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9日,很多报纸上都出现了大幅“体外降糖丸”的广告。广告称,一位姓雷的华人“博士”发明了一种药丸,只要塞进肚脐就可以不打针不吃药降低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让视物模糊、动脉硬化等症状彻底消失。广告中还提到,这种发明甚至入选了大名鼎鼎的《科学》(Science)杂志所评出的“2010年10大医学突破”。
由于这则广告是以新闻形式撰写的,又打出了《科学》杂志的旗号,很可能被误认作了新闻报道,于是被新闻类网站广泛转载。但实际上,这所谓的“发明”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在它损害更多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之前,果壳网来帮大家认清它的真面目——
首先, 《科学》 杂志上根本没有这个“雷博士”所说的“10大医学突破”,而《时代周刊》(Times)杂志所做的正牌 “10大医学突破” 也从来都没有“肚脐丸”的影子。其次,糖尿病药物需要快速进入血液才能见效,“透皮用药”根本做不到。
糖尿病:三多一少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是机体对糖利用和代谢的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尿中有糖只是糖尿病的一个症状,这种尿糖是由于血中的糖过多(高血糖),超过了肾脏对糖的回收能力而通过尿液排泄出来。因此,高血糖才是糖尿病最根本的症状,也是糖尿病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根源。
我们吃进的食物,经过唾液、胃液以及其它消化液的“洗礼”,被分解成多糖,再被分解成二糖、单糖,然后被小肠绒毛上的细胞搬运到血液当中。
当我们吃了很多食物时,血液中的糖分升高,刺激了胰腺当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会“命令”机体的细胞摄取这些糖分作为原料来产生能量,于是糖分被吸收到体细胞里,血中的糖含量下降。那些没来得及被体细胞吸收的“漏网之糖”,通过血液来到肾脏,又被肾脏回收到血液中继续利用,不会进入尿液。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高血糖刺激胰岛B细胞时,胰岛B细胞无法分泌出大量的胰岛素,体细胞得不到胰岛素的指令,也就不会使用这些糖。于是这些糖就全部来到了肾脏。由于肾脏回收糖的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回收的部分就通过尿液排出去了,于是就出现了糖尿——这就是I型糖尿病;另外一种情况是,胰岛B细胞虽然分泌了胰岛素,但是体细胞不接受胰岛素的指令,同样不能利用糖,所以也出现了糖尿——这被称为II型糖尿病。
由于糖的大量流失,食物中的能量物质无法被糖尿病人吸收,所以患者就会感到很饿,不停地吃,却还不停地变瘦;另外,血糖升高,血液的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表达口渴的感觉,于是糖尿病人就不得不天天抱着水壶喝水;再有,由于糖尿病人尿中糖分变多,导致肾小管认为尿液太浓,需要更多地排泄体内的水,所以患者也少不了跑厕所。这就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肚脐埋药丸?开玩笑!
传统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正是针对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这几种情况来设计的,都是以增加组织对血糖的利用为最终目的:
- 外源性胰岛素:通过人为补充胰岛素,恢复细胞对糖的利用,降低血糖,缓解症状。这种药物主要对付I型糖尿病;
- 刺激胰岛B细胞: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恢复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
- 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恢复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从而治疗糖尿病。这主要用于对付II型糖尿病。
为了加快吸收速度,很多糖尿病药物都是在肚皮上注射,使药物直接分散到皮下脂肪的血管中,快速大量地进入血液,从而迅速控制血糖。
“雷博士”的“肚脐丸”虽然也选择了肚皮,看似与传统药物的吸收部位相同,但“置入肚脐内”这种吸收机制实在是太雷人了!
肚脐是胎儿出生后剪断脐带留下的疤痕,其内部是胎儿时期开放,而出生后闭锁的脐静脉。除非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否则脐静脉是不会重新开放的,所以药物肯定不能通过脐静脉吸收入血液。
而“透皮吸收”听起来就更是个笑话了。就算“雷博士”的药丸真的能够通过皮肤吸收,但这种吸收方式不仅缓慢,而且微量,根本无法使血中的药物达到有效浓度。
事实上,只有像扶他林之类外用药物才会选择透皮吸收的方式。对于糖尿病药物这种需要通过血液进行吸收的药来说,这种做法太异想天开了:且不说谁会愿意把一枚油乎乎的药丸塞进肚脐里,单说能够达到有效浓度的药丸绝对大到你塞不进肚脐——有多大?大概和你的肚皮一样大吧。
所以,很显然“雷博士”的“肚脐丸”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连血糖都不能降,更别说治疗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了。
这种可笑的“创新”简直就是拿糖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如果你真的不幸患了糖尿病,请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像这种所谓“博士”,就当个笑话看吧。
了解更多:
(截至发稿时,部分新闻网站已经撤去了这个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