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底漆後已隔了幾天了,雖未乾透,漆硬度不是很高,還不可以打磨上表漆,趁此等待時間再度安弦試彈,先用貼紙將徽位暫時標示出來,音色比上漆前沉穩許多,共鳴也降低了,高音變得厚重一些,低音還是先前的渾厚,只是音量小一點。這新琴彈一陣子後聲音才會漸漸開透,這樣的音色我已很滿意了!2/13
總結這次製作的經驗,對古琴全音域的開拓,特別是渾厚低音與綿長直線性共鳴(韻)是我比較滿意的結果。我一直認為古琴貴為傳統樂器中音域最廣的樂器,而且可以突出彈撥樂器的線條表現,可是經常聽到演奏中琴聲的低音很單薄,而連續走音的線條音韻,經常只聽到手指移動聲卻沒聽到琴聲,這樣的缺憾是我想突破的目標,結果是完成了我所想要的理想。


經過打磨後木紋可以呈現

再漆上薄薄生漆,等乾後再水磨,上表漆
我的灰底與漆都上得很薄,我只想要一層保護層,對於神秘的灰底說法,我不以為然,灰只是介質木材與漆之間,選擇硬度高的材料,磨粉易於混漆塗抹,若塗太厚,我覺得需要彈奏相當久(甚至等斷紋)音色才會通透,我還是認為類似小提琴的做法,薄一點比較不影響琴體共鳴,訓琴期比較不那麼長。

總算完成了大半!底灰漆上了三次,面漆上了一次,彈它一陣子再上一次面漆。總是等不及太久就想彈它!有張讓人愛彈的琴,練琴時間會長些!捨不得罷手啊!呵呵。。。
上面漆時總是覺得其表面很難上的平順,最後想到用琴弦上漆,果然光滑照人,又一次新的領悟。2/18
有朋友建議何不詳細描寫製作流程與及尺寸等。敝人初試製琴,以自己想像揣摩,為不誤導大家,我這不一定成熟的學習式做法,不敢詳細公佈尺寸與製作細節。等待此琴經專家肯定後再分享也不晚。
基本上的尺寸我是參考宋琴大型尺寸,略作修改我認為較好的形狀。仲尼式與伏羲式之綜合體,琴長約126公分,肩寬23公分。採其大型尺寸主要為了物理上低頻響應的需要,當然對長韻也有幫助,在共鳴體積上有個良好條件。
對於此次的經驗,我認為台灣紅檜製琴還不錯。想起購材之處尚有一塊略小材料,直線纖維,118公分長度,足夠做一張小琴,待清明返鄉再去購得,製張小琴以大小成雙。2/19

面漆幾次上了又磨,每上一層盡可能薄薄一片就好。音色自覺越來越喜愛,尤其在小空間的書房中彈,音色比客廳的稍大空間來得古樸有韻。
上漆過程中隨著天氣的轉熱,生漆的厲害也逐漸見識到,漸漸手背與脖子的皮膚都出現紅疹,騷癢無比,我已經打開電風扇,卻沒注意風向,因為壁扇油上而下,吹散了漆面,仍然會被侵襲。風向是一個大問題,要讓通風對流有一定方向,人在上風,不然難逃被生漆毒氣侵入皮膚,尤其它不是馬上作用,大約再兩三天後才漸漸出現。
今晚三清道人要來試琴,將會有第二次錄音分享。 2/24 三清道人試琴
有朋友來函提到天地柱,我所斲製的這張琴的天地柱不是面板所預留支柱,而是另外安放,並做實際調整,不是天圓地方。雖然很多人斲琴已經不安天地柱,不過我認為它對琴結構與音色有相當影響,因此我仍然保留古制,並做適當調整。
最近看到資料,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唐朝古琴”檜和”,原來就是檜木所製,老祖先已經了解檜木為造琴之良材,讓我對此檜木之琴更感珍貴!
雖然漆毒尚未痊癒,不過眼看今天寒流來襲,天氣轉涼,鹿角霜粉也已備妥,這材料還真不好找,問遍台北迪化街藥商,只有一家願意幫我磨成粉,而解經過等待﹔我準備了粗細兩種,粗用於底胎,細為補胎。此檜木琴我認為灰胎不需太厚,因此僅施與薄胎,全用細灰,這回全副武裝,不敢掉以輕心啊! 3/1

上了灰胎的樣子
完成後安上絲弦的音色:陽關三疊片段 憶故人片段
古杉新作開始 訪製琴師陳國興 訪製琴師程惠德
使用生漆注意事項
看到不少琴友都開始動手斲琴,我來談一下使用生漆的經驗
生漆是採自漆樹,對皮膚的接觸或其氣體侵入毛孔,會產生中毒(過敏現象),這現象程度因人而異,有起紅疹,有起水泡,範圍有大有小,奇癢難耐!而且消退速度很慢。特別是嚴禁泡熱水,或猛搔癢,會造成感染區的擴大。
生漆中的酵素酶是造成皮膚過敏的原因,它隨著氣溫上升而更活躍,隨著氣體蒸發,因此在冬天就覺得沒什麼毒性,除非皮膚直接碰觸,才會造成影響,在溫度18度以上,它的氣體對皮膚就有明顯入侵性,重要是它不是立即出現症狀,而是在感染的兩天後才慢慢出現。所以容易疏忽而累積其毒性,因而越來越嚴重。
古人以生漆保護琴表是唯一選擇,因為是取之自然,今人製琴仍用生漆是維持其文化與音韻,主要是生漆隨著時間久而越硬,而且乾後無毒耐高溫,不少食器都採生漆護表,它對琴聲也有相當的影響。專業的生漆人士懂得如何避免中毒,也具免疫力,但很多琴友著手斲琴,不少都走過受生漆所侵的過程。
避免之道:
1.選擇上漆的天候與時間,若不是在冬天,需在清晨或夜晚,或陰雨天
2.避免暴露皮膚,雙手著膠套,頭套,口罩.....包裹前先擦拭樟腦油。
3.在通風處工作,人處上風,上漆方向由遠至近。
4.若有任何沾到皮膚之處,即刻以樟腦油清洗。
5.還有容易忽略的是乾後的打磨,要含水打磨,並一面沖流使不會有粉末揮發,並莫讓磨後含 漆粉之水沾到皮膚,其乾未乾,仍會過敏。帶著塑膠手套打磨較安全,否則手也須在水源處。
手掌腳底不怕漆,手背及有毛細孔之皮膚才是怕漆之處。
解毒之道:
1.蟹肉敷感染區
2.荷葉煮湯,溫洗
3.嚴重者就醫施打抗過敏藥劑
感染過一次後,近期內具有免疫能力,再過敏症狀就減輕很多,但仍小心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