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武陟(转贴)[焦作论坛]

 laoxuesheng 2013-04-21



古代武陟之一
 
 家乡建制沿革
 
    家乡在河沁交汇处,夏时称覃怀。周初称怀邑。是周司寇苏忿生食邑之一。宣王22年(前806年)属郑国,贞定王24年(前445年)属魏国。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怀县(治所土城),属河内郡。此后486年(自晋止)河内郡郡所在怀县。始皇28年,置武德县,(治所在大城)。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年),析武德、怀两县地设平皋县(治所在北平皋)。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河内郡治由怀县迁至野王。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武德县并入修武县。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武德县治所迁至大虹桥温村。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皋县入州县。隋开皇16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始设武陟县。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武陟县。隋开皇18年(598年),改州县为邢邱县。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邢邱为安昌县,(治所大封赵庄)。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武陟县入修武县,废怀县入安昌县(治所武德镇)。唐武德二年(619年),复怀县。 
    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为武德县,(治所武德镇)。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治所在今老城。由于日军侵华的破坏,抗战期间先后辗转在乡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回迁木栾店,解放后,人民政府仍住木栾店,老城士绅一百余名曾联名上书呼吁政府回迁老城,未果,老城至此完成县治使命。老城曾设老城乡,旋撤,并入阳城乡,2006年,撤阳城乡,老城东关并入木城镇,余者并入大虹桥乡。1982年沁河改道,老城遗址成为河道,该城前后存续1361年。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此后该县再无大的变化,至今依然。 
    五代十国时期属怀州,北宋属河北西路怀州,熙宁6年(1073年),废武德县,部分入武陟县,同年,废修武县入武陟县,设修武镇。元佑元年,废镇复县。 
    金属河东南路怀州。蒙古宪宗7年(1257年),改怀州为怀孟路总管府。元属怀庆路总管府。明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这是怀庆府第一次出现。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乾隆6年(1741年)河北河务兵备道衙住此县,领三府24县。 
    民国元年,属府不变,民国二年,废怀庆府,设豫北道,道治由此移汲县。民国三年,豫北道改河北道,民国16年废河北道,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民国21年,属省第四行政区,民国34年,建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徐营,后移北小段,属太行7专署,同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小董,属晋冀豫边区太行7专署,同年5月建立武陟两县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古樊村,属太行8专署。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撤跨原行政区域之抗日民主政府,建该县民主政府,治所小董,属太行四专署,民国35年抗日民主政府移治韩高城,国民政府住木栾店,民国36年,抗日民主政府回迁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同年修获并入,6月旋分设,民国37年,县全境解放,民国38年,属平原省, 
    1952年,平原省撤销,县属河南省X乡专署。 
    1982年,属焦作市。 

家乡的城池(老城)、城建 

    武陟古城始筑于唐武德4年(621年),城围长4里,高8.25米,宽3.3米,壕河深3.3米。城设3门,东门曰”临沁”、南门曰“安澜”、西门曰“望行”。北枕沁河大堤,城头建有吕祖坛。明崇祯10年(1637年),改建为砖城墙,清代进行过3次大的维修,最后一年在同治己巳年。城内建有县署衙门、道台衙门、文庙、考场、校场、还有一些达官贵人、候补道、县的公馆、馆榭、私人花园。东关建有火神庙、崔府君庙、法音寺、书院等建筑。城内外多水,有水城船城之说。护城河在城东南角校场一带形成一片湖泊,面积1000多亩。自东门入城,左为考场右为文庙,考场右侧为一自然湖泊,与称外湖泊隔城相连,沿东门大街向西直行与自南门入城大道交叉,这一带有包公馆、白公馆、李公馆等官僚私宅、花园。继续向西左侧便是道台衙门,衙门后侧便又是一湖泊,当地称“道马号”,意即道台衙门饮马之水。由东门南门大道相交处沿南门入城大道向北是商贾民居区,在中段有一胡同, 胡同两侧是关押罪犯的监狱,走完胡同便是县衙。衙署占地100多亩,建有正堂、二堂、书办房、签押房、衙役公房、后院、客堂、侧院、马房等,衙东北又是一约300亩大小的湖泊,称为“县马号”。出县衙向北是一转角,由此可出西门,这一带尽是民居和士绅公馆,此处向西北原为“覃怀书院”,由河北道台朱岐、知县刘德遵、与士绅李昭、宋光临等捐款兴办,后被水淹形成湖泊。湖占地200余亩,与城外护城河相连,这个湖泊是城内最美的湖泊,它的水质清冽,最深处据说5丈有余,湖内除最深处以外,遍生荷花,湖周垂柳依依,青草萋萋、湖内龙族繁多、金鳞游戏,远近野草丛生、野花铺天盖地。真个是:“荷花修竹带青葱,但愿拟家住此中。却忆乡园浑未乏,不知何事厌江东。”“九月荷花五月柳,一弯明月四面风,雨中喜看金鳞跃,纸上王冕画此湖。”小湖还有一个非常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卜柳园”。我想这名字是由来、有出处的,只是已无从查考。 
 
 
 

古代武陟之二 

     城有三关,西关最小,不足百户人家,沿西门大道而建,左右皆水,水丰草茂,杨柳依依,遥想当年,落日夕照之际,波光粼粼、鸟鸣鸭戏、草庵酒旗摇曳,城楼金戈肃穆,一派古城田园风光,无怪那些失意官场的士大夫动辄便要隐居归田,能有如此之乡便是皇帝不做又有何憾?西门大道向西是一条宽阔的车道,经原上诸村(韩原、朱原等)直指古怀城,古怀城为覃怀重镇,其光芒万丈的历史出现在东汉时期,是时,光武帝刘秀把这里定为陪都,并在此筑行宫,称为怀宫,他一生多次驾临怀城,在此行社稷祭拜大礼,并亲自扶犁劝耕。东汉历代帝王也多次驾临巡视、扶犁、住跸。 
    南关稍大,约百户之多。与西门相同也是沿出城大道两侧而建,东侧一片汪洋,西南城河蜿蜒,向南一条大道,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水乡泽国,南行约一里是护城大堤,沿堤也住有几十户人家,居民少数经商,部分农耕,部分渔猎,也有些许大户人家靠放贷、收租、读书、玩文化过活,邢氏是这里的望族。 
    东关最大,约四五百户人家,有十二条街道,它是这个小城的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古迹众多,商贾全部集中在这里,东关夹在城与沁河之间,天然形成怀抱之势,一条主道连接在东门与沁河大桥之间,沿街商贾和书香门第联首比肩,栉比鳞次的琼楼玉宇、高门大户。史、王、宋、何、赵是东关的大户和书香商贾门第,他们历代拥有这里的绝对财富和文化。出东门向北是著名的十二街,这条街道左手是护城河和河边的泽地,右手是一家家商楼酒肆,赵氏数代经营的“南酒酱园”、“山珍海味”占据了大半条街道,久负盛名,其家产酱、酒、香菜、调味品经沁、黄两河远销济南、徐州、汴梁等地,声名远播。赵氏祖籍是山西的赵城县,洪武初移民到城西之王顺,后其族中某支系出了一任小官,便迁入东关,后人开始读书经商。这条街尽头便是火神庙和崔府君庙,庙后有梨园数百亩,直至城墙与河堤连接处,称小北顶。梨园每到花季,锦团花簇,蜂绕蝶狂。有诗记之 :
一夜东风万树花,北城向暖得阳华。 
春雨湿衣听深巷,行人频来问酒家。 
冉冉悬壶催瘦驴,声声布谷劝停马。 
白雪十里疑天山,虹桥百尺横河滩。 

    就在赵府院后,坐北向南建有“法音寺”,规模宏大,大殿可容500余众,自此向南至山门十里之遥,香火鼎盛时常驻僧人达1000余众。寺左有书院,名“致用精舍”是这里的唯一一座传播儒学的官办学府。由时任河北道台的陈宝箴创办,名士邓保之、王少台曾先后在这里讲学。东关堤围外是沁河码头,这里是这个城市的对外交通要道,码头常年繁忙,帆樯一望无际,上联山西上党,下接济南诸府,中达徐州、汴梁,官船民船汇集于此,所以有许多贫民以行船为生,码头上自然有了许多商贾酒肆、馆舍茶楼,也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山货竹货,衣物瓜果,俨然形成黄河(下据黄河不足30里)边上的一个融通南北西东的货物交流集散地。 

家乡的历史人物 

    由于家乡地处覃怀腹地,汴洛京畿之所,因此地杰人灵,汉末之司马懿家族,先为曹魏重臣,后建两晋朝廷。竹林七贤之山涛、向秀,唐之大文豪李商隐、韩愈。宋代臭名昭著之万俟卨,元代著名学者、政治家许衡,明清之际则有何塘、朱载育、李堂阶等享誉中华的历史名人。而在我的县属则有汉相蔡茂、竹林七贤之向秀、山涛,明镇国将军李瑛,其子大名公主驸马、左副将军李坚。嘉靖朝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工、户、礼三部右侍郎何塘。清代著名书法家、太常寺、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毛树棠,其子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左御史兼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总理各国衙门大臣上行走、兵部尚书毛昶熙。清末民初则有民族资本家鲁连成,鲁公于1914年在英国购买纱锭2880枚,两台160马力蒸汽引擎发动机,建立成兴纱厂。1928年,纱厂扩大至6480枚纱锭,又在山西创办“大益成纱厂”、西安创办“自成纱厂”。1934年,鲁公辞世,民国政府军政要员林森、于右任、孙科、冯玉祥、张玉本、程潜、潘重超、张群等21人送来挽联和亲笔题字,章炳麟先生为之撰墓志铭。  
 
 
  古代武陟之三 

   另外,家乡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遗址有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东石寺遗址”、龙山文化之“商村遗址”、古怀遗址、周城遗址、龙山文化之“草亭遗址”、“邸阁遗址”、古安昌城(张禹封地)赵庄遗址、樊城遗址(西周樊园,樊仲山居所)、殷城遗址、武德城遗址、沁阳城遗址、永桥城遗址等。著名的古建筑有《嘉应观》、《妙乐寺塔》、《千佛阁》、《山西会馆影壁》、《吉祥寺》、《青龙宫》等。著名的古墓葬有“商汤陵”、汉“蒯彻墓”、汉司徒“蔡茂墓”、汉汉阳太守“王奂墓”、三国“许褚墓”、晋“山涛墓”、“向秀墓”、荥阳太守“习鳌曲墓”、汉“张禹墓”、隋国子祭酒“宋通墓”、“扬守素墓”等。 
    家乡盛产享誉世界尤其是在东南亚久负盛名之四大怀药,山药、菊花、牛膝、生地。四大怀药在武陟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730年,卫桓公取w陟产山药向周王室进贡,《新唐书.地理志》载“怀武德二年贡牛膝”唐以来各代把怀药视为珍品,纳贡必备。1840年以来,武陟商行“怀盛会”等怀药商在天津、武汉等通商口岸设立商行,向西洋、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带出口四大怀药,1915年,国民政府选取武陟四大怀药参加巴拿马运河通航庆典商展。光绪年间,全县年产生地6万余斤,山药5万余斤,牛膝15万斤,菊花2000斤。据1985年统计,当时生地年产263万余斤,山药244万余斤,牛膝28万余斤,菊花26万余斤。主要药商如同仁堂等非怀药不取。遗憾的是由于文化传承方面的误区,在一些非专业领域,竟将怀山药误为淮山药,给原产地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声誉的损毁和消费的误导。 
民族、姓氏、源流、宗教 

    武陟民众绝大多数为汉族,唐时回族迁入,现回民约万余人,另有极少数满、壮、苗、黎、藏等民族。同其他地方一样,这里汉族大姓是王、李、张、刘、赵、杨、郭、马等。另有少数复姓,如皇甫、端木、司马、朵法等,罕见姓氏如宝氏,是个古老的原住民,他们是秦始皇时期因焚书坑儒从山东逃来的孔氏改姓。如朵法,无从查考。居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泽州、上党一带的移民,有部分明清守卫黄河的军营士兵世代留守形成村落。如姚旗营、何营、头铺营、二铺营等。宗教有伊斯兰、基督、天主等。 
      家乡地处两河交汇之处,为两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境内水 源丰富,黄河附于南陲,南望邙岭、河阴。太行耸于北枕,北去宁城、上党。沁河穿境汇黄,古济水并行于沁,在此潜黄而入荥泽,另有蟒、沙等大小十余条河流自西、自北奔流而来,形成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不愧为“河朔望邑”。 
  离开家乡转眼已近20年了,虽魂牵梦绕,但再无缘亲近,家乡的人、家乡的水、家乡的方言、家乡的传承、家乡的故事、无一日不使游子刻骨铭心。试以此文以怀我家乡,纪我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那座永不复见的秀丽庄严的小城。 

故园依枕听两河,鸡鸣鸦噪草满坡。 
两岸夕阳连帆樯,一梨春风农家蓑。 
闲敲旱烟衰颜醉,击缶生喧稚子歌。 
一别天涯乡情少,梦回茅蓬明月多。 

武陟风味小吃

    武陟县木栾店素有豫北商都之称,晋货南下川陕商贾北途经于此。因而客商集聚,店铺林立,饮食业兴盛,特别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小吃,如:烧饼、酱面、油酥糖饼、小苏肉、建腐肉、羊杂碎、包子、饺子、油茶、稀甜麻糖,上垛牛肉、胡辣汤等。各具特色。唯有烧饼、羊杂碎、上垛牛肉堪称三绝,远近驰名。烧饼,黄焦酥脆,皮薄、壳大,有“入口酥”之美称,深受顾客欢迎。羊杂碎,汤肥肉烂,加上姜丝、辣椒油、鲜香菜、食之别有风味,余香在口。上垛牛肉,多在初春和冬季销售,牛肉煮熟后,再灌进牛肉汤,冷却后挤压成一大块放在独轮车上,用锋利的钢刀,把牛肉切削成薄片,肉烂、味鲜。

 

新乡地区
  新乡专区、新乡地区 1952年新乡专区由平原省划归河南省。专署驻焦作矿区。辖博爱、修武、辉县、汲县、延津、新乡、原阳、获嘉、武陟、温县、孟县、沁阳、济源等13县及焦作矿区。(武陟县)迁驻木栾店。 
    1970年新乡专区改称新乡地区,地区驻新乡市。辖新乡、焦作2市及新乡(驻新乡市)、汲县、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驻清化镇)、辉县、延津、原阳、(武陟)驻栾城镇,即原木栾店、孟县、沁阳、修武等14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