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桥流水人家

 苏迷 2013-04-23

小桥流水人家

杨玉永

   在太湖之畔,古运河的东面,有一个四面临水,五湖环抱人间仙境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

   同里,旧称“富士”,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士”两字重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东临同里湖,南濒叶泽、南星湖,西畔庞山湖,北连九里湖;千年古镇同里就像一朵高洁的睡莲,在连天碧水中轻摇浅荡着,让人感到一种意境美,一种超脱美。

   同里在江南是一副真实的山水画,最著名的景点是“一园、三堂、三桥”。

一园,是江南经典名园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之间,它原是一位叱咤风云兵备道的私宅,任兰生在官场失意后,落职回乡建了这座占地近十亩的宅园,取《左传》中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将园命名为“退思园”。园中建筑真可谓天工开物,尽得造化之妙,亭、台、楼、阁、廊、坊、桥、檞、堂、房、轩移步换景,达到建筑的特殊技艺和艺术效果。那“菰雨生凉”的轩底,采取三条水道的设计,保持池水循环,形成天然的降温设施,堪称“绿色生态空调”。“眼云亭”峭立山岭,凌云飞檐,为山亭制作之特,让游人在惊叹之余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感。

三堂,同里名人多,“三堂”是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同里的“嘉荫堂”、“崇本堂”和“耕乐堂”反映了当时的时俗风尚的同时,也含蓄的表现出建筑主人的个性和志向。位于同里竹街尤家弄口的嘉荫堂,旧时称柳宅,是南社诗人柳亚子之叔柳炳南为柳姓子侄建造的读书之处。进门厅,过天井,你会发现主建筑屋脊中央的“松鹤长春”的砖雕和“福禄寿”三星高照,颌首微笑着迎接远来的游客。嘉荫堂的主建筑俗称“纱帽厅”,建造风格为仿明建筑结构,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梁棹窗棂精雕细刻,“八骏图”、“岁寒牡丹”、“连生贵子”、“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贯穿于整个主建筑之中,让游人联想起昔日的柳炳南经过对一生经商谋生的反思,终于大彻大悟,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惜重金,建造书屋,聘请名师,鼓励子侄后代跻身仕途,封妻荫子,嘉荫堂之意也许于此。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是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宅第。走进崇本堂,前后五进的院落,前低后高,寓意为“步步高升”。湖里花台的小院里,天竺和红枫相应缠绵;厅东侧有一条仅容纳一人行走的陪弄,让人感受到豪门深如海的神秘;正厅五架桥刻着“日进斗金”和长窗的裙板上刻满了富贵图案,这些图案雕刻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耕乐堂是三堂之中年事最高,占地较大的明代建筑。明代处士朱祥所建,朱祥因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由于有功本应授,但他坚决不为官,隐归同里,建造了这座占地六亩四分的耕乐堂;耕乐堂分前宅后院,堂内有楼、园、斋、阁、榭巧妙构建,跨进门厅,呈现在你面前,是前后两楼,前高后低,庄重朴实,楼层高爽明亮,四周设有栏杆“吴三靠”,园中石砌荷花池,发出一缕清香,鸳鸯厅、环秀阁和桂花厅处处蕴涵着躬耕林下的隐士之风;桂花厅内金桂、银桂两株古树,历尽风雨沧桑,依然散发着馥郁芬芳的桂花香。

三桥,同里布局因水而建,因水成街,沿着河水的两岸,曲径通幽,桥路相通;每当游览观光的游客来到同里总被导游带到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桥”上去逛上一逛。同里人对“三桥”情有独钟,有“走三桥”的习惯,每当喜庆和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们抬着火红的花轿,穿着火红的衣裳,吹吹打打走在三桥上,祝福新人:走过太平桥,一生太太平平;走过吉利桥,永远大吉大利;走过长庆桥,世代长生喜庆。

当你来到小桥流水人家,品尝这里的银鱼、白鱼、白虾时,你会忘记了都市的繁杂与浮躁,让那颗为名为利奔波而劳顿的心,有一份悠闲,有一份得意。

小桥流水人家,多么宁静而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