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健候长子少候先生独得其全,清末民初时成为该拳系的代表人物。少候性情孤僻暴燥,选择传人条件极为苛刻:“一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二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三不教经不起打骂的”,是个有名的三不教。小架“阳春白雪”拳中极品,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候宗师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笔者以为这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
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载“少候传田兆麟、尤志学等,许禹生亦从少候学 1937年吴图南著《国术概论》载“少候传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乌拉布”;见著于媒体报导的少候传人有田兆麟、吴图南、顾履平、张虎臣,与2006年永年官方撰《永年太极拳志》所载相仿。从有关资料分析,诸前辈所练杨氏拳小架均与澄甫宗师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笔者按:此反而可证大架源于小、中架,本文“3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还将对此展开论述),所不同者在于拳势复杂、拳速奇快、身法变化相异,风格不同而已…愚以为前辈大家拳势风格相异属于正常现象,正如同父母的弟兄,虽有相同血缘,长相却各具特点。大架如此、小架亦如此。一种事物,自始至终总是维持着原始(来)的样子,不可能进步、更谈不上发展。近期在网上看到田嘉颖先生一篇文章,言其父田兆麟前辈小架练法,有揽雀尾三道圈,云手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说…这与吾师张虎臣先生所传拳架练法极为相似。笔者愿向少候拳系各支派传人学习,以祈相互砌磋交流,将少候师祖拳艺发杨光大。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候先生是该拳系代表人物。健候性情祥和,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官方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候传人除长子少候、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健候拳架是何等样式,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候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的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而且改革的思路基本相同。吾师言,健候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在杨拳体系中占极其重要地位。只是许禹生在民国初期为(北京)武术界领军人物,在北平体育研究社、讲习所、行健会、国术馆任副社长、副所长、副会长、副馆长(笔者按:正职多由北平市长兼任。许虽为副职,却是上述机构的实际负责人),工作极忙,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信息披露。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间有何联系?笔者以为三种架别练法不一,功能有别,其实质均为杨氏拳技,只不过各有侧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于技击,中架主功、偏于增长劲力,大架体用兼备、利在普及。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杨氏太极拳体系。
小架高难、中架复杂,非悟性风慧者不能学;大架脱胎于中、小架,易于普及人皆可练。大、中、小架恰如三层梯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难登堂入室。依笔者教学经验而论,三年大架后再学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学小架,效果较好。
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中架拳路过长,拳势繁复,难在缓而不断,体力不足者难以支撑,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轻时在用架、练架上下过苦功,晚年后练的最多的还是预架(笔者门内称大架为预架,下同)。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最喜欢的、练的最多的是预架,原因在于中、小架过于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