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酉戏

 民族地志 2013-04-23
追根溯源,大多数湘西地方戏曲是伴着湘西文明的极大进步由外地泊来并进行本土化改良的。酉戏例外,同人称“戏剧活化石”的茅谷斯、傩愿戏一样,它是本地原生态的出产货。虽说这种清末产生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小剧开始是由汉族艺人创立的,但一直养成在土家族的怀抱中,流行于永顺、保靖、龙山、古丈等地,有《山伯访友》、《百日缘》、《五姑娘》、《安安送米》、《姜女下池》等100多个剧目。民国三十年前后,保靖县“酉剧时代剧团”的抗日救亡演出活动就曾盛极一时。

  酉戏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当地新生事物、地域见闻、生活趣事和古典传统折子戏,通常以“文戏”为主,流露出土家人亦庄亦谐的生命意识,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唱词通俗易懂。如传统折子戏《山伯访友》中山伯唱词:“每日坐书房,心中闷得慌,灯下苦读习文章,何时把名扬?”

  其唱腔是由民间灯调《十绣》和曲艺“三棒鼓”的曲调演变而来,分“生、旦角唱腔”和“丑角唱腔”两种。“生、旦角唱腔”平和婉转、行腔自如;“丑角唱腔”节奏明快,诙谐幽默。

  酉戏表演坚守韵白(人物出场时的表白)、诗白(人物坐台时的道白)、唱词(人物表演时的唱文)、动作套路(击乐时演员的舞台调度)等规定。出场人物少,5至8人就可搭台唱戏,故又被称为“家庭”戏班。
酉戏其实就是灯儿戏,灯儿戏源自民间曲艺三棒鼓。传说百余年前,民间艺人依据三棒鼓曲牌唱腔,演化出一丑一旦两个角色在方桌上演唱说逗的新表演形式,谓之灯儿戏。有《掐菜苔》、《闹五更》等曲牌50多个,其音乐适应性强,传统戏、现代戏都可采用,并且旋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

保靖县酉水戏剧团是业余剧团,始建1941年3月,当时 保靖县城以杨金荣、胡治仁、王忠平为首的灯儿戏爱好者,以灯儿戏乃风行酉水河畔之吟唱,发起改灯儿戏为酉戏,备文呈报县政府,组织建立保靖县酉戏时代剧团。当年6月24日县政府以发文字第(5319)号指令照准,并颁发国记,尺度式样,逐照刊刻使用。建国后,以王云川为首的酉戏剧团几度活跃。20世纪50年代他编导的历史剧目《孟姜女哭长城》脍炙人口。80年代初,多才多艺人王云川收男女艺徒12人,一边教纸挣扎生活费,一边学习酉水戏。他倾其终身积蓄,添制戏装一整套,还制作各式头盔、道具、积极传授酉戏技艺于后人。其间,他编导酉戏《男装进府》《秦香莲》等拆子戏在全县业余剧团会演中获奖。1981年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金汉珊和自治州文化局局长杨永鉴一行来保靖,特意参观了王云川师徒亦工亦艺的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