疠 ⑴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 ⑵指某些烈性传染病。 ①《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疠,音赖。《长刺节论篇》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此与此节相同,故录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滑云:‘……胕、腐同。此段当为: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疠者,有荣卫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简按:此未知果是否,录以存一说。《长刺节论》云:‘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又《四时气》篇云:‘疠气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并与此节相同。曰大风,曰疠气,即疠之谓耳。” 《说文·疒部》:“疠,恶疾也。” ②《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此则癞也。” ③《素问·长刺节论》:“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发眉生而止针。”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病大风者,即《风论》及《灵枢·四时气篇》皆谓之疠也。……疠,音癞。” ⑷《灵枢·四时气篇》:“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疠,音癞。”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二·恶风须眉堕落候》:“大风病,须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即成风疾……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须眉落。” 宋·陈无择《三因方·大风叙论》:“《经》所谓疠风者,即方论中所谓大风、恶疾、癞也。” 五气![]() ①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②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④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⑤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 ⑥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⑧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⑨即战国时人所称的“五行之气”,被当作生养万物之原。此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观念。《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⑩天地五气。混沌之初,天地蕴生,五行渐变,谓之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气形已具,谓之太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此天地五气。
|
|
来自: yiyidaodao > 《自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