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元人编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今属河北)寓舍,年六十八。《金史》卷一二六附传元德明。 缪钺谓:“金自大定、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固不数数觏也。” 著有《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全金元词》收录三百八十馀首,最为完备。 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再到新卫① 【注释】 ①见《遗山集》卷九。按,本诗约写于元太宗九年(1237),丁酉年。 ②伶俜(pīng):孤单无依的样子。 ③趍(qū):古同“趋”。 ④澒洞(hòng tónɡ):弥漫无边。 ⑤淋浪(làng):流滴不止貌。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⑥河平:按,金占领中原后,将统治区设为19路,路辖州(府),州(府)辖县。设河北南路卫州河平军,汲县属河平军管辖。设河平军的目的在于巩固开封之北大门。 【简析】 1234年,金哀宗自缢,金国亡。金亡之后,作为前朝老臣,元好问不仕。本诗作于1237年,元好问携家还乡,路过新卫之地,看到灾荒遍野之景,有感而发。在作者笔下,元初的新卫之地,蝗旱并发,灾荒已成,饿殍遍地,“空村人去”。作者虽名闻天下,“姓字喧时辈”,但也无能为力,难救饥寒。此时此刻,还是行走在千里平原之上,身心俱疲,“更欲驱车上太行”,将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给人留下回味。本诗的描写很客观,具有史料价值。 |
|
来自: laoxuesheng > 《卫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