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史怀古诗分析 (二)

 狂想之书馆 2013-04-21
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分析(二)

(二)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

无论是方若虚“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的理解,还是学生对教材中咏史怀古诗的梳理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咏史怀古诗的结 构、类别一般是临古地,忆古事,怀古人,思古史,以抒己志,叹人事,刺时事,论史实。即伤己、感时、刺世、论史。下面具体看各类的特点。

1.伤己

“伤己”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发愤懑不平,怀古伤情。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襟怀,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

(1)正比(同病相怜):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 烟碧。”诗人为什么要以怀念李白作结呢?因为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诗人的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 相似。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却落得远贬夜郎路八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吧。

(2)反比(对比失落):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古今对比,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始终刺激着苏轼的神经,它连接着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 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而自己双鬓染霜却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 “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 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伤己”类思想内容总结:感慨怀才不遇、感慨壮志难酬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 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 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2.感时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的悲哀之情。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再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感时”类总结:

此类诗歌常常运用古今对比,以自然界不变的事物(意象:古迹、野草、花鸟、树木、流水、明月),联想人事变迁,感时伤今。

思想内容多是表达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盛衰无常的感伤。

3.刺世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当他们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时,便借剖析史实来抨击封 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 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用“野草”触发联想,使六朝帝王亡国的往事与如今的景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奢糜荒淫亡国的讽刺和对当朝统治者的警示。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如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首诗写陈后主没有吸取隋帝荒淫无道而亡国的教训,嘲讽因穷奢极欲、淫俗愚顽而自取灭亡的帝王。

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和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对照,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 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情怀。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 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 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感时”类思想内容总结:

或借古讽今、借古警今;或忧国伤时

▲伤己、感时、刺世融合:

既有古人与今人对接,也有古事与今事对接;既有古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也有借古讽今的批判与警示。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是为了怀人伤己,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感伤;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典故, 是为了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希望他们引以为戒;同时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 抱负。

如杜甫《蜀相》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三 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 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由颇有政绩、 名传后世的羊祜联想到自身功业无成终将湮灭无闻,形成古今对比,既表达了对人事更替变迁的感慨,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 贤、任贤,其实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己同样的遭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不问苍生问鬼神”,不谈治国之策而问神鬼长生之道,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 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该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怜贾生实亦自悯,同时刺汉文实是刺唐帝。

总结前三类怀古诗思想内容:

或通过古人与自己的对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或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的感慨;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抒发爱国情怀

4.论史:

前面“伤己”、“感时”、“刺世”三类诗歌,都是古今对接,触发点在古,落脚点在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而 “论史”类则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是作者对历史 所作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具有强烈个人意识。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而是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 诗论史,理性反思,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对同一古人古事,不同诗作由于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看 法。

如同题诗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分别就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史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 度迥异,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 负,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李清照则表达了对项羽鬼雄精神的敬仰与肯定。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 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 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如李商隐《筹笔驿》:“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 吟成恨有馀。”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用简炼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怜惜;同时对懦弱昏 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全诗把抒情和咏史融为一体,很有韵味。

(三)艺术手法:

1.对比

因为我们的汉语易于整齐、古代的诗歌形式追求整齐、我们的审美习惯、思维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整齐,于是习惯于事物两两出现,对比这种思维和方法 就特别的常见。在诗歌中,对比也相当普遍。在怀古诗中,最常用今昔对比。这大概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更常用一种基本方式——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因果 联想、对比联想等。古迹多是残砖断瓦、余柳遗桥,一派寂寞荒凉景象。今昔对比就很明显,很强烈。于是,怀古诗就自然而然地采用对比,尤其是今昔对比,即虚 实对比的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