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亳州市职业教育行业发展主要指标

 观研天下 2023-08-03 发布于湖南

顺应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相关行业报告参考《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2023-2030年)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国内外大型企业,结合亳州市产业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提档升级,培养高素质的产业蓝领技术工人。支持弹性学习,建立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现代中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发挥院校、行业企业作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提高教材质量,规范教材使用。力争到2025年,创建省级B类学校5所,省级A类学校2所,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组建市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6个。

二、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提高技能人才培训积极性。围绕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有效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对贫困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其中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培训期间,按相关政策规定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针对贫困劳动者,可免费参加所在地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含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给予伙食、住宿和交通补助。对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并开展新技工系统培养的技工院校、对子女接受技工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按相关政策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对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并提供培训项目推荐、创业担保贷款、后续扶持等服务。

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改革,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完善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方式科学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发放制度,年均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益。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亳州市构建多层次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

加强市、县(区)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家政实训基地5个。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并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承担培训任务。推动企业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制定职工培训规划,采取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方式,大幅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对企业新招用和转岗的技能岗位人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推进产教融合试点。

针对性开展职业培训

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行动,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基层就业工作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即将退役的军人开展退役前技能储备培训和职业指导,对退役军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面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和残疾人,实施“雨露计划”、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求,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培训

以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和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为重点,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业培训(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网络平台等,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开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