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汶川到芦山五年来我们改变了什么

 西行游者 2013-04-25
志愿者正在搬运救援物资。
志愿者正在搬运救援物资。

一名学生蹲在教室里,看着斑斑驳驳的墙面一脸无奈。本版摄影 特派记者 张瑞麒
一名学生蹲在教室里,看着斑斑驳驳的墙面一脸无奈。本版摄影 特派记者 张瑞麒

  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昨天上午已到,4·20芦山地震的救援仍在持续。

  昨天上午,在芦山县城南街229号,救援队发现了生命迹象,迅速努力了20多分钟,才在二楼塌陷的房内找到了受重伤的王川(音),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伤太重,尽管救援队队员们抬着王川冲了好几个路口,找到了救护车,但伤员最终还是遭遇不幸。

  逝者已逝,抗震救灾工作,也将逐渐向安置和重建转移。但相比于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我们这次的工作,进步了吗?那不堪回首的大灾难,又教会了我们什么?

  救援理念

  志愿者比5年前更出色

  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很多媒体,在进灾区之前,都在成都或雅安准备了很多的干粮,以尽量减少对救灾物资的占用,即使在安置点,很多志愿者和媒体,都要求少盛一些,让救援人员和灾民吃饱。

  让救援队和医疗队先上

  这次的灾后救援,汶川大地震,真的教会了我们不少。

  记者从雅安到芦山,从芦山到灵关,从灵关到宝兴,然后再回来,这一路徒步无数,而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因为道路塌方滑坡,都是拜交警所赐当然,这一点值得称赞,因为它正是让救援迅速进行的关键。

  在芦山县城内车辆都难以掉头后,交警部门迅速在外界去芦山的必经之路318国道和210省道上,布置了四五重关卡。在雅安城外,就开始劝说自发开车前往灾区送物资的社会人士回头,而在中间,也将车队分成了好几截,逐渐开展劝返、分流等工作,保证了灾区内的救护车能够及时将危重病人送往雅安和成都抢救。

  地震短时间内聚拢的人群,也在深夜时分,渐渐被稀释,大型救援器械也得以挺进芦山县城和受灾严重的龙门乡。让救援队和医疗队先进灾区的理念,在汶川大地震后,已经非常普及了。

  大多数人都没在添乱

  救援的黄金72小时一过,抗震救灾的工作重心改变之后,交警们昨天则对从宝兴到芦山的全路段,都实行了只进不出的单边通行措施。记者从宝兴步行,经灵关到芦山的这段路,沿途并没有遇到塌方和危险,但路上却少有车辆穿梭,只是时不时地,有拖着无数物资的大卡车,轰隆隆地向灾区进发。

  汶川大地震,教会公众的,并不只是交通上的规则。

  这次的媒体和志愿者,远比在汶川地震时表现出色,他们基本都秉承着“帮忙但不添乱”的原则,积极参与工作,却尽量不使用灾区的资源。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很多媒体,在进灾区之前,都在成都或雅安准备了很多的干粮,以尽量减少对救灾物资的占用,即使在安置点,很多志愿者和媒体,都要求少盛一些,让救援人员和灾民吃饱。不洗脸、不刷牙,帮助节省原本就紧缺的水资源,成了在灾区里工作的不少人的“时尚”。

  救援细节

  现场救援人员多 但对灾民心理疏导缺失

  在这次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迅速赶到了灾区,参与救援、安置、卫生、基础设施恢复等工作,但是,记者从医疗队、特警队等各方面都了解到,灾后的现场指挥,从汶川地震的教训中,学得还不够。对灾民心理疏导存在缺失。

  救援人员比灾民多得多

  芦山地震后,赶往芦山的救援力量堵塞了道路,等反应过来要限流,已经有很多带了几箱子水去献爱心的私家车进了芦山,导致小小的县城里人满为患,真正的救援力量反而进不去。

  随后,在各救援部队抵达芦山后,很多人却发现邻县宝兴通讯、道路都中断了,里面的情况不为人所知,成为孤岛,所以,很多的救援队再从芦山徒步进入宝兴。然而,宝兴县城的受损情况,相对于重灾区灵关镇和大溪乡,要轻微得多,甚至有人说:“在宝兴县城,救援人员比灾民都多。”

  在这些情况的处理上,指挥部反应得还算快速。不过,也有不少参与过汶川救援的人员,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灾民的心理疏导。

  在灵关镇,驻扎在灵关中学安置点的医疗队多达十几支,但即使在第一天,他们的工作都不算忙碌。直到有村干部跑来指挥部,才知道下面的村子里,有不少村民需要医疗服务。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曾是解放军医院,对救灾颇有经验,他们带队的李院长,马上就决策,从第二天开始下乡,做巡诊、卫生防疫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工作。

  到了灾民身边,医疗队才深刻地体验到,灾民们有多希望外界的关心到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受伤,但都因为地震中害怕、着急的情绪,而变得异常敏感。地震的第三天,就有村民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断电,所以他们将冰箱里的鱼肉都拿了出来,大部分都捐给了救援队和官兵,结果被某电视台报道说,他们受灾不严重,还有大鱼大肉吃,这让他们气愤不已。记者当时随同医疗队,一起劝慰他们,灾中要更乐观,而不要被这些悲观情绪所影响。最终离开时,村民们夹道欢送,小学老师齐玉美告诉记者:“其实,你们能来给我们看病,我们心理上就好多了。”

  村民轻信谣言情绪激动

  地震期间,这样的传言总是能够迅速散播开来,而到了芦山县,这个版本变成了“村民杀鸡给沿途救援队伍吃,还有人告诉乡政府,灾民们情况好,有鸡吃”。

  这原本只是小小的误会,却让很多灾民的情绪起了巨大的波动。记者在采访余昌珍和另一位81岁的老太时,她们甚至大哭着给记者下跪,安慰了许久才好。

  其实,如果能够统一调度志愿者、医疗队深入到灾民身边,听听他们诉苦,听听他们宣泄自己的担心,情况就会好转很多。

  当然,这样的小细节也在实践中被越来越重视起来。灵关镇新闻接待处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着手做告知的事情:“现在手机网络已经基本通了,我们会和几家电信商合作,将物资的情况及时用信息告知灾民;还打算发200个广播,让灾民们可以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此外,收集的新闻报道,也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张贴出来,让灾民们知道,全国人民都在关心他们,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抗震建筑

  旧校舍倒塌,新校舍出现裂缝

  在灵关镇,由于灵关中学内设有当地最大的一个安置点,医疗队、武警官兵、媒体也都在里面工作,所以,那四分五裂的墙壁,总让无数人担忧:孩子们以后可怎么上学呢?汶川地震后,痛定思痛花大力气建的新校舍,出现这种状况,到底是否正常?本报记者也采访了地震局的专家韦晓。

  汶川地震后新建房子已不能用

  在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省对全省境内的校舍都进行了摸底,一大批新的校舍在各地的援建下拔地而起。

  这次的芦山和宝兴地震,由于事发在上午,又是在周六,绝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放假,所以相比于汶川地震,这次并没有大规模的学生遇难或者受伤。但是,这批汶川地震后新建的房子,都已经震开了很大的裂缝,记者采访的宝兴县的灵关中学、灵关中心小学、芦山县的几家小学,都出现了这个问题。

  灵关中学是在汶川地震后,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建的。里面包括了两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还有实验楼、多媒体教室、食堂、塑胶场地等等,环境很不错,但现在除了单层的多媒体教室还比较牢固,可以用来给官兵们休息、媒体工作之外,4层的教学楼,每两个教室之间,都破了巨大的洞,能够让人钻过去。

  里面的同学告诉本报记者说:“这些教室建完后,我们也就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一年还没到呢。”而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说:“学校是按照抗8级地震的标准建的,可现在才7级的地震,咋就破成这样子呢?澳门听说要来人了解情况了,该给人家一个交代了。”前来救灾的绵阳消防的一位指导员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房屋破损的评估,我不是特别专业,但按照经验,这个教学楼是需要重建了,不能通过修复继续上课了。”

  需进行专家评估看是否适合上课

  房子能抗震8级是什么概念?韦晓纠正说:“不叫抗震8级,而叫抗8度。这个度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房子就需要抗7度。7度的概念,就是在地震的烈度达到7度时,震后这个房子修修还能用。而且,修了之后,这个房子的抗度是不变的,原来能抗7度,修了还是能抗7度。”

  据专家解释,地震震级和抗震烈度不是一个概念,也不能简单对照,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能够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采用框架结构、整体浇灌的技术建设,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

  韦晓表示,那个教学楼损毁,跟在震中也有关系,一场7级的地震,在震中的话,烈度可以达到8度、9度!记者追问,灵关中学距离震中13公里,是否还算震中?他解释说,地震的强度扩散多远,跟离震中的距离当然有关系,13公里也当然是比较震中的位置,准震中。

  此外,地震的类型,对房子的破坏程度也有关系。灵关的灾民反映,他们那边的地震是“先拱上来再凹下去,然后左右摇晃”,韦晓对此说:“汶川地震时,比较严重的映秀地区,也是这种类型,上下颠左右晃。地震分逆冲型、走滑的平移型,从对房子的破坏来说,上下震动更厉害。”

  毋庸置疑的是,很多学校的新旧教学楼对比强烈,旧的几乎倒塌,新的只是受损,虽然这个受损程度还需要专家来评测,看是否适合继续上课,但对校舍的重视,确实是5年前汶川地震给带来的血的教训。

  逃生培训

  学生培训到位,但是成人还有欠缺

  汶川地震后,四川全省乃至全国,都在强调要给学生宣传地震知识。本报记者在灾区多日的采访中,也尤其注意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结果令人满意所有的学校,都把地震逃生知识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很多学校都是一个月演习一次,一些学校甚至每周都有一次。这些知识,避免了很多学生在家里的伤亡发生。

  芦山县五年级的小学生杨峻,在地震时,一个人住在三楼,他立即钻到了床底下,等到了家人的救援。恐怖的是,如果他不钻到床底下,倒塌的山墙、破碎了全砸到床上的窗户玻璃,都有可能让他受伤甚至遇难。

  在灵关中学读书的晏小琴,15岁,她告诉记者,地震时她还躺在床上睡觉。“因为汶川地震时我们这里也有比较强烈的震感,所以我立即知道了这是地震。因为我们家的床是很低的,不能钻到下面去,我就想起了老师讲的话,马上把被子蒙在身上。”小姑娘告诉记者。幸亏她做了如此的举动,因为就在她蒙上被子后,砖墙就倒在了床上,倒在了她的被子上,将她压在下面。她的母亲发了疯一般冲上去刨砖救她,小姑娘还在里面很清醒地指挥:“妈妈,快跑!我没受伤!”

  学生们学到了地震逃生的知识,在地震中除了保护了自己,甚至还救了家人。65岁的余昌珍老人,两个女儿都在外面工作,她和老伴会经常带4个外孙、外孙女在家。地震那天,8岁、才上二年级的小外孙女被小女儿送了过来,让她帮忙带,结果,地震一发生,小孩子就冲进了卫生间,还喊两位老人家:“外公外婆!不要往旁边走,赶紧躲到卫生间来!”祖孙三人,最终都安然无恙。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相对于孩子们丰富的知识,对大人们的宣传,明显还有提高的空间。很多人不知道在不具备迅速冲往屋外的条件时,应该先躲在墙角、床底、衣柜旁。不少救援队在安置点发放地震救援知识,也很少有人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