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黄帝内经》中的“风”

 风徽中医陈越 2021-05-14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其对“风”的论述对后世中医学关于“风”的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1.天人相应论“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谓:“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简言之,风对应于五行属木,对应于人体器官则为筋、肝、目;相对应于人的活动则表现在“呼”、“握”“怒”;在人的生活中,酸味和青色也与风相对应;由此构建出了一个完整天人相应体系,李阳波称之为阴阳术数构系。

2.“风”之为病

(1)“四时风”为病

“四时风”的论述主要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2)“八风”为病

《内经》多次提到“八风”。比如,在《素问》的“上古天真论”、“金匮真言论”、“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八正神明论”、“针解”、“示从容论”和“阴阳类论”等篇都有涉及;《灵枢》中的“官能”、“九针论”和“岁露论”中也都提及。“八风”的具体内容,相对集中地记载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在《灵枢·九宫八风》中,“八风”是“太一”在“八节”游宫的表现。据马注解,“太一”当为“岁神”。岁神游宫,斗构所指,分为四时,序为八节。这个八节就是二十四气里面最为关键的八个。也就是分、至、四立,如下图:

“八风”根据方向分别为“实风”和“虚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风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身体,主杀主害。如果太一移日风雨时至,此为“实风”。注意这里“虚风”是太一游宫的相反方位吹来的风,因为这种风向和当令之风相反,从太一朝向相反,故而我伐了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气机,所以被认为是“虚风”。“八风”邪气中又有南风主热、西风主燥、北风主寒、东风主湿之别。

(3)“五脏风”为病

“风”邪伤人,入于五脏六腑,则为五脏六腑之风,《素问·风论篇》曰:“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因此有肾风、肝风、脾风、心风、肺风等。

肝风,《素问·风论篇》:“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心风,《素问·风论篇》:“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脾风,《素问·风论篇》:“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肺风,《素问·风论篇》:“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肾风,《素问·风论篇》:“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素问·评热病论篇》:“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厖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素问·奇病论篇》:“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

胃风,《素问·风论篇》:“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又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曰:“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目风,《素问·风论篇》:“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解精微论篇》:“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漏风,《素问·风论篇》:“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又曰:“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内风,《素问·风论篇》:“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肠风,《素问·风论篇》:“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泄风,《素问·风论篇》:“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又曰:“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劳风,《素问·评热病论篇》:“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大风,《素问·骨空论篇》:“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恶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酒风,《素问·病能论篇》:“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其余尚有“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汗出而身热者,风也”等论,不一而足。

五脏风病都有“多汗恶风”的共同特点,具体定位“风”的病位则需要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生理特性以及相关的经络、皮部。比如肝风,除了“多汗恶风”之外,其最具定位意义的症状是“善怒”“色青”“时憎女子”,怒为肝之志,病在肝故善怒。肝脉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又肝主筋。肝病则宗筋纵,少腹不舒、阳痿等病作。

(4)五运六气理论中的“风”之为病

五运六气理论是基于天人相应提出的,其内容不过是在阴阳、五行、六气的基础上,加上了时间的概念,从三维的角度上升到了四维的角度。其对“风”之为病的论述更加的系统化,也更重视从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角度去探讨“风”的致病特点。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中对“风”之为病的论述主要详细于《五运行大论篇》和《至真要大论篇》。

《五运行大论篇》主要从五运的角度探讨风病特点。《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木运太过则风气偏盛,其致病一方面是本脏自病,肝风内动而“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另一方面则是所胜受病,即被克伐的脾土出现相关症状,而“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

又曰:“岁土太过……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土运太过,一方面湿邪困阻中焦,肝木抑郁,木郁而发则风动;另一方面,湿土乘肾水,肝风作为复气出现,从而出现“风雨大至……病腹满溏泄肠鸣”的症状。

又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土运不及,肝风偏盛,出现的症状与木运太过时所胜受病的症状类似。

又曰:“ 岁水不及……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水运不及,湿土偏盛,脾土乘肾,则出现肝风的复气,而出现相关症状。

《至真要大论篇》则从六气的角度阐释“风”病的相关症状,并且确立了治则。其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又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又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又曰:“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主要从“风”作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胜气、复气其发病特点。

自然界中的风气正常的情况下,春季“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阳气随着木气升发,冰雪解冻,万物复苏,百草萌生,推陈出新。风气太过则会变成风淫,导致疾病发生。风气为病,多发生在以厥阴风木客气司天、在泉或为间气的相应月份,也容易发生在木运太过或金运不及的年份。风气太过或不及均能导致自然界的气候异常,风邪也是六淫之首,容易夹杂其他邪气,导致机体发病。风邪从外及内则为“外风”;人体自身因气血津液的异常,导致肝气失司,风从内生,则为“内风”。内风、外风导致机体失调的表现均可以归纳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无论是从五运的角度和六气的角度讨论“风”的致病特点,都偏重于从风木与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角度阐释;在《素问·风论篇》中对“风”的讨论则侧重于外感“风”的发病特点。但是,关于“风”的治疗,无论外感还是内伤,都适用《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只不过需要灵活变通而已。

3.“风”的养生启示

“风为百病之长”,又为“百病之始”,所以避风是为养生第一要素,所以在《上古天真论篇》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又提出“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