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港揽胜--暨阳湖探古

 苏迷 2013-04-25

    上网点击“暨阳湖”,有关我市暨阳湖生态园区的大量信息即跃入眼帘,热气腾腾的开发建设氛围令读者如同置身其中。本文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供些信息,或许可为“暨阳湖”网页补壁。

    暨阳湖,并非今日才有。早在秦汉时期,港城境内便有暨阳湖了。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早期(约公元960-975年)编修的志书《江阴军旧经》和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约1007-1010年)编修的志书《江阴军图经》,这两部宋志均曾列专条介绍暨阳湖。可惜两书早在明末清初便告散佚,后人仅能从现存的明清间江阴旧志转摘两书的引文中窥见一斑。

    明代弘治《江阴县志》(史称《黄志》是现存最早的江阴旧志。读书内容源于宋志,其中写道:“汉平秦,改延陵乡为毗陵县,析延陵之地为乡属之,是为暨阳乡。”“县有暨阳湖,因以名乡(卷一制治建置改革)。汉平秦在公元前206年,由此可知距今2200多年前,便有暨阳湖了。建于西汉初年的暨阳乡以及建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的暨阳县,其地名来源均处于此。

由于千年沧桑变迁,到宋元以后,古暨阳湖便不复存在,而明清旧志《山川》篇大多依宋志体例,仍将“暨阳湖”列为条目予以记述,但内容简略,仅有两点:一是“湖心有岛曰螺洲”,二是“废湖在县东(即江阴县治澄江镇之东,笔者注)十五里处。”其中关于湖址在县东十五里的说法,代代相因,延续数百年,未见有人提出异议。

    清代光绪年间,学者叶长龄(杨舍人)秉承渊源家学,在撰著《杨舍堡城志》时,广泛参阅前志记述,多方考证暨阳湖原址,对“废湖在县东十五里处”提出质疑。他认为,“近志引宋志云,湖在县东十五里,窃谓十五当作五十,其误倒之(《杨舍堡城志》卷三山川,下同)。其理由:一是县东十五里处乃是三官,云亭一带,这里有定山,寿山,蟠龙山,长山等,为典型的丘陵地带,周围集镇村落”皆在诸山间,似无地可容是湖”;二是县东五十里则是杨舍,塘市,北掴一带,“今杨舍之南,北掴,南掴,顾山镇及常熟界,袤延二十余里间,港汊分歧,水流平广而清深,湖之在此似无可疑”;三是前志认定杨舍为晋唐时期 暨阳县治,“水之北曰阳,则县治杨舍当在湖之北,湖当在杨舍之南或少偏也”;四是按古文音韵之学,:“暨”和“掴”系同一母声,音韵相通,且水国为“掴”,为“水盛”貌。似笔者根据叶长龄之说,查考了杨舍以南的乡村地名,发现名为“湾,泾,坝,岸,桥,宕”的宅基村落俯拾皆是,水抱,水渠,芦庄,河头,南海湾等老地名更是源远留长。地名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从这些地名中,昔日水乡泽国旧貌依稀可辨,足见叶老先生所言不谬。

    旧志对古暨阳湖的记述仅寥寥数笔,倒是元代诗人陈谯的七律《暨阳湖》绘出了诗情画意。其诗曰:“白浪浮天雪作堆,羞将俗名洗尘埃。月从水底沉沟去,船似鸥边泛叶来。野屋有篱编白荻,渔矶无席藉苍苔。功曹吟苦多诗渴,拟借平湖作酒杯。”(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二十七艺文诗)此诗构思奇特,诗句幽丽,重现了暨阳湖白浪浮天,月夜泛舟,野篱荻花,欲翁垂钓的迷人景色,描述了文人墨客临湖兴会,把酒吟诗的生动场景。

    而今的暨阳湖园区,恰好位于古暨阳湖原址北侧,幢幢高楼和茵银绿地将与粼粼湖水相映生辉。如果员能在现代建筑和湖滨绿带中,适当点缀一些蕴含古暨阳湖韵味的景点,使之古今交融,天人合一,那么对于提高生态园的文化档次和意境情趣将不无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