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芦山地震 志愿者精神体现公民的成长

 西行游者 2013-04-25

芦山高河镇至龙门山路段坠石,导致一名志愿者不幸去世。志愿者名叫汪策,女,32岁,贵州人,未婚。

铭记她的名字或许是对她最好的怀念。她是千千万万个支援芦山地震灾区的普通志愿者之一,她的不幸遇难让我们感到惋惜和悲痛。在汪策的背后,还有很多无名的志愿者,芦山7级地震发生后,他们从人力、物力、智力三个方面支援灾区,抢救生命,帮着灾区渡过难关,他们用无私与奉献拭去了灾难的阴霾,绽放了人性之花。

没有人号召,没有人组织,但他们追寻着自己的内心,满怀着一颗纯粹而善良的心。网上的一张图片感动了无数人,一位女志愿者正在哺乳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婴儿的母亲在地震中被房屋压死,婴儿有足足两天没有吃奶了。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个婴儿,而我们却不知道她的名字,万幸的是,这一刻被网友记录了下来。可以想象,还有多少个感人的细节被淹没在匆忙的救援中。

灾难发生后,一些受灾民众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4月22日央视播出“灵山中学建起‘爱心食堂’服务救援人员”。一位姓岳的大姐将自己因开火锅店而采购的价值两万元的物资捐了出来,自愿搞起了“爱心食堂”,服务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在灵关中学,更是诞生了“地震八宝粥”,粥里的土豆、白菜、猪肉、火腿等食物材料,都是周边的群众自发拿来的,就连做饭的厨师们也是由志愿者和群众自发组织的。

还有很多灾区以外的志愿者,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们为雅安灾区的中小学生们发起爱心募捐,短短几个小时就筹集了一万六千多元人民币。同样感动我们的还有无数网络志愿者,他们时时关注灾区,为社会组织如何介入、个人如何自救、该怎样保持生命通道的畅通、如何避免次生灾害献计献策,智力支援灾区。有的微博大V表示愿意将账号借给受困民众,让他们借助微博的影响力发出求救信息,争取第一时间得到救援。

“我在学校就是志愿者”、“我会做护士”、“我什么车都会开”……愈来愈多的人愿意发挥长处,当一名志愿者,为灾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便他们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志愿者精神大放光芒。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这样阐释志愿者精神:“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有人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来概括志愿者精神。

透过志愿者精神的光芒,我们看到的是公民的成长,这几年公民意识觉醒,人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在日渐增强。从祈福、救援、募捐到献血等支援行动中,有公民的个体力量,更有组织、团体的力量。前往灾区服务的志愿者来自全国多个志愿者组织。这几年,为了公众利益而行动的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不断被认可和接纳,譬如,著名影星李连杰发起成立的壹基金,芦山地震后迅速筹集救援物资奔向灾区。

知名评论员曹林写道:“灾难面前,我们不是孤立的、无力的原子,而是彼此可以感受到对方并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灾难终究会过去,地震中所涌现的热情、感动、悲悯亦将归于平静。而我们希望,在灾难中锻铸起来的公民精神,能够历久弥坚,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