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湖区综合治理战略及对策

 舟人枫 2013-04-22

洞庭湖区综合治理战略及对策

陈美章

关键词 洞庭湖区 综合治理 措施 建议

  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天然湖泊面积2625km2,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435僵cm2减少近40%,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洪水的重要任务,每年蓄调长江洪水约30%~40%。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一、湖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来年的持续治理,洞庭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泥沙淤积严重,洪水调蓄功能减退;二是洪涝灾害频繁;三是防洪工程标准低;四是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更严重的是血吸虫病已成为洞庭湖区的第二大灾害。五是体制不顺。因条块分割,洞庭湖区治理尚缺乏一个权威的整治开发同时又兼顾荆江南北的协调机构。

二、洞庭湖区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1)上中游建设水库

  长江上游兴建水库,可以有效拦蓄洪水和泥沙,对荆江河段防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大型水库,可提供120亿~225亿m3的防洪库容。在湘、资、沅、澧四水上中游,新建、扩建11座防洪水库,增加防洪库容40亿m3,将四水尾闾防洪标准提高到30~50年一遇,将大大减轻洞庭湖湖区的防洪压力。

  (2)加固堤防

  洞庭湖区湖南垸内共有堤防总长5800km,其中3471km临洪大堤,要按照重点垸、蓄洪垸、一般垸的防洪标准加高加固。

  (3)整治河道

  完成上、下荆江和界碑河段的护岸、控制河势,并对洞庭湖区的四水尾闾和四水水系洪道中影响行洪河段进行清淤疏浚,坚决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保持行洪畅通。

   (4)进行蓄洪安全建设

  为防御1954年量级洪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在长江中游地区安排分洪量为500亿m3。三峡工程建成后分洪量可以减少为320亿m3。其中城陵矶附近为210亿m3,湖南、湖北各承担50%,应抓紧落实蓄滞洪区的建设。

  (5)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对影响行洪的洲滩民垸,采取退人并退耕的“双退”方式,坚决平毁,不再复耕;对其他洲滩民垸,有条件的可采取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方式,即平时处于空垸待蓄状态,一般洪水年份可进行农业生产,遇到大洪水年份分蓄洪水。

  (6)加强城市防洪建设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形和水系,在充分利用已建防洪和治涝工程的基础上,各城市采取以城区为重点,分区设防;防洪分区与堤防布置结合城市规
划和市政建设;防洪与治涝、堤防与河道整治、现有工程加固配套与扩建新建相结合,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好洞庭湖区21个城市防洪工程。

  (7)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搞好水土保持

  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方针,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加快中小流域治理步伐,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草、育林。对于25°以下的坡耕地采取坡地改梯田(土)蓄水保土耕作措施,25°以上的坡耕地强制全部退耕还林。开展拦沙坝、塘堰等工程建设,积极进行沟道防护、滑坡、崩岗和劣地治理。

  (8)加强流域及环湖污染治理

  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抓起,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按水域功能区划制定排污总量控制规划,完成湘江流域污染治理目标,加快其余三水及环湖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城市水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结合退田还湖采用污水净化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城镇污染,适应生态农业系统。

   (9)建设西水东调工程

  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北部在现存水质型缺水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出现春旱现象,必须建设西水东调工程,引澧水和沅水进入澧县、安乡、南县、华容 4县。兴建一批供引水工程,以改善北部地区4个县的生产、生活用水质量。着重解决湖区春早时期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以及部分城市用水水质问题,维护城乡人民健康水平。

  (10)水利结合灭螺

  ①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对防洪大堤外脚50m宽范围的易感地带,结合大堤加高加固修建顺堤外脚压浸平台,并将取土坑修整成平顺规整的隔离河。凡是乱石护坡的大堤,要改混凝土勾缝或混凝土护坡。②在进行治涝建设的同时,结合垸内排灌渠系清淤配套硬化沟渠。对灌溉进水涵闸设置拦螺设施和治理闸外附近环境以防止境外钉螺进入境内。河道治理时,结合洪道疏浚,消灭洲滩钉螺。

   2. 非工程措施

   (1)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管理信息化逐步建成集防汛抗旱调度指挥、水量水质实时监控、水土保持监测、水行政管理一体化的水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实时化、管理智能化。同时,完善和新建各类水利专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各类水利信息资源的快速传输和全面共享,为洞庭湖防汛服务,为现代化水利服务,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2)探讨建立适合洪泛区客观实际的政策性保险机构

  我国洪泛区人多地少,人口相对集中,大多数人依靠湖区垸内农业生存,收人低,支付保险困难,采用自愿的原则买保险,参加保险的不会很多,理赔亏损的概率太大,自负盈亏的保险公司难以承担这样的保险任务,除非国家拿出资金弥补。采用强制的办法易遭抵制引起民怨,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建立适合我国洪泛区客观实际的政策性保险机构。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江湖关系。由于洞庭湖水位不断抬高,顶托湖口,长江洪水下泄不畅,J996、1998、1999年连续再现长江中游洪水位沙市、汉口水位都低于
1954年洪水位,而中间的城陵矶莲花塘却超过了1954年洪水位。二是人湖关系。人口增长带来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湖面减小和蓄洪困难,人湖
关系突出,这是长期困扰长江中游及洞庭湖防洪和治理的关键性问题。三是山湖关系。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湖、库泥沙淤积,洪水位上升,调蓄能力下降。四是蓄与泄的关系。堤防抗洪能力低,长期崩岸严重,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五是“主动蓄洪”与“被动蓄洪”的关系。六是重点垸、蓄洪垸与一般垸的关系。七是三峡工程与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关系。八是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四、几点建议

  1.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按《湖南省洞庭湖4350工程总体规划报告》的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洞庭湖的水面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4350km2,以提高调蓄洪水的功能。到2012年,生态循环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滞洪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和维系长江水系物种基因库的辅助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完善,生态保护监测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利用和保护好洞庭湖区的水资源。洞庭湖区的水资源,不仅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千万不能在工业化过程中,使洞庭湖的水体遭到污染。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限期达标排放;同时还要切实做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保护和恢复洞庭湖区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洞庭湖是世界最大湿地之一。因此,要按照"4350",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护和恢复洞庭湖区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监测及保护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存环境,研究三峡工程运行后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应对措施。

  2.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作为我国大湖治理的重点示范区

  (1)将洞庭湖区治理作为我国大湖治理的示范区

  将其列入我国长江治理的总体规划,并在水利投资中,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由国家发改委单列。建立环洞庭湖区的生态保护区,在加强湖区湿地保护的同时,重点沿洞庭湖区周边地区,建设环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绿色屏障,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泥沙流失。

  (2)加快小城镇建设与移民建镇相结合

  提高农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这样可以将湖区小城镇建设与移民建镇结合起来,将移民建镇的规模和数量适当扩大,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优惠,从而加快移民建镇的步伐。

  (3)坚持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

  洞庭湖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两手抓,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和规模,提高人口素质,这样,有利于缓解洞庭湖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缓解人口对洞庭湖区综合治理中移民建镇的安置压力,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员结构。因此,要把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的增长纳入综合治理的战略规划中。要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的管理机制,使湖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局面。

  3.在资金和政策上国家要重点支持

  洞庭湖区综合治理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宏大系统工程,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要实施这一项工程,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必须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作者为水利经济协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 党维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