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芦山地震 一份有长足进步的答卷

 西行游者 2013-04-25

芦山地震的“黄金救援72小时”已经过去了。人们在抛洒热泪之余,对可能尚存的生命搜救,仍要继续,只要有一线生命气息,都不轻易放弃。

  面对灾难的再度降临,国人交出了一份有长足进步的答卷。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有快速反应,比如灾情传递迅速,应急部署有条不紊,救援部队到位及时,危重伤员得到充分救护,等等。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灾难降临之后,那些身处险境的人们无私无畏的援助,处处散发了灿烂真诚的人性光辉。媳妇为救婆婆而遇难;母亲为救子被巨石砸伤;儿子抱父亲一小时等待手术;断腿女教师戴假肢救灾;男生地震时抱舍友电脑逃生,等等。甚至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的凝结:一只小狗守护受伤主人不弃不离,直至主人不治……这些,无不激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热爱。

  还有,来自南充的张建工程队6个中年男子,率先开着机械现场救援,给灾民搭建几十顶帐篷,却顾不上将自己的名字登记入灾民册而连续3天忍饥挨饿等等。

  灾难呼唤抢救,苦难引发同情,这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面对死神的威胁,如何科学逃生和救助,可能存在盲区和误区,有未必恰当的抉择,比如那位媳妇救出了婆婆,却使自己和女儿陷入了不归绝境;抱舍友电脑逃生固然境界高,但生命应放第一位。

  类似的模糊之处,有的已经无法重新审视了,只能留待今后徐徐辨析;但有的还值得讨论,比如,对那些奋不顾身的救难行为而言,精神的高尚值得钦敬,但毕竟都是宝贵的生命,都需要珍重。所以如何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恰当施救,值得斟酌。

  目前,如何援助和安置那些身无栖所、口无衣食的灾民,如何安抚那些沉浸在失去亲人悲痛之中的人们,已经成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这次地震发生后,全社会的救助工作,虽然多了几分冷静和理性,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比如蜂拥而至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志愿者,因得不到有序协调和组织,作用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甚至在局部时间和空间上“帮倒忙”;对灾情的估计不足和协调不力,导致一些灾区出现救济“盲区”;本应发挥重大作用的公益慈善组织,因深陷信任危机而表现平平,等等。

  在人性光辉闪烁、“正能量”充溢的同时,不和谐、“不给力”的人和事也难免伴生。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在抗震救灾中工作不力,被就地免职;此外,一些媒体因职业素养不足而造成的不实报道,也给救灾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虽属个别,但毕竟值得戒惕和反思。

  抢救生命时机有限,扶危救难百绪待理。在一腔热血奔涌的同时,让我们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和秩序,在统一部署下,分清轻重缓急,寻找要点难点,既雷厉风行、急事急办,又有条不紊、切中肯綮,为灾民恢复身心健康和重建家园而助力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