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需要幸福,更需要平安。没有平安的幸福,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靠的,更不是人民群众想要的。平安幸福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连着千万家。是不是平安,在物质充沛时期,甚至成为群众衡量生活幸福不幸福的一项标准,衡量社会是不是和谐稳定的一项指标。
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说:“平安连着民生、连着民心。群众看公安,主要看平安。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感同步提升,不能徘徊,更不能回落。”在群众看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要求相适应,确保群众安全感同步提升,是最具体的民生。
群众对安全感的要求,是具体的。政府和公安机关,就要顺应群众需要,精心构建“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积极适应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用更高标准与更高要求审视自身工作,哪怕有半分不足和毛病,都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改进。对事关群众切身安全利益的见警率、接处警率、管事率、查控率等可量化指标,只要还有上升的潜力,就要积极努力,消除群众不满意的“最后一公里”。政府和公安工作的目标,就是让群众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直接间接交往联系中,切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就在眼前,没有后顾之忧。
安全感一天比一天强,才是确保群众安全感同步提升。群众最实际,只是说得好,做得不到位,群众就会不满意,不答应。群众切实感受到做得实,做得好,做得到位,才会对你竖起大拇指。自己说好,不算好;群众说好,才是真好。在群众眼里,平安是具体的实事,是具体的小事,是不用担惊受怕,是不用提心吊胆:比如打车不怕挨黑,走夜路不怕遇到坏人,居家不用安装防盗窗,去银行不用担心有坏人打劫,一旦有难就能有警察帮忙等等。这些平安的“标准”,尽管很琐碎,却是具体的,群众能感受得到;要做好这一点,很不容易。
群众看“可持续的平安工程”,既专注于解决当前影响安全感中的实际问题,又要回应群众对安全的新期待与关注。只有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才能保证平安公共产品供给的连续性、持久性,使群众的安全感既有现实保障,又有长期依托。打好平安这个基础,才能有“利长远”的平安,有“利长远”的建设基础。平安建设资源的投入使用不可能无限度,要把握好群众的需求、回应群众对平安的期盼,理顺好群众的需要与国家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
作为确保群众安全感同步提升的公安机关,要明确责任任务。要更加注重提高平安建设资源的利用效率,改进粗放式的警务管理模式,着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指挥的精确化、管理的精细化、警务实战的科技化、信息化、合成化。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既追求效果,又讲究成本,实现警务效能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才能让群众确实感受到“人民警察为人民”就是天职;使警民关系更融洽,更协调,更亲密。
确保群众安全感同步提升,做好新时期平安工作,既是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既有有利一面,又有困难一面。只有依靠群众,顺应群众,才能构建一道建筑平安中国牢不可破的防线。平安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才能不断完善工作,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平安。
平安,是群众幸福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准。不是可有可无的标准,而是群众看得很重的民生标准。只有做到群众满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你才有底气说出群众安全感同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