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中风突袭年轻人 各年龄段的人都要预防

 小草幻想 2013-04-25
脑中风突袭年轻人 各年龄段的人都要预防  

   


  最近这段时间,浙医一院神经科连续收治了4名脑梗塞的年轻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为29岁,最小的仅为14岁。在刚刚过去的6月24日“世界卒中日”,我省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预防脑梗塞,年轻人要从生活方式开始,中老年人要留意身体不适的信号,及早治疗。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23岁的女孩小李去年刚大学毕业,现在是杭州某学校教师。工作还不到一年,她就突然发生半身瘫痪。“她在半个多月前,突然感觉到右边肢体活动不如从前灵活,说话也变得不太流利,但一会儿又好了,因此她没有在意,总以为是工作太累的缘故。这次突然又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说话不流利,被送到浙医一院治疗。”浙医一院神经科郑旭宁主任医师说,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小李脑部有病变,为左侧基底节脑梗塞。经过两周的治疗,现在情况好转了许多。但肢体和语言功能要恢复到从前的状态,需要多少时间就很难说了。

  与小李相比,29岁的小张病情更为严重。小张的家属说,发病几天前,她曾经有两次突然莫名其妙地晕倒在地上,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脑子里的问题。医生为她做了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她得的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脑梗塞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综合征。

  此外,还有两名年轻的男病人,一名21岁,是杭州郊区农民;另一名14岁,还是小学生。

  世界卒中日,本报生命版“名医坐堂”栏目约请了我省神经内科专家就如何预防和治疗脑中风给患者答疑解惑。

  本期名医

  裘昌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擅长中风病、帕金森氏病、癫痫、顽固性失眠等的诊治,专家门诊每周一三六上午,特需门诊每周三下午;

  申屠小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主治中医脑、神经内科,擅长心脑血管瘤、脑外伤、脑萎缩等中医治疗和调理。

  郑旭宁浙医一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眩晕症的诊治,专家门诊每周四下午。

  警惕大脑“间歇性跛行”

  问:我今年61岁,一个月前突发性手脚麻木无力,并口齿不清,约5~6分钟渐渐缓解,最多时每日可发作3~4次,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正常,头颅多谱勒显示左侧颈动脉可见少量粥样硬化斑块。经抗凝、循环改善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20天,发作次数略有减少,但每天仍有发作。怎么办?

  裘昌林:你这种病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是中风病的一个类型。这种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有人称其为大脑的“间歇性跛行”,系颅内动脉短暂血液供应不足所致。如未经及时治疗,任其自然发展,则1/3患者在数年内将发生完全缺血性中风,另有1/3患者经长期反复发作而损害脑的功能。此病应引起重视,有类似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诊治。治疗上应用中医药治疗TIA,虽然时间长些,但效果较好。

  肝、肾、心阴阳失调

  问:我前些天体检,第一次发现血压较高,医生说像我这样40岁的人不但要降血压还要提防心脑血管意外,请问中医有什么好的方法?

  申屠小良: 40岁以后一些较小的动脉就会引起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组织器管缺血缺氧,这时患者就会出现眩晕、头痛和晕厥等症状,即脑卒中(中风)的早期症状。防治脑血管病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并注意饮食清淡,若过食肥甘厚味,可使人中风偏瘫。中医认为:脑中风的发病机理是肝、肾、心阴阳失调,风、痰、火相互影响,中医治疗注意滋养肝肾之阴,息风潜阳,降火祛痰为原则。脑梗塞则注重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两者各有偏重。

  不要等发晕摔倒再就医

  问:哪些年轻人容易突发中风,怎么预防?

  郑旭宁:过去,脑梗塞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才会患的疾病,极少见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发此病,但现在不同了。如果自己虽然还年轻,但生活习惯不太好,经常日夜颠倒,疲劳作战,或是偶而有感觉身体一侧肢体活动不便,或有一只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则要引起高度警惕。可以先到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检查。不要等真的发晕摔倒再就医就晚了,往往会落下后遗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