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狩猎》影评观后感:暗示在传染,想象为证据

 云中公子 2013-04-23

《狩猎》影评观后感:暗示在传染,想象为证据

        

 

       丹麦电影《狩猎》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典型案例。《狩猎》还有一个翻译是《诬网》,这题目更能直接表达电影的主题。诬陷一个正派有爱心的人,真的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假思索地编织诬陷的网络,用所谓的道德之器捕获了无辜的人。

     谎言来自一个小女孩掺和着想象的一句话,她很不经意地提到了大叔的性器,意思很含糊的。可是幼儿园的园长马上从这句语意模糊的话里听出另外的意义,这个意义其实是她想象出来的,然后她约谈当事人,接着召开家长会,期间她说的话又很“含蓄”,这些含蓄的话往往给听者产生想象。听者以为他听到了真实,其实都是他从含糊不清的语义里想象出来的。一句含糊不清的话,就是一个强烈的暗示,这个暗示催生了听者的想象力。当说者越来越多的时候,暗示就在乌合之众里疯狂传染,乌合之众的想象就成为证据了,启用道德来审判无辜之人了。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作者无情地嘲讽了一般的群体,都是没有理性可言,从来不使用逻辑和事实证据来思考一个问题,他们容易被暗示,容易被自己的想先所鼓动起来,表现出残忍的心态,对一个人实施暴力的惩罚——往往借道德名义来进行的。

     电影故事里的谣言之所以产生,乃人们都坚定地认为:小孩子不会撒谎的。乌合之众所进行的一系列推断,就是以“小孩子不会撒谎”作为大前提的。许多的谎言,一开始就错了,乃是人们把谎言建立在并不牢不可破的假设前提上。从谎言推断出来的,只能是谎言。小孩子不会撒谎,这本是一句谎言。其实小孩子很喜欢不自觉地撒谎,他们爱把自己的想象当作事实来描述,还常常混淆了想象和事实。并且,小孩子很容易被大人的话语所暗示所误导的。

     可怕的是,在这个谎言疯狂传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自认为道德正派,即使事实揭晓了,他们还意犹未尽,陷入狂热中。《狩猎》这样的故事,一直在世界各地发生,越封闭的环境越可能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