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怀怀古咏史诗的特征; 2、掌握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常用手法; 3、掌握相关的赏析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怀怀古咏史诗的特征;掌握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常用手法。 学习难点: 掌握相关的赏析方法。 【课前预习】 篇目 越中览古 石头城 蜀相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 咏怀古迹(其三) 一.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诗与怀古诗多各有侧重—— 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凭吊古迹,追怀往事,缅怀先人,寄托感慨。怀古诗的诗题往往标有地名,离不开对所接触景物和相关人事的描绘和咏叹,以及对古今变化的感触。这类诗往往面对眼前的景象,用浑写大意、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来进行涵括,抒写人世变迁和盛衰更迭的感慨。 怀古诗的写作宗旨,一是在于“鉴今”,即从古迹中引出教训,作为今日之借鉴;一是伤己,即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历史评说 “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写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写作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 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 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晚唐、宋朝) 统治者——昏庸腐朽, 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4、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艺术手法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人文环境 临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姑苏、洛阳、汴京(经济发达,文化繁盛)、金陵(石头城、台城——军事据地)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西塞山(古战场)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湘妃祠(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喻凄苦)、乌江亭、陈琳墓(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受曹操赏识)、李白坟、长沙贾谊故居(曾贬为长沙太傅)、成都武侯祠、昭君墓 D.昔日繁荣之地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E.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其他事物 垂杨:《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后人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霓裳羽衣”,唐玄宗暗中记下乐曲回来后让乐师作成《霓裳羽衣》,杨贵妃也扮仙女跳舞;代表统治者奢靡的生活。 明月、江水、归燕——永恒不变的事物,见证历史沧桑 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落日、悲风、巢鸟——标示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充满悲秋的色彩) 5.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兴亡之感 繁荣不再,富贵如云 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忧国伤时,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 物是人非的故国之悲(黍离之悲) (1)怀人伤己(感怀身世)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A.对比失落型 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周瑜与苏轼自己的对比 表现手法——借古抒怀、用典、对比、映衬(描写赤壁的雄奇景色,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 再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项羽与南宋偏安一隅之人的对比,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B.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表现手法——借史抒怀、借古讽今(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又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再如: 蜀 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2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3、4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用典、借史抒怀(5、6句议论,7、8句叙事兼抒情,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2)怀古伤今(感慨人事变迁)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A.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析:东晋时繁华鼎盛的乌衣巷,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诗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对比(“旧时王谢堂”与“寻常百姓家”——昔盛今衰) B.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分析: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3)理性反思(主题)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A、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分析: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赏析】上片写景,热情赞美金陵一带壮美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诗人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下片怀古,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六朝旧事随着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只有几缕寒烟和一片绿色的衰草。诗人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借古讽今 【注】“千古凭高”二句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用典——化用古人诗句(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陈后主还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B、理性分析,独抒机杼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分析: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 【学习过程】 一,鉴赏方法指要 (一)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前文涉及的刘禹锡的《乌衣巷》,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二)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如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环佩”句:意谓昭君既埋葬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分析:“怨恨”为诗眼。 昭君的“怨恨”一方面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另一方面,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亦有不被赏识的苦闷。) 表现手法——映衬(1、2句写昭君村,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惊天动地形象)、对比反衬(3、4句“去”与“留”对比,“生”与“死”对比,写昭君一生的悲剧)、借古抒怀 又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常用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包括“以乐景衬哀情”) (2)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3)议论 (4)借古讽今。 小结: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曲 第一步: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第二步: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第三步: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对“怀古诗”的准确掌握 一般这类诗歌是诗人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在思想内容上往往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这些方面; 在表现手法上有: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在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在语言方面往往比较含蓄; 在风格上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二.链接高考,实战演练 1、【2011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诗意】 首联,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颔联,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颈联,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尾联,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分析】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烘托一种低沉、萧瑟的气氛,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2、(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对比(对照、映衬) 吴诗,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宫外,飞雪暗云,天寒地冻;而宫内,只见雪飘不见雪堆,树木葱茏,温暖如春。 李诗,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分析】吴诗——即景抒情诗,李诗——咏史怀古诗 【答案】 吴诗借景抒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李诗借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译文】 (上片)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下片)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分析】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下面题目。(8分)(上海卷) 赤壁 水军东下本雄图, 兵销炬影东风猛,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 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蜀相 ①诗的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 的情怀。 ②这首诗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寄寓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①本诗末句“问鬼神”是指 ②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诗人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附:考题精练答案: 1(.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2.(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荒凉、感物思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望心情 5.①服药求仙、荒于政事 ②怀才不遇、寓慨于讽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