监察公司“爱莫能助”。

   杨敏介绍到,监察公司是股东公司,分三档收费。第一档是五家大股东,第二档是会员单位,这一档目前已有13家公司。第三档则是针对这两档之外的其它公司,当然,价钱是按档次顺加的。在此之外,由于监察公司依旧是以人肉监察为主,所以它虽然能让一线城市“偷票房”几乎变为零,但依旧无法普及到二三线城市。

其实有更简单有效的方法 就是没办法实行

  在专访最后,监察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有很多更好的技术手段可以引入,将大大加强监察效果,但因为一些非技术问题,这些手段技术早已成型,但就是无法投入实战。

方法一:进场感应 2003年就已通过认证

   据悉,早在2003到2005年间,进场感应系统就已经通过认证,完全可以投放到影院。中影、华谊也曾提出报告,自己出钱把它安装到影院里去,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方法二:电子扫描 2004年就已发明成功

  这是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红外电子扫描。电影开场以后15分钟,红外线扫描热点,就能生成观众数。负责人感慨,“这个技术和进场感应结合运用的话,监察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这个技术也在2004年发明成功、通过技术认证了,但依旧没能实践。

“偷票房”让数据变得不可信。

方法三:票房实时监控 2006年技术就已解决

   票房实时监控其实是影院自备的,监察公司建议,由片方出钱把这个系统联网起来,让片方可以抽查观众,这个技术也在2006年解决了,但至今依旧停留在理论阶段。

方法四:立法来罚,往死里罚

   在好莱坞,是没有“偷票房”这一说的,他们的体制相当健全(来国内放片反倒要被偷)。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接受专访时就表示,除了技术,“偷票房”问题解决的另一个入口在于立法。目前的惩罚条款过轻,而且都是片方与影院单独协商商议的。如果国家能有相关立法,并且严惩影院和个人,相信偷票房现象将得到极大的遏制和缓解。

  这条比上面三条靠谱点,广电总局内部人士接受采访时透露,总局正在拟定电影行业规范化的相关制度,将从严治理“偷票房”行为。目前该政策已经进入具体内容制定和审批阶段,就是不知道这个阶段要多久。

总结陈词

   “偷票房”,观众看似没损失,但会对票房数据质疑,数据权威性大打折扣谁赔?影院虽然赚了钱,制片方的利益谁赔?制片方利益得不到保障,投资拍片的热情受打击,整个电影产业的健康谁赔?你看见了没,这就是一个电影行业版的蝴蝶效应、一个连锁。

   我们还要问,既然防“偷票房”的手段并不难,那为何屡禁不止,是谁在偷偷纵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