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公墓正式名称是“新圣母公墓”,也称“名人公墓”,是世上唯一对外开放、收费的文化景点。该公墓安葬着一些国人熟知名人,如赫鲁晓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芭蕾明星乌兰诺娃、文学家契诃夫、果戈理、阿·托尔斯泰,还有苏联英雄卓娅、奥斯托洛夫斯基等。
日前我有一次赴俄拍摄的机会,我拍摄的重点就选在新圣母公墓。
走进墓园,映入眼帘的是那么多精美的雕塑。我看到一对青年男女拥抱着跪在一根高高的圆柱上,他俩一定有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情吧?一尊绅士的雕像旁搁着剑和盾,是否他曾戎马一生?一位母亲搂着孩子沉重的垂下的头,是什么让母亲如此伤感?还有一尊很大的雕塑,似缓缓拉开的帷幕,中间是个正在献演的艺人,这尊雕塑色彩特别绚丽多彩……一个又一个的墓碑雕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生故事。
太丰富太精湛了,两千来个墓碑雕塑各具特色。有个墓碑上表现的是逝者的一个投影,是的,人走了,影子还留在亲人的生活之中。有个墓碑上是逝者的漫画像和他的亲笔签名……
许多雕像和真人同样大小,以至于远处一位老妇人正在献花时,我还以为她是一尊雕像呢。我去的前天正是俄罗斯特有的“送冬节”,扫墓的人可能比较多,所以墓地里摆放的鲜花很多,它们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感人。
俄罗斯还有一个风俗,亲人祭扫时会在墓前留下装在照相镜框里的逝者生前肖像,真有一种“故人重逢”的感觉。四周一片宁静,唯有我的防滑靴踩在厚厚积雪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四周一片银色,穿行在一个个十字架和雕塑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也有一份永恒之美;公墓拥有一份永恒宁静。”
我曾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一个乡村公墓里拍摄。那里的墓碑不大,但个个精致而各不相同,看得出都是精心构思的。他们不是在扫墓时才摆上鲜花,而是常年种植鲜花。那天我去时,两个青年义工正在每一个墓前的鲜花上悉心浇灌。
从俄罗斯拍摄归来,恰逢清明时节,我随兄姐一起去扫父母的墓。只见四周坟墓的纸钱烧得烟雾腾腾,PM2.5是大大超标了,人在九泉之下还得受此雾霾。当然家属是好心,“让死人多得些钱财”。中国的千千万万个墓碑样式千篇一律,偶有几个百万元级的豪华墓塚,又是惊人的雷同:占地大、墓塚高,一对大石狮加上围栏,只见财气不见文化。不过大大小小的墓前供品倒是同样的丰盛讲究,“吃在中国”的文化在中国公墓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幸好不是民族文化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