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提问 “十项注意”

 wdzajcx 2013-04-24

课堂提问 “十项注意”

 冯一兵   刘百超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被认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或教学艺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中,为了更有效地运用、发挥好这一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或避免一些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技能 “十项注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和大学问家朱熹分别有“学者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和“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之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由此可见, “问题”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会有多种呈现方式,其中提问是一种交流最直接、信息交换效率最高、反馈最及时、师生的情感活动最丰富的师生交流活动和问题呈现方式,因此,提问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会运用不当,或者常常会忽略一些相关细节。对此,本文提出课堂提问应该注意的十个问题。

 

    注意一:切忌提问目的不明确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事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切忌随心所欲 一般来说,提问可以达到以下六个目标: (1)回忆。即教师用已学过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以了解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况。 (2)理解。即向学生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3)运用。即通过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表述,或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或解决某些问题。 (4)分析。即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对事件、现象、概念、问题等进行分析,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5)综合。即要求学生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部分、各属性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6)评价。即要求学生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非,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体会和感想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结合每一次提问要达到的目的来思考“问什么、为何问、问谁、何时问、怎样问” 等,并据此考虑如何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做到深思熟虑。一般来说,不提倡课堂上灵机一动的随机提问。

 

    注意二:切忌提问时机不恰当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 (1)学生的“愤” “悱” 之时; (2)强调重点、攻克难点之时; (3)检查知识、进行反馈之时; (4)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之时; (5)学生疲乏、气氛沉闷之时; (6)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之时; (7)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之时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并把握好这些最佳时机。

 

    注意三:一般不要先叫学生后提问 

    在课堂提问时,除非智力竞答或抢答等特殊情况,否则最好不要先叫学生后提问。先叫学生后提问,一方面,会使被叫学生思想紧张,从而不利于其思考;另一方面.会使其他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提问自己,自就没有必要或不愿去思考,从而在一旁观望等, 因此,就达不到通过提问促进全体学生思考的目的。

 

    注意四:切忌提问难易不当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结合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盲目地提高或降低问题的难度。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跳一跳,摘得到”,否则,会使学生因问题太难而回答不出来或不愿回答,从而逐渐丧失自信心;或者因问题太容易而使学生不屑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是不加思考的回答,从而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注意五:不要总是提问后教师包答

     教师对课堂提问不要流于形式,不要提问后总是不叫学生回答,而由自己单独回答来结束提问,从而形成自问自答的形式,而应切切实实地做到由提问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对此,教师提问后应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并予以回答,并对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经思考后回答不太好的要加以引导,对不认真思考、不好好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中肯地进行批评,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逐渐形成一种教师提问后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风气。如果教师在提问后一味地包答,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注意六:切忌学生回答后不作评价 

    教师在提问并由学生回答后,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说明甚至再次提问,还可以将回答的结果写在黑板上,以利于进一步的讨论。对回答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回答错误的问题可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解释。切忌学生回答后,教师无任何反应地让学生坐下,这对继续讨论和以后的提问十分不利。当然,也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区别,一律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会使其他学生迷失方向,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热情、真诚、公正、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回答。

 

    注意七:避免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应该随机地在全体学生中分布,或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等学生身上或教室内某一特定区域的学生身上。否则,久而久之,会使其他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必要,从而放弃思考和讨论。提问对象在全体学生中自然的分布,可以激励所有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不仅能发现不间见解或独到见解,还能发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指导。此,对于每个问题,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随时都有回答的机会和可能,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考。

 

    注意八:提问后要稍作“停顿”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不要立即叫学生回答,而应停顿几秒钟甚至几十秒钟。这是因为:(1) 可使全体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完整的思考,而不只局限于被叫学生; (2)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表达能力存在着差异,停顿几秒钟就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反应、思考的机会; (3)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并组织语言等。另外。在学生参与讨论并且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使用停顿,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间的交流,同时,停顿也给教师一个考虑问题并组织新的提问的机会。

 

    注意九:切忌提问措词随意 

    为了使提问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应精 tl,组织所使用的提问措词,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切忌语言表达的随意性。提问的措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措词必须科学准确,要明确问题的情境和条件; (2)问题的措词必须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方向; (3)问题的措词应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谷易懂、简单明了,适合学生理解水平。

 

    注意十:切忌问题类型单一化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类型的多样化和问题难易程度的梯度化,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经常提出“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再现为主,这是记忆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提出“依据是什么”、 “怎样理解”、“怎样应用” 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顿悟、理解为主,这是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与学生研究他们关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启示”、“还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 “是否还需要进行修正”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以想象和创新为主,这是探究性水平的提问。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适当地多提出一些第三层次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掌握好提问的技能或技巧,并注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