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的叶芽:
兰花的叶芽特征是我们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可许多兰花书籍在描述“宋梅”这一品种的叶芽特征时却不一致,有说是淡红色,也有说是深绿带紫色,还有说是淡紫红色等等。那么,究竟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只要亲手种过“宋梅”并且细心观察了叶芽生长过程的兰友都会清楚,其实这些描述都是正确的,只是这些兰著选择了叶芽生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来描写罢了。我们通常说的芽色,是指叶芽出土后“开口”前的叶鞘的色泽,然而叶芽出土至“开口”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期间叶芽色泽也会不断地变化,若不明白这样的变化,自然会导致“芽色不同”的误解来。
1)“宋梅”叶芽萌发出土之前,一开始芽体呈白色,仅芽尖微有红晕,随着新芽的发育膨大,内层叶鞘长出时,芽尖红晕也不断地扩散,并逐渐出现细丝状淡红色线,色泽由下而上逐渐加深。
2)“宋梅”叶芽出土后,叶鞘的色泽受光照影响,生成叶绿素,鞘色逐渐转绿,而附着在叶鞘上呈雾状和丝状的红色斑也不断加深,但由于光照的强弱不同,其色泽会有一定的差异。也有人认为芽色与水肥、植料和植株壮弱有关,经反复观察和查阅相关植物学资料,水肥、植料和植株壮弱对芽色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直接的,实际上是叶芽的生长速度影响到光照量而导致的误解。在叶芽长出最后两片鞘叶时我们会看到鞘尖和新叶上头上会呈微透明状,俗称“白头”,这是梅瓣花的共同特征。


“宋梅”的花芽:
“宋梅”是易花品种,其花芽一般在每年的7-9月间萌发出土,尔后随着天气转冷,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休眠“春化”期,直到开春气温回暖后才会重新开始生长。而在这样大半年的时间里,正是居心不良的贩子“剥花”骗人的时候。为此心平气和不贪婪,脚踏实地练就“看苞识花”水平尤显重要。
1)“宋梅”花芽的筋、麻、砂晕及壳色:“宋梅”花芽特征明显,细观筋、麻、砂晕可以用“空、活”两字概括。空,是指苞壳上的筋脉明显而透顶,正因为筋脉明显而透顶,筋脉与筋脉之间才会构成空隙来。活,是指苞壳上的砂晕浓重,正因为砂晕浓重才会彰显苞壳的鲜活。“宋梅”花芽的苞衣淡粉紫底苞尖带绿彩,筋、麻赤紫,苞衣由外往里层层增绿,“贴肉苞衣”阔大,绿彩浓艳且有白边。另有兰友说“宋梅”定有绿苞衣三片,俗称“上三彩绿壳”,这倒不一定。虽“宋梅”极易出现“三绿贴壳”,甚至“四绿贴壳”,但大部分“宋梅”只有1-2片绿贴壳。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花芽和叶芽一样,它在出土前后至“透蕾”前,不同的生长阶段其色泽也会因光照的时间和强弱有所变化。
2)“宋梅”花芽的蕾形:“宋梅”花芽刚破土时,苞尖相对合拢,有紧吻一起,微分或裂开状,俗称为“鸡嘴”,其苞尖有“白头”。花蕾蕾肉底部和胞衣间有一定的空隙,俗称“下有空房”,蕾肉顶部和胞衣间亦有一定的空隙,俗称“上有空头”。在孕蕾中期,用手指轻捏花苞,可以感觉到花苞蕾肉底部和顶部都呈圆钝形,俗称“上下结圆”。在孕蕾中后期,可以看到随着胞衣内花朵的发育生长,逐渐上升将苞衣涨裂开来,在花蕾顶部形成“雀嘴”。而到了孕蕾后期,花瓣顶端透出胞衣,我们可以看到“宋梅”瓣缘有白边的特征。“宋梅”花朵朝天绽放,边绽放边起杆同时逐渐转头。



“宋梅”的花:
在我们日常选花购草遇到不能定品时,常会说到:还是见花再买吧。“见花再买”说的是只有“花”才可以作为鉴定品种的最终标准。当然也只有认得“花”,熟识“花”的不同开品,掌握“花”的基本特征才能做到“以花定品”。
“宋梅”在瓣型理论中成其梅瓣花艺的代表种,历代兰家评价甚高。“宋梅”的通常开品其舌瓣短圆阔大放宕适度,捧心软糯光洁圆整,中宫不紧小与外瓣配比合理,外瓣圆而紧边,主瓣正挺上盖,副瓣一字肩平、展绽有姿而拱抱,色俏质糯,细高杆,花开经月色不凋形不变,神韵轩昂。这些都是“宋梅”之所以成为梅瓣花艺无上品的重要原因。
1)“宋梅”的不同开品:“宋梅”虽然是瓣型理论中梅瓣花艺的代表种,但实际上其开品却变化多端。我们经常见到的开品就有:标准梅瓣开品、荷形水仙开品、梅形水仙瓣开品、白舌开品、双花开品以及介于以上几种开品之间的变化无穷的各式开品。一般来说“宋梅”特壮大苗易开“双花”和“荷形水仙”;壮苗大草易开“梅形水仙”;矮壮中苗易开标准“梅瓣”;至于“宋梅” 唇瓣无红点的“白舌”开品并非是从“宋梅”中产生“芽变”得来的“素心梅”,“宋梅”常开“白舌”是品种特性,不能保持稳定。“宋梅”的不同开品还与种养环境、植料和养护管理有关,特别是“孕蕾”和“放花”期的水肥控制影响最大。如“孕蕾”期间充分“春化”适当“疏蕾”,“露嘴”时“荫放”,“拔葶”时盆内“扣水”并保证足够的环境湿度,利用光源调节花向,是能获得较好开品的。
2)“宋梅”的不同花色:“宋梅”花色一般呈俊俏鲜丽的嫩绿色,瓣质厚糯,瓣面有通透“玻璃质”感,细品之下,花瓣层次丰富,晶莹透亮,犹如翠玉。在不同的光照和管理下,“宋梅”的花色在保持相同质感的前提下其成色变化多端。光照过强过弱甚至是“套袋”和使用不同“光谱”的光线,宋梅”的花色会出现“老绿”、“翠绿”、“黄绿”、“白绿”、“乳白”甚至是“乳黄”等变化,这些变化在恢复正常管理后就会还原。“宋梅”会有少量开品在其外瓣的中心出现断断续续的红丝。如单单出现主瓣正中,部分兰友称其为“鹤顶红”。出现这样的色线会让“宋梅”瓣色失去纯净感,实属不雅,所幸这样的色线只是偶然的现象。




3)“宋梅”的花茎:“宋梅”的花茎是春兰中典型的细高杆,通常都能花开出架。茎高与养护管理有关,也与“绿贴壳”的数量成比例,“绿贴壳”的数量越多花茎也就越高。花茎色泽与苞衣色泽的变化相似,花茎自绿底缀紫红筋、色鲜彩的苞壳中抽出。随着花茎的伸长,我们可以看到“宋梅”的花茎呈绿底缀紫红晕,顶上一节花茎转为翠绿色。花茎的色泽会因莳养管理等外因其色泽深浅有一定的变化,有时花茎会呈翠绿色或白绿色,仅茎节留有红晕。


4)“宋梅”的外三瓣:“宋梅”花容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外三瓣上。其变化有“三瓣紧圆”的标准梅瓣、“短阔收根”和“收根放角”的荷形瓣、“长脚圆头”的梅形瓣等等。但无论“宋梅”的外三瓣形状如何变化,其外瓣上的一些基本特征是不变的。这些不易产生变化的特征是:瓣肉厚糯的质感不变;瓣肉上有暗隐的同色花筋不变;两副瓣呈“一字肩”不变;外三瓣头带尖锋不变;外三瓣肉厚,瓣根边薄,微微内卷不变;外三瓣镶似白边的特征不变。




5)“宋梅”的捧:关于“宋梅”的捧,几乎所有兰著一致认为是“蚕蛾捧心”。然而在事实上,“宋梅”的捧并非简单的如此一笔带过,我们能经常看到的宋梅”捧瓣的形状有:捧兜较厚硬,但捧瓣尚能分窠或分头合背,唇瓣较短小,中宫略感紧小的“分窠半硬蚕娥捧心”;还有捧瓣质地较软糯滋润具肉质感,两片捧瓣分窠却合抱端正,圆润而光洁,捧心顶部不露鼻背,捧心侧面不见舌腮的“软蚕娥捧心”。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偶尔见到捧心厚硬,捧瓣连肩搭背,舌瓣尖小,中宫紧缩的“硬捧宋梅”。但无论“宋梅”的捧心如何变化,其特征还是有迹可寻的,首先“宋梅”捧头有象“握拳”时凸出的关节一样的机理。其次“宋梅”捧瓣根部有与外三瓣相似的中厚边薄,犹如白色裙边般的特征。




6)“宋梅”的舌:“宋梅”的舌的形状与捧瓣结合构成“宋梅”各式各样的中宫。我们能经常看到的“宋梅”舌的形状有:大小适中、短而圆正的“刘海舌”和放宕适度的“如意舌”,当“宋梅”开“拳头捧”时还可以看到退化到犹如“雀舌”的唇瓣。“宋梅”舌面上的色斑,有时只有一小红点,有时其正面净白仅舌根部有红点,但大部分“宋梅”舌面上的红点不规则。







7)“宋梅”的香气:“宋梅”的香气为江浙春兰典型的幽香。这是一种奇特的香气,大凡欣赏过“宋梅”开花的人,都会被那种“着意闻时无处觅,传香却在无心时”的幽香所深深地吸引。然而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种幽香并非是固有的,它只有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才会释放。按老法以腐植土种植并施有机肥,要比以硬植料施无机肥的温室苗其香气更甚。
对于鉴定一个品种,平时的经验积累必不可少,只要我们坚持多看、多听、多想、多实践、多总结,用“五多”去了解一个品种,抓住一个品种的基本特征,综合全面地来看,就会掌握这个品种的神韵气质,就可以达到不必细看,仅凭远观便能鉴定品种。“宋梅”是著名的“人格花”,但愿所有“爱兰”之士在“宋梅”身上感受到的永远只有人性的真、善、美。
种兰开今,借兰陶情,喻兰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