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

 昵称60940 2013-04-24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摘要)


唐山 乌木


目 录


目的和意义

一、劳动密集程度的衡量

(一)人均资产

(二)其他衡量指标

1、成本

2、增加值

3、人均占用固定资产

4、人均占用土地

6、人均资本和负债

(三)平均雇员和平均薪酬水平

——平均员工人数

——平均薪酬水平

(四)平均数

(五)常用的衡量劳动密集程度的指标

二、基于扶持目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的几点考虑

(一)关于认定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客观原则

——属地原则

——分业和不分业原则

(二)简易认定

(三)基于扶持目的认定对资产的一些特别考虑事项

——租入资产

——在建工程

——债权

——股权性投资

——可能的低估资产事项

(四)国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殊考虑

——经营资产

——员工

——劳动报酬

三、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考

参考资料


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6次,提出“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的政策思路;5年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17次;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正式确立了“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方针。在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13次;提出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15次;提出“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认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目的一是作为一项基础理论研究,为国家经济、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二是便于有效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社会资源的使用充满着期望---用较少的资源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相比较资本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能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同样投入1000万元,投在金融业也许只能新创造1个就业机会,投在重工业也许可以创造10个就业机会,投在轻工业也许可以创造100个就业机会,投在小型、微型企业也许可以创造1000个就业机会。


2005年底全国13.07亿人口中(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蒙),15—65岁人口有9.41亿,占全部人口的72.0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亿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5亿人;从就业构成来看,有3.4亿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就业人口的44.8%。如果按人均耕种30亩土地的较低等水平计算,我国只需要6000万农业劳动力;按人均耕种20亩土地的低等水平计算,我国也只需要9000万农业劳动力,到202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5亿人,国家计划保有耕地的底线是18亿亩(2005年末是18.2亿亩),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进,庞大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些年,我国城镇每年净增的就业岗位平均只有700万个(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们估计该数据可能偏低),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有1500万左右,应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1000万左右,这样,每年新增就业缺口可达1800万左右。


我国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客观上不可能依靠资本或资源密集型企业解决普遍的就业问题。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评选出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只有2005世界500强的6.31%,雇员数却是世界500强的42.73%,人均资产是世界500强的14.78%。截止2005年12月31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是29.88万亿,总量很大,但除以13亿人,人均拥有的广义货币量2.3万元。在劳动力资源中,我国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有10.88亿,占全国13亿人口总数的83.28%,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按常规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解决普遍性的就业问题!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超常规的就业之路,这条路子就是十六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号召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些年,我国GDP每年都保持很高的增长率,但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缓解,反而加大了,容易让人误以为我国经济是“高增长,高失业”,其实这是一种假象。我国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原来的隐性失业、不充分就业显性化。就业难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年后期即开始出现,那时解决就业难的方法是把城市就业青年往农村塞,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种解决就业难的办法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前后历经20多年,俗称“捂盖子”。


一、 劳动密集程度的衡量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密集度的基本指标是单位土地上生活的人口数量或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我国人均拥有土地是11亩,或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135人,这是我国的基本人口密集状况。对企业而言,土地是生产要素之一,是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恩格斯)。对生产要素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分为土地及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也有将知识、技术列为生产基本要素的。根据各生产要素在总要素中的地位或所占比重,可以划分为土地及自然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企业)。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就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和土地所占的要素比重较高,智力劳动和资本所占的要素比重较低;反之,当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时,体力劳动和土地所占的要素比重较低,智力劳动和资本所占的要素比重较高;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评判标准。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已经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我国,食品工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低的资本要素密集意味着较高的劳动密集,而劳动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似乎没太多的相关关系,2005世界500强中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人均资产占用不到15.6万美元,如果按人均收入9万美元计,资产薪酬倍数(人均资产/人均薪酬)仅为1.73倍;而微软公司的人均资产占用是162万美元,是行业平均值的10多倍。


(一)人均资产


按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应收债权、仓库里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对外投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在建工程,土地等。为便于计算,这里的资产值直接取数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


财务概念的资产并不等同于法律概念的财产所有权,对于一项资产,企业可能拥有所有权,也可能没有,如土地,按我国目前法律,所有权只能属于国家和集体,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企业的资产也并非可由企业自由处置,如已抵押的资产。


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是按历史成本原则保守核算的,当某项或某类资产帐目价低于市场价时,将计提坏账准备或贬值、减值准备以便将该项、该类资产的帐面价减计至市场价;而当某项或某类资产帐面价高于市场价时,则不按该项、该类资产的市场价进行调整,如果原来没对该项、该类资产计提坏账或贬值、减值准备的话。所以,如市场价格体系没发生重大波动,企业会计报表的资产总额往往是被低估的。


在我国现阶段,不同的企业,可能遵循不同的会计制度做帐,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有好几十套企业会计制度,由于会计核算原则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企业,由于按照不同的会计制度核算,得出的资产总额可能会有一定差距。


虽然存在上述缺陷,但毕竟企业资产反映的是企业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总体占用情况,全面衡量一个企业占用的可计量的社会资源总量,以人均占用资产情况来衡量企业的劳动密集度可以引导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占用和浪费现象,加快社会资金链的有序流动,有利于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健全。企业净资产反映的是资产占用中属于企业所有者的那部分资产,企业的负债亦是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客观上减少了其他企业可能获得的有限的社会资源,因此人均净资产不适宜衡量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


人均资产具有三大特点,即行业属性、经营属性和地域属性。不同行业,人均资产水平相差是非常悬殊的,根据《2005中国企业500强》有关资料,人均资产排行靠前的大都是些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能源工业、重工业、房地产、烟草、海空运输业,其中排行第一的国家开发银行,人均资产达3.38个亿,排行较后的国家邮政局,人均资产只有18.79万;许多小型、微型工业企业,人均资产不到3万元。相同的行业,由于经营模式、经营方向、历史成因等等因素,人均资产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如北京银行人均资产为4737.65万,交通银行是2105.3万,中国建设银行是1258万,而那些座落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很多人均资产只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同样的经营规模、雇佣相同数量的员工和相对同个档次的茶馆,在大城市,需要花费500万装修,在小城市,只需要100万的装修;同样的一杯茶,大城市卖50元,小城市卖10元,人员工资和其他直接成本并无太大差别,差别在房租和装修费的摊销上。


不同行业,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不同的,金融业企业,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债权,即各项贷款;重工业企业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轻工业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存货等流动资产;农业企业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土地、森林、渔场等。对不同资产占用形态的分解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被认定企业行业属性及其经营状况的认识,对银行来说,债权是其资产的主要占用形式,而对一个工商企业来说,庞大的应收债权可能意味着其经营陷入困境。企业规模越大,资产受偶然性、特殊性情况的影响越小,企业间人均资产指标的可比性越强。


(二)其他衡量指标


1、成本


产品或服务成本中的劳动含量是很不确定的,以产品成本中所含的劳动比重来衡量企业劳动密集程度只适宜于做做基础研究,不适宜于实践领域。


——经营管理方式、水平的高低常左右着一家企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两家生产相同产品,人员数量、资产规模都一样的企业,一家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生产组织不力、企业信用度差或产品销路窄,产品成本中的劳动含量较高,全员生产效率较低;相反,另一家企业经营管理有方,生产组织得当,企业信用好,产品销路广,则产品成本中的劳动含量较低,全员生产效率较高;产品或劳务成本中所含的劳动量受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水平的影响有时可能巨大到人们不敢想像的程度,如《国富论》开篇的例子,经营管理组织得当,工人分工协作,平均一人一天可以生产4800枚针扣,反之20枚是绝对生产不了的,也许只能生产1枚。如果对经营管理有方,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因此反而不能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这是很不公平的,实际上是在惩罚先进的,奖励落后的,不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


——在产品或劳务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阶段,所需要的劳动量是不同的,比如自行车,在钢铁,钢管的生产阶段,劳动的含量是比较低的,资本含量较高;在关键零部件生产阶段,技术含量较高;在整车组装阶段,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含量较高。单纯购进整车零部件进行组装的企业,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安装和销售人员,劳动含量高,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自己生产主要零部件并组装整车的企业,资本和技术都比较高,相比劳动含量较低,可能不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是不利于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的。


——对数量最为广大的小型企业而言,受限于人工成本等因素制约,产品或劳务成本并不能准确计算,即使帐务健全的企业,由于考虑到税收等因素,高估、虚增成本以减少利润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产品或劳务成本中的劳动含量数据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即使得到了这个数据,也很难肯定其准确性。


——产品或服务成本中的劳动含量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员工数量,也取决于员工薪酬高低。一个用工人数很少的企业,其产品或服务中的人工成本比重可能非常高,可能是因为其对人工技能、素质要求很高,相应的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也很高,如美国硅谷平均工资水平是全美平均工资水平的3倍左右;也可能是因为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如“央企十二豪门”,“一个只有20个人的电力企业,缴纳的企业年金你猜是多少?400万啊!”!


2、增加值


增加值即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对企业而言,我们称之为增加值,对整个国家而言,我们称之为GDP(国内生产总值)和GNP(国民生产总值)。以企业增加值中劳动的比重来衡量劳动密集度跟以企业产品或劳务成本中所含的劳动为依据衡量企业的劳动密集度存在相似的缺陷。增加值等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以市场交易价格计算的总值减去企业的中间投入,增加值大小首先取决于市场交易价格,而市场交易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所以,企业间增加值比较只有在开放、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才具有可比性。


除市场交易价格外,影响人均增加值的因素还取决于企业的资本密集度,知识、技术密集度以及企业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


3、人均占用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指企业基于经营需要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物质资产,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在有些情况下,用人均固定资产比用人均资产也许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但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指标有技术性缺陷:按我们当前的会计制定,有些土地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有些是不计入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是按房地产的取得方式,这常导致数据缺乏可比性;如果不考虑原值,也许一家水电站经过若干年折旧后就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折旧方法的选用也会导致人均固定资产指标缺乏可比性。


4、人均占用土地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总量很大,但人均很小,人均土地面积仅11亩(世界平均数是40亩);全国18亿亩耕地,总量也很大,但人均很小,只有1.38亩,我们常说和常听到的“一亩三分地”即反映这个情况;我国许多地方,人均耕地已经不足0.8亩(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警戒性)。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只有东部是绿色的,其他大多数地方是棕色到白色,处在中、高海拔的土地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低海拔土地只有27%;全国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恰恰又是全国的工、商业中心。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应当或必须能自给自足,现有的农业用地量已差不多减少至极限了,不能再少了;今后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有2--3个亿左右,城镇化的过程中又不可能不占用农地,这很矛盾,唯一的出路只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关键是二、三产业的土地使用效率。


6、人均资本和负债


就全国而言,人均资本、负债和人均资产都包含有大量的重复计算部分。我们不能根据全国各类企业注册资本总量来推算全国人均资本的一般水平,重复部分金额是无法统计的。另一个问题是注册资本不等于业主的投资资本和企业的投资总额,这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资本和负债构成企业资产的主要来源,资本主要来自业主的投资;企业负债一是来自各类金融、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贷款或融资,二是来自各类结算业务。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资产的占用形态是不同的,如果资本额、负债和员工人数不变,人均占用资产基本上是一个常量,因为企业盈余的积累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对一个处于成熟期正常生产、经营状况下的企业,总负债量时刻在变动,投入资本和员工人数则基本比较稳定,一般而已企业规模越大,负债总量变动百分比越小,对人均资产的影响也就越小。

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都是我国稀缺的生产要素,我们充裕的是劳动要素,但我们的劳动力资源却是低“含金量”的,前面讲过,我国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有近11个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但又是一个长期的漫长过程。


(三)平均雇员和平均薪酬水平


——平均员工人数


按每个员工在职时间加权计算的平均员工数似乎是最理想的,对员工人数较少或员工队伍很稳定的企业来说,这不困难,但对员工人数较多或员工队伍不大稳定的企业来说,按每个员工在职时间加权计算平均员工人数几乎是不可行的。特别是生产经营受订单、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的企业,更是难以做到按每个员工在职时间加权计算平均员工人数。

纳入员工统计范围的应该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合法用工,非生产经营所需和非法用工不能纳入员工人数统计。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合法用工,应当是充分就业的员工才能等额纳入统计,非充分就业的员工应进行折算,以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


——平均薪酬水平


员工报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就业问题不等于“吃饭”问题。全国13亿人口,7.5亿从业人员,平均每个劳动者要供养1.7个人,我国法律规定每个人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抚育子女的义务,我们的劳动所得,扣除上缴国家的税费之后名义上都是自个的,实际上是家庭共有的。如果按最低生活标准8元/天(即243元/月,2920元/年)计算,年薪1万元的人可以供养3.4人,年薪2万元的人可以供养6.8个人,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就业机会,后者可以比前者多供养3.4个人,虽然纳入统计的就业都是一个,但这两个就业机会的“含金量”是不同的,后者的“含金量”是前者的一倍。


劳动报酬总体上取决于一国或一地总体的社会综合发展状况、生活消费水平、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以及该国或该地的财富分配制度等因素,即决定劳动报酬的主要是外界的环境因素而非企业的内在因素。单位劳动报酬所占用的生产要素并不反映劳动密集度,它反映的是消耗生产要素所创造财富的效率,由于效率的不同,会导致劳动密集度指标“含金量”的不同。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要素条件下,创造相同的效用需要的劳动是相对固定的,用更多的劳动人数意味者较少的人均劳动报酬,更多的人均劳动报酬意味着只能用较少的劳动人数。在不增加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既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要提高劳动报酬,只能靠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长远地看,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促进这种提高。


根据劳动人数和劳动报酬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考量企业的人均员工薪酬水平来间接验证企业的劳动密集度:一般来说,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劳动的可替代性强,人均薪酬普遍较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劳动的可替代性差,人均薪酬相对较高;风险较高的行业,人均薪酬水平较高;知识、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人均薪酬水平较高等等。


(四)平均数


可选择的平均数有:

1、直接按报告期的期末数作为平均数

2、按报告期的期初、期末数平均

3、按报告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数平均

4、按季平均

5、按月平均


不管用什么方法平均,都有其优缺点,所平均的时期越短,数据越准确,但数据的取得越困难。如对那些季节性生产的企业来说,按年初、年末数平均是不能公允反映其平时的资产占用情况的;有的企业可能基于对市场未来价格走向的预测在某些特定时期大量存储货物或大副削减货物库存,有时可能会跨年度囤积,这种情况下,企业资产比一般年份要大。


(五)常用的衡量劳动密集程度的指标及计算示例


人均薪酬=劳动报酬总额/平均员工人数

人均资产=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员工人数

=人均流动资产+人均固定及长期资产

=人均资本及收益+人均负债

资产薪酬倍数=人均资产/人均薪酬


资产薪酬倍数是一个内向的判断企业是否属于劳动密集的指标,适用前提是充分、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没有这个大前提,任何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都将完全或部分失效。我们可以将资产薪酬倍数小于1的企业定义为绝对劳动密集企业,当然也可以将人均资产/人均薪酬之比小于2或3的企业定义为绝对劳动密集企业,这视各地实际情况而定。人均资产反映的是劳动力的密集程度,资产薪酬倍数反映的是劳动的密集程度。


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员工人数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员工人数

固定资产结构百分比=平均固定资产原值/平均资产

或=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资产


按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及长期资产两大类。按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的核算体系决定了资产的帐面值必然与现行市场价值脱钩,购进资产时间的不同可能导致相同的资产在不同的企业间其帐面价值是不同的。由于折旧的关系,固定资产净值常常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实际占用情况,基于稳健原则,折旧年限往往小于实际可使用年限;特别是那些经营规模较小,资本扩张乏力且经营时间较长的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总资产的比重常常显得微不足道。


增加值:

生产法=生产总值-中间投入

收入法=劳动薪酬+折旧+生产税净额+盈余

人均增加值=增加值/平均员工人数

薪酬结构百分比=人均薪酬/人均增加值


人均增加值即我们耳熟能详的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既定的生产要素条件下的生产效率。薪酬结构百分比(人均薪酬/人均增加值)反映的是企业增加值中劳动的比重,即一次分配关系,指标值大,即劳动者收入占增加值的比例大,表示劳动密集度高,但这种比例关系更多的取决于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对消费与储蓄的整体态度,在效率和结果平等之间,每个国家、每个经济单位都在试图寻找一个恰当的暂时平衡点,所以可以这么说,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反映的劳动密集度是一种政策决定的密集度,不是资源决定的密集度。如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6367元,人均GDP为13944元,薪酬结构百分比为45.66%,这几年,这个数据呈下降趋势,反映了人均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的资本密集度在提高,劳动密集度在下降,失业率在上升,就业压力在加大。我们可以将资产薪酬倍数与薪酬结构百分比两个指标结合起来评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


收入占成本比重=劳动报酬/成本

直接人工费占制造成本比重=直接人工/制造成本


我们上面述说了以人工费占成本比重来衡量劳动密集度的诸多缺陷,该指标只适宜基础研究,不适宜实践使用;但实践中,还是有些地方将此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扶持标准。


人均占用土地=占用的土地数量/平均员工人数


人均占用土地指标适宜独立认定,尤其是对新办企业。


可资比较劳动密集度的指标并不止上面列举的这几个,所有的人均生产要素指标都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反映劳动密集程度。另外,财务指标不应成为评价劳动密集度的唯一标准,由于生产经营方式的不同,即使是行业内企业也不能仅仅按照财务数据进行劳动密集度的比较,那样做是不客观的。在做基于扶持目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时,考虑的情况比单纯的理论研究要广泛、深远、复杂得多,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惟权衡利弊,避轻就重。


我们曾孜孜不倦以求找到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但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各种企业的情况后,发现这种的努力是徒劳的,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全面的、综合的指标;如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我们会用到沃尔评分法,我们现在常用的综合评分办法即是对沃尔评分法的发展,但标准和权重怎么定出来的呢?似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说流动比率为2是适当的,说速动比率为1是适当的,但这个2和1的适当性是相对的,不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就如我们将资产薪酬倍数小于1定义为绝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


二、基于扶持目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的几点考虑


基于基础研究目的和基于政策扶持目的的劳动密集企业认定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理论层次的完美性和逻辑性,后者以实践为目的,注重的是可操作性。理论层面上,我们可以毫不疑虑地认定绝大部分自由职业者和个体工商户都是劳动密集的经济单位,但他们很难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对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数量过于庞大,更主要的在于我们难以对这些经济单位的劳动密集程度进行量化认定;对广大的自由职业者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资产和家庭财产常常是混而为一难以区分的,也许对他们实行直接的税费减免和简化管理是最适当的扶持方式。


(一)关于认定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开,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信息公开,二是指认定过程、程序和认定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即对每个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独立客观,给予每个企业以“国民待遇”。


——客观原则


指获得的经济数据须是客观、公允的,从企业角度看,是财务和统计数据;从政府管理者角度看,主要是会计报表和纳税资料。


——属地原则


经济发展的地域属性是很强的,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地方,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办法、标准应该不同,不可搞全国一刀切。要确保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市场经济的精髓就在于公平竞争和贸易自由,贸易保护也许短期看对地方经济发展可能有利,但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是弊大于利,并将严重冲击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分业和不分业原则


不分业指的是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不应分行业、产业。

分业指地方政府基于政策扶持目的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认定,可以分行业、产业进行。


(二)简易认定


不是所有的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对数量广大的小型、微型企业,建立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很困难的。我们只能对财务会计账册健全且能公允反映或经调整后能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财务会计账册虽不健全但总体上能如实反映或经调整后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企业按人均占用资产等指标进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对不能公允或如实反映企业资产情况的企业以及无法评价或评价的成本代价太高的企业,可以用简易办法来衡量这些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


(三)基于扶持目的认定对资产的一些特别考虑事项


——租入资产


作为一种非消耗性的资源,租入资产具有排他性。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一台机器、一套房子、一块土地,甲企业租用了,意味者乙企业无法再租用该台机器、该套房子或该块土地;作为生产经营所需,企业要么租用,要么购买,企业没有购买而是租用,也许是企业资金不够宽裕或有其他企图;企业可以毫无顾忌地运用售后租回等手段恶意低估资产,对此,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没有丝毫的约束力。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虽然目的是因企业的生产经营所需,但尚在建设、安装阶段,不能投入生产经营使用产生效益;企业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通常的三步曲是基建→设备购置、安装→招工,在基建和设备购置、安装阶段,企业的资产规模将逐步增大,此时企业员工尚不会增加,企业人均资产将比平时高。


——债权


企业应收的外部债权属于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的经济资源,甲企业的应收外部债权,在乙企业来说可能是库存现金,也可能是一项库存材料、货价上的商品或者是生产用的机器设备。就整个社会而言,企业之间的债权都是可以相互抵消的,不构成社会的财富。


从应收外部债权的产生原因看,其一是物流和资金流天然的时间差,这是不可避免的,结算制度先进,时间差短,结算制度落后,时间差长;其二是商业信用或商业融资行为,主要是商业竞争的结果,可能有利息,也可能没有,取决于双方的约定。但不管是时间差还是商业信用产生的应收款项,都是经济社会产品或服务流转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预付款性质的待摊费用,受益期可能比较长,需要将费用均衡分摊到各受益期内,如支付的下年度报刊杂志费,受益期是下一年度,本质上看,它是一项预付款,经济性质上类似外部债权,虽然他们之间的法律含义不一样。


——股权性投资


企业对外投资也许是出于分摊经营风险的需要,也许是为了控制权目的,不管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是什么,该项资源为被投资单位所占用,企业拥有的是获得分红的权利或是对被投资方的控制、决策权,该项资源并未为企业所实际占用。


——可能的低估资产事项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财务舞弊现象是高估资产、递延成本费用开支,虚增利润,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认定,情况可能刚好相反:低估资产,虚增成本费用开支,压低利润,多报员工人数。

1、不入账

——投入资本不入账、少入账

——借入款项不入账、少入账

——往来款项不入账、少入账

——购进货物不入账、少入账

——购进机器、设备不入账、少入账


2、多提坏账准备和资产跌价、减值准备


3、多提固定资产折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改《企业会计制度》关于除房屋建筑物外未使用、不需要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要求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是一大进步,并列举了四种常见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将产生不同的资产数额,不同的资产数额将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被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享受政策扶持。


4、虚列或多列费用开支

虚列或多列费用开支不仅减少帐面资产总额,同时也逃避了国家税收。


5、假报废、假损耗


6、其他

如将应予资本化的费用列入当期开支,未按权益法核算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应转不转固定资产核算等。


企业报送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借款数量和借款条件,往往自觉与不自觉地倾向高估资产,低估负债,虚增利润;企业报送给税务部门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于涉及到企业应交税费的多寡,往往自觉与不自觉地倾向低估资产,高估负债,虚减利润;由于资本的追利本质,企业都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走向利润最大化这条路,查阅企业向外界不同单位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相符是检查企业诚实、信用的一个办法,作为一种佐证资料,可以间接印证企业是否存在低估资产以骗取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


(四)国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殊考虑


——经营资产


经营资产指企业基于生产经营目的而持有、控制的资产,非经营资产指基于非生产经营目的而持有、控制的资产。


经营资产=资产-非经营资产


区分经营资产与非经营资产的关键在于这些资产所提供的效用是否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且社会不能有效提供或提供的成本、代价高昂以至企业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只能自己提供这些效用。企业因生产经营之目的需要而购进但由于经营情况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而未使用的、无需用的以及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视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要的要素储备或难以避免的失误,不应因此计入非经营性资产当中。


——员工


列入企业员工人数的是为企业服务、由企业支付薪酬的在岗员工,判断标准一是是否在岗,二是是否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包括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编制内、编制外,计划内、计划外;不包括停薪留职人员,下岗人员,退休人员,挂职、挂靠人员等。


——劳动报酬


人均薪酬的概念首先是充分市场行为条件下的概念,不是充分市场行为条件下使用人均薪酬概念是不恰当的。


三、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思考


从2005财富全球500强的分行业数据看,人均资产占用最“节约”的是邮递、包裹与货运业,人均资产9.77万美元;其次是半导体、元器件生产企业,人均资产为11.96万美元;排第三位的是食品和药品零售店,人均资产12.65万美元;第四是普通零售业,人均资产13.14万美元;第五是专业零售业,人均资产14.78万美元;计算机服务与软件排第六,人均资产15.58万美元。人均资产占用最“浪费”的首推证券业,人均资产占用1639.74万美元;其次是人寿和医疗保险业,人均资产为951万美元;排第三位的是银行业,人均资产792.68万美元;第四是财产与意外保险业,人均资产404万美元;第五是各类金融公司,人均资产276.74万美元。世界500强人均资产中位数是58.71万美元,加权平均数是113.08万美元。第二产业中只有能源(174.25万美元)、炼油(153.87万美元)和制药(66.17万美元)工业人均资产占用跻身中位数(58.71万美元)之上,其他都在中位数之下。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邮递、配送和货运业,零售业,餐饮业,轻工业将是今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这些行业需要的投入资本较少,对劳动力文化层次要求不高,适合我国国情。世界500强的资料也揭示示出这些行业的非凡发展潜力,尤其是邮政业,人均占用资产最少,如中国邮政雇员64.88万人,人均资产18.79万元;美国邮政雇员80.76万,人均资产是25.7万元人民币;英国邮政雇员21.22万人,人均资产是43万元人民币;美国联邦快递雇员19.58万人,人均资产81万元人民币。美国邮递业从业人员900多万,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中国邮递业从业人员300多万,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0.4%,今后十几年,如果政策上导入公平机制,我国邮递业从业人员应该平均有15--20%左右的增长率,15—20年时间里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将可以到达4000万左右,我国邮递业应该成为最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将诞生出中国的联邦快递、中国的联合包裹。


我们不主张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特殊的政策扶持,给予每个经济单位公平竞争的环境,给予每个经济单位“国民待遇”,就是最好的政策扶持。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直接政策扶持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性出路,这只是众多解决就业问题办法中的一种办法。


有专家指出,“导致中国就业日益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审批、乱许可。中国因相关部门收费损失的就业机会,估计至少在1500万左右。”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财经时事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7460&page=1
另外:有的地方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政策中规定:制造业职工人数300以下、资产4000万以下作为衡量标准。商贸企业则以职工人数和销售收入为衡量标准。按制造业的标准衡量,其人均资产不超过13万则为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如果,仅从这个人均占用标准的指标看,可以视其为衡量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指标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