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与书法 (图)

 美的情愫show平 2013-04-21

诗词与书法

诗词与书法有联系吗?有,用书法写诗词。这小孩子都知道。可是,除此之外还有联系吗?

诗词与书法同是与文字有关的艺术,虽发展的途径不同,却有着近乎相似的从形成到定型的过程。

诗词起源于劳动时有文字的歌曲,如先秦《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

仅短短八个字的歌中,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其中,语句对称,节奏铿锵,韵脚和谐,语意连贯,基本具备了后来诗词的主要特征。这可看作是诗词最早的雏形。

书法伴随着文字产生而产生,最初是为了解决书写和记录以满足辨认的需要,如甲骨文: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其实当初人们为了更好的辨认,就已经使文字有了一定的形状和排列规则,之所以后来书法发展到了以线条造型和书写法度为主的欣赏性艺术,与这些是分不开的。

因此,就诗词和书法作为艺术来讲,虽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同是娱人娱己的创作艺术。

诗词是文学艺术,有从学习、到练习再到形成个性风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断实现对情感和思想的锤炼,直到把情感和思想精妙的与诗词融为一体,既让自己的情绪感受得以顺利地抒发,又能给人带来启迪和享受。如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一生求仕,最终也只落得“赐金放还”。这首诗为其过金陵登临凤凰山时所作。诗中借景抒情,通过对时空变换的感慨和人世变迁的思考,抒发了对现实统治阶级内幕的憎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发人深省。

书法也是艺术,不过是文字书写及其线条的结构艺术。书法艺术也有从学习、练帖、到出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出帖”是形成个性特点的阶段,也是用书法真正表达自我的阶段。人的个性是离不开个人的好恶、修养、思想等内在东西的。人在欣赏书法线条时,不管能否读出文字信息,但线条所带个人的视觉刺激无疑会使人联想到书者的情感、性格以及追求,从而悟知是否感觉到了美。如怀素《自叙帖》:

此帖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写的是怀素自己习书的经历,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此书之潇洒恣肆之美,假如古人此说不足以凭,今人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定夺,看能否在视觉上获得了一定享受。

二、都是从构思、结构开始到表达意愿的过程。

诗词要先预构思,即明确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用什么事物来做寄托或象征、选用什么样的语言。然后假以结构,即以什么顺序将思路展开、意境如何摆布、如何完成语句间的呼应和全篇立意等,直到最终道出内心的态度、见解、感慨。这大体上就是诗词的创作规律。如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写的是“春愁”,然而作者却一直不直说,总在写自己的感受,直到末尾点题即止,留给人以无限的玩味。柳永词自成一系,《清波杂志》说“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此词便可见诸作者在构思与结构方面的魅力。

书法亦同理。书者在书写前首先应知道要写什么,以哪种书体来写,纸张的尺寸和写的字大小,然后按照书者自己对字体疏密、粗细的习惯和要求谋篇布局,直到将要写的内容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如王羲之《兰亭序》:

这首《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在于其堪称行书之楷范,还在于它代表了王羲之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融其气度、风韵和情怀于一体,尤以渐行渐快的体势,令人揣度不尽。

三、同样都重视手法运用和章法的处理。

艺术是不能没有手法的,离开手法就等于没有了手段,艺术也就成了空壳。诗词当然不能没有手法,如比兴、借代、寄托、象征等。同时也要在章法上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如借物起兴还是直抒胸臆,先景后情还是情景交融,立意的位置如何处理,等等。如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情景交融,气势磅礴,字词和语句如“天接云涛”、“星河欲转”、“九万里风鹏正举”、“吹取三山去”等,都是展现开阔视野的有意选择,为表现全词的气度所不可或缺。再比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并非一定就是作者真实所见,而是巧事夸张以象征的手法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海上场景,从而为后边的想象和拟人打好了基础。从章法上看,上下片巧置问答,又为下片以答语的形式来书怀和表达一往无前的愿望搭好了台子。

书法更是如此。比如笔的选择、墨的浓淡、笔管的倚侧及中锋侧锋的运用,包括借形还是借情等。书写之前要大致将篇章结构成竹于胸,并在书写过程中作出及时和适度的调整,从而不仅体现书者对线条美感的把握,还能够从整幅作品中让观者感受到书法的整体美。如苏东坡《寒食帖》:

《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内容为作者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发的人生感叹。字体有小到大,反映了一种由徐至急的情绪。字形疏密相间,以及墨色浓淡、笔锋收放随情绪变化而变化,通篇气势起伏跌宕,外行人都可看得出来。

四、同样重视选择字词和组织语句。

字词和语句是诗词的必要内容,如何选择字词和组织语句体现着诗词作者的功力,字词选择得好和语句组织得当,全篇就会流畅自然,整首诗词的收官就毫不费力。反之会让诗词在被读者欣赏时有阻滞或阻隔感,甚至不知所云,诗词也定当败笔。所以好的诗词都是极其重视字词和语句的。如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首先以“欲问边”和“过居延”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和位置,又以“征蓬”和“归雁”表达了此行的状态和心情,可谓语来自自然然,不露声色,与下阕的意境突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下阕又以“大漠”和“长河”引出跌宕,展现了边塞雄浑开阔的景象,而以“孤烟直”和“落日圆”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画面感,从而为后面作者赞扬戍边将士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提供了依据。

书法分为创作性书法和非创作性书法。非创作性书法如书信、书稿等,对字词和语句的关注由内容决定,在书法上虽不是对字词和语句的直接选择,却离不开对这些字词和语句的处理,如在章法进程中对字形大小的安排、字间牵带关系、字体嵌入和转换,以及字词此和语句表现出的抑扬顿挫的情绪,都是书者情感的寄寓。如陆机《文赋》:

此书有行有楷,兼有草字,线条粗细、字体大小于匀称间变化,每每令欣赏者玩味而不肯释手。

创作性书法是指那些专门表现书者寄托的作品。在坚持书法创作传统及其规律的同时,其内容多为名言佳句或古今诗词歌赋,这本身就表现了书者对所书内容从字词到语句的选择倾向。如范曾书《一杯清怀》和墨童书《无声》:

五、同样都强调一个“势”字。

势,即作品的情态。在诗词方面可认为是情调、格调、意趣和风格等的体现。其中情调、格调和风格与作者的审美倾向有关,而意趣却是诗词本身从形式到结构所内具的要求,如流畅而非滞涩、含蓄而非轻佻、婉约而非做作、豪放而非傲慢、起伏跌宕而非过度跳跃、通俗易懂而非流滑炫耀,等等。诗词视意趣为生命,没有或少意趣的诗词作品味同嚼蜡。作者的审美倾向必须和诗词的意趣有效结合才能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如李煜《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据说此词是李煜写给其妻鹅皇的,是否真假可不必管,总之这是一首赞美女人娇艳乖巧的词。此词格调惊艳却不轻佻,情态自然纯真,虽有对耍逗的描写却也只是“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亦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且“轻注些儿个”、“微露丁香颗”、“暂引樱桃破”等充满词的意趣,含蓄又具有戏剧效果,令人不禁对青春的美好顿起赞美之情。

书法的势,是书法字体及其结构和章法所表现出的情态,是书法律动美和书者个性的完美结合。所以,庸俗的书法作品往往因缺乏“势”,而不被人叫好。书法的势和诗词的势一样,都是展示作品和作者良好气度的重要方面。如赵孟頫书法《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

世人对赵孟頫的书法褒贬不一,但多因各有所框。赵孟頫诸体兼擅,遍采诸家之长,虽不精于笔致,却于书中富含律动和圆转秀丽之风,并非人所谓庸俗。细细考量其势态、笔法皆有传承,仅这一方面也是令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其美感不容否定。

六、都以作者的修为为最高境界。

诗词最终不是为了反映作者对诗词有多么爱好,也不是为诗词而诗词,而是要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作者的境界是由其价值观、世界观、审美情趣等所决定的。作者良好的精神修为和行动修为才是形成这些的基础,反过来这些又对作者的修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具有很高境界的诗词,才有可能对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自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此词为其酒醉后抒情,因怀念弟弟苏辙而作。全词紧紧围绕中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天上人间无所不包,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作者对兄弟的感情和极具震撼力的人生哲理。假如作者不具有这种浪漫开远的胸怀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千古绝唱恐怕就无法发生。

书法更是以人的境界为最终追求。书法研习过程中,人会多次遇到前进的瓶颈,每一次突破其实都不是技术技巧的突破,而是认识的提高和心怀的增长,所以“书法最终是人的胸怀”这在书界已是不争的共识。如毛泽东书法《清平乐·六盘山》:

现在很多人都好学书法,但不管拜谁为师,从谁而学,到头来却非学一家之书,而是学书家做人。即便无师自通者,亦非照书抄书,而是透过前人作品窥视其人,这样才能得其真髓,才不被一点一画所束缚。诗词之学亦不出此外。

七、都是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结合。

诗词是对文字表情达意的运用,这是诗词产生的基础,离开文字便不可能有诗词。诗词又不同于日常之信口开河,它和其它以文字为基础的艺术一样把文字上升到了极具欣赏性的程度。不过诗词不是以文字本身为欣赏对象,而是通过对文字的反复重组来传达一定的态度、思想和情感,并在这一过程中以诗词特有的节奏、律动和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摆弄文字不可能是诗词的根本目的,而是重要手段。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中的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日常所见,文字也出自日常口语,可却没见过谁在日常说话时这样摆布文字,惟有诗词中才能得见。但这样的摆布无非也就是要表达作者“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感叹,不过却以强烈的画面效果给人以欣赏诗词的无限美感。

书法最早起源于对文字的记录,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书写工具的进步和书写技艺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产生和丰富了对书法美的认识,并最终把书法从实用的技艺中分离出来,而上升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审美艺术。因此,文字的具体意义可能是书法表现的内容,但是远非实用那么简单,而更多的则是以线条来传达人的一种审美需求。如颜真卿《多宝塔》: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楷书的集大成者,真书至《多宝塔碑》而定型和完善,其字体结构端庄,字形密实,字体丰腴妍丽,柔中带刚,静中含动,把汉字的一种静态美推向了极致。

八、诗词要让人读懂文字,而书法则不一定。

诗词虽不是以摆弄文字为目的,但却还没有摆脱对文字功能的依赖。作者在诗词中所传达的信息要通过人们破解文字涵义才能实现,这就要求诗词首先能够被人读懂。相反不能被人读懂的诗词如同一堆谜语,诗词也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建立在时代特点上的判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言语,同一时代的人很少误读,但是脱离时代故意造成他人误读的现象,是必须避免的。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两首诗如果今人不是学习过,理解起来并非透彻,原因在于有些人物、现象已经不是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所常见、所常想,但于杜甫那个时代却是司空见惯,其人物、现象包括典故和地域等情况作者借来如数家珍。假如今人还围绕这些人物和现象来组织文字,那就是脱离时代,无异于揪住前人的裹脚布而假扮金莲。

书法是以线条美感为基础的审美,它既可以以文字为审美寄托对象,又可以以近乎抽象的布局和演绎来表现一整套线条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因此,书法之于作品中字词能否被人识别并不存在一定的准则,主要依赖于书者的书写目的和他的表现欲望。如张旭《古诗四帖》:

但是,这不代表今人的书法作品就可以没有时代感,而应在坚持传统法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尽量体现今人今韵的时代特色。

总之,艺术是相通的,这可以使人学会相互借鉴。艺术又是分门别类的,这可以让人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各得其要。诗词是通过语言格律的形式用文字组成语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书法是通过文字线条的形式用书写造型来传达作者的意图,两者路径不同,却可殊途同归。人谓“诗书一家”,其言有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