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周国际要闻(4月15日-4月21日)

 yangmill 2013-04-22
一周国际要闻(4月15日-4月21日)
http://www. 2013年04月22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梦然

    本周焦点

    地下暗物质实验报告暗物质初步线索

    近期以较高密度出现的暗物质研究领域的成果,已让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的科学们感到兴奋。它们分别是4月初丁肇中团队发布的阿尔法磁谱仪太空暗物质研究首批结果、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具备揭晓暗物质面纱的能力,以及最近的美国明尼苏达地底实验室报告的暗物质初步线索。

    该实验室隶属超级低温暗物质搜寻计划(Super-CDMS),其研究人员日前报告了3个疑似暗物质事例,计算结果表明其是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可能性为99.81%,也就是确定性为3西格玛水平。由于不足5西格玛水平,其并不会作为暗物质证据进行发布,但意味着这是科学家们承认的一个实验结果,目前尚需更多数据予以支持。

    本周之首

    美首次研制出稳定的单原子层锗

    60年前,锗被用来做成第一块晶体管,但随后被硅取代。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科学家首次成功制造出了单原子厚度的锗——单锗(germanane),且制造出的单锗数量足够到可以详细研究其属性,进而证明,当接触空气和水时,单锗的性能仍能保持稳定。由于单锗电子迁移率是硅的10倍、传统锗的5倍,因而有望取代硅用于制造更好的晶体管。

    一周技术刷新

    美将人造肾脏成功植入老鼠体内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培育出一个肾脏并成功将其植入大鼠体内。实验中采用小鼠肾脏细胞溶解下来的胶原物质为此后肾脏的培育提供了一个“骨架”,此后再将取自新生大鼠的血管和肾脏细胞引入到上述“骨架”当中进行培育,最后新植入的肾脏实现了原有肾脏的功能,能够成功过滤血液、产生尿液。虽然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它无疑为此后自体肾移植疗法铺平了道路,使个性化器官移植离现实更近了一步。

    美研制出高性能超级电容材料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亨利·萨穆埃利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新的超级电容材料,一种合成的氧化铌,并证明其拥有稳定的储能和释能的能力,当这种新材料将被用在“超级电容”后,有望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混合动力汽车的再生制动系统等能源传送系统。但为了在实用中具有高能量密度、能在1分钟内充满电的设备,还必须由纳米尺度或超越纳米尺度的工程学技术予以配合。

    物质量子比特遥传距离和效率创新高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领导的科学家们发现,将原子“诱骗”进光腔内,能克服物质远距离传送(遥传)面临的障碍。该方法不仅将物质量子比特遥传效率提高了5个数量级,还使遥传距离提高到21米新高。最新方法的成功率为0.1%,听起来虽不高,但已经是以前实验结果的10万倍了,且这是科学界首次展示两个真正独立的系统之间的物质—物质遥传。

    前沿探索

    美将老鼠的皮肤细胞转化为功能性脑细胞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技术,直接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为功能性的脑细胞。作为细胞领域的“炼金术”,该研究使得一种很容易获得且来源丰富的细胞,完全改变其属性让其变成另外一种价值更高的细胞用于治疗。接下来科学家打算使用人体细胞进行测试,如果成功,将成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病患、脑瘫病患和其他髓磷脂失调病患的有效手段。

    调控记忆开关的关键分子得到确认

    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是有关人脑的众多谜题之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对果蝇的记忆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确认了一种关键分子,可以诱发大脑中记忆形成的化学过程,其对大脑分子记忆开关的控制是形成记忆的一个关键步骤。相关研究为开发逆转记忆缺失的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

    多年来,血脑屏障让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学家和医生很伤脑筋。而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赫伯特·韦特海姆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以向大脑传递的磁电纳米粒子,以充分释放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活化型三磷酸体(AZTTP)的革命性技术,目前试验中几乎所有的治疗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将是一个可满足多种疾病治疗的方法,并能帮助到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纳米粒子可伪装成血细胞对抗细菌感染

    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学家领导的团队日前发现,包覆有红细胞膜的纳米粒子可去除体内毒素,能够用于对抗细菌感染。这种纳米粒子可用以中和包括耐抗生素菌在内的许多细菌产生的毒素,并能消解毒蛇或毒蝎攻击中的毒液毒性,且不像现有疗法必须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进行定制,其能针对不同的结构“下手”,或成为治疗耐药性细菌的有效工具。

    “最”案现场

    迄今发现的最像地球的两颗系外行星

    人类寻找类地行星的努力再获进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研究机构18日公布,号称发现了迄今最适宜居住的类地行星和最接近太阳系的行星系统,两颗分别名为开普勒-62e和开普勒-62f的类地行星。计算机模型显示它们温度适宜,表面均覆盖着不间断的海洋,理论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研究人员称,与目前发现的所有其他类地行星相比,这两颗行星是迄今发现的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

    奇观轶闻

    摩尔定律导出生命起源早于地球形成

    摩尔定律本用于描述了计算机发展的复杂性,但美国两家实验室的科学家用同样方法来计算了生物进化的复杂性,发现如果生命进化也遵守摩尔定律,那生命的出现要早于地球存在之前,也就是说生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后来迁移到地球。但研究人员指出,也有其他可能性来解释发生了什么,生命进化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遵守摩尔定律,而在另一些时期并不遵守,或者根本就不符合摩尔定律,因而新发现更像是一种“思想练习”而不是科学证据。

    脑细胞也可以被“训练”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卫生科学中心科学家利用一种数学模型,预测了海蜗牛(其神经系统很简单但神经细胞性质却和人类很类似)的脑神经细胞会在何时投入学习,并通过一套训练方案重新训练这些细胞,使模拟记忆功能减退的海蜗牛神经元的连接恢复到近乎正常水平。这一成果或可逆转大脑记忆减退,进而成为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新方法。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科技日报》 2013-04-22 (二版)

 

(中国科技网)
责编:刘晓莹
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