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开好特色服务“五趟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 |||||||||
| |||||||||
一是进镇入村,“下乡招聘大蓬车”驶入基层。为帮助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从2009年开始推出的“就业大蓬车”进乡镇活动已累计开展近50场,受到当地农民朋友欢迎。去年共组织14场“就业大篷车”进镜湖新区和绍兴县、新昌县所辖乡镇,563家企业送上2万多个岗位,吸引当地1.7万余名求职者,5248名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实现就业。今年1-3月,已组织“就业大蓬车”进乡镇活动3期,共组织308家用人单位带着6780个就业岗位到东浦、袍江、越城区举办招聘会,进场应聘7200余人。同时,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为载体,将就业服务工作的触角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全市175个社区已全部达到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标准,创建率达到100%;全市2387个行政村,已建成基层平台2352个,创建充分就业村1983个,创建率达到84%,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全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就近就地共享招聘信息,找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是服务企业,“外引技工长途车”招才求贤。为帮助部分企业解决技工短缺的矛盾,一方面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外省市的劳务协作,推出“外引技工长途车”,为企业“招兵买马”提供便利,组织企业到技工院校比较多的省市进行招聘,为企业引进急需技能型人才搭建平台,努力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今年1-3月,共组织13家用人单位到丽水、安徽淮南等地参加人才招聘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企业缺工状况。 三是铺路架桥,“校企对接碰碰车”实现双赢。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帮助部分企业缓解技术工人短缺,从2008年至今,已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校企对接活动,希望通过引导和鼓励,加强区域间劳务协作,促使校企双方建立自愿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为校企双方搭建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校企对接碰碰车”通过到外省市走访技工院校,组织本地企业与外省市院校“联姻”,举办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建立定向培养机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五届校企合作技能人才供需洽谈会的举办共引进各类技术人才近5万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矛盾。 四是重点帮扶,“就业援助直通车”服务上门。就业工作是民生工程,对于就业困难对象,更是应该重点做好帮扶。“就业援助直通车”通过深入社区,制定援助计划,实施“一对一”帮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中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就业,并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监测,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跟踪一户、稳定一户,”实行基数归零,动态归零。全市2012年已通过各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户数1户,实现就业1人,农村低保家庭户168户,实现就业206人。“就业援助直通车”在市区部分社区进行“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活动,真正把就业服务送到了社区居民的家门口。继续开展面对就业弱势群体的“123”再就业援助工作,2012年市本级在“123”再就业援助专柜登记要求援助的下岗失业职工为为443人,介绍267人次,介绍成功176人。同时,积极落实稳岗援企措施,按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保补贴,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2013年市区第一季度为7554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028.63万元;为524名农村4555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59.04万元;有18家企业招用39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补贴18.76万元;在公益性岗位上安置227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补贴38.40万元。 五是圆梦创业,“创业扶持助力车”全程护航。为帮助更多有创业梦想的人圆梦,进一步细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的操作办法,先后出台《绍兴市区用人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申领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办法》、《绍兴市区工商企业申领产品来料加工补贴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绍兴市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及《关于申领创业带动就业等补贴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及时发放相关补助,2012年共发放一次性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险补助144人,共计39.32万元;受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277人次,实际放贷118万,贴息15.86万元;审核城镇失业人员种养殖业补助4人,补贴19.5万元;认定一个绍兴市城镇失业人员创业园(金德隆创业园区),发放创业园补助20万元,发放进驻金德隆创业园区14家企业的租金补贴15.21万元,有力保障了劳动者创业质量和进程。此外,连续举办五届创业项目展示会,展示会集创业项目展示、创业政策咨询、指导专家服务于一体,推出适合初次创业的项目,涵盖小手工艺、餐饮、家具用品、旅游服务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一经展示,就受到了创业者的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